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清朝如果封袁世凱為王﹐他還會反嗎?

清朝如果封袁世凱為王﹐他還會反嗎?

  武昌起義爆發的第二天﹐即10月11日﹐恰好是袁世凱的舊曆生日(8.20)。52歲的袁世凱正在河南安陽為自己過生日。年前﹐攝政王載灃解除了袁世凱的所有官職後﹐他就怡然自得地過著「兩耳不聞窗外事」的隱居生活。就是大擺酒宴之時﹐傳來了武昌起義的消息。袁世凱馬上停止了祝壽活動。他敏銳地覺察到自己東山再起的時機到了。現在所做的﹐就是靜靜地等待清廷的召喚。袁世凱深知﹐虛弱的清廷離開他的支持﹐將會一事無成。
  的確也是如此。面對全國範圍內此起彼伏的革命起義形勢﹐不管是攝政王載灃﹐還是隆裕太后﹐都焦頭爛額。無奈之下﹐載灃在御史史履晉的奏請下﹐任命袁世凱為湖廣總督。湖廣總督是清朝九大疆臣之一﹐頗有實權﹐含金量極高。因此﹐載灃在上諭中說﹕「該督等世受國恩﹐自當力顧大局﹐勉任其難。」
  沒想到﹐袁世凱根本就不買帳。因為﹐清廷只給與他「節制調遣」的權力﹐對於他所創建的北洋軍﹐則只能「會同調遣」。而且﹐袁世凱相當於另一位大臣蔭昌的副手。這樣的結果﹐當然不是袁世凱想要的。可想而知﹐袁世凱以「舊患足疾﹐迄今尚未大愈」為辭﹐表示不能應命。有趣的是﹐當年攝政王載灃撤掉袁世凱官職﹐將他放逐的時候﹐就是硬說他有「足疾」﹐勸他請假養病。這下子﹐袁世凱正好用「足疾」來回敬載灃。
  可想而知﹐載灃此時對袁世凱的憤怒。然而﹐憤怒歸憤怒﹐要打仗﹐就得依賴北洋軍;而要調動北洋軍﹐沒有袁世凱門兒都沒有。在載灃、奕匡等人的示意下﹐軍機大臣徐世昌微服前來會見袁世凱﹐聽一聽他的要求。袁世凱也不含糊﹐當即提出六條﹕一、召開國會;二、組織責任內閣;三、開放黨禁;四、寬容革命黨;五、授以指揮前方軍事的全權;六、保證糧草的充分供給。這六條要求﹐基本上已經架空了載灃。載灃心不甘情不願﹐卻也無可奈何﹐只好答應了袁世凱的要求。
  1911年11月1日﹐清廷任命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11月13日袁世凱抵達京師﹐16日組織新內閣。應該說﹐清廷雖然給與了袁世凱最大的信任和最大的授權﹐但他們對於袁世凱的「忠誠」﹐還是保持著相當的懷疑。正因為此﹐清廷才不斷給袁世凱加官進爵﹐希望他像當年的曾國藩、李鴻章那樣﹐成為力挽狂瀾的中流砥柱。
  隆裕太后授予袁世凱為一等公爵。這是清廷僅次於王的最高爵位。當年的曾國藩﹐也只是侯爵﹐而李鴻章和左宗棠更低﹐是同為伯爵。清廷想用這種方式﹐讓袁世凱保持大清不亡。可是﹐此時此刻﹐一等公爵的爵位﹐對於袁世凱來說毫無意義。正如他自己所言﹕「天之所廢﹐誰能興之?」袁世凱幾十年官場沉浮﹐早已看透了清廷的腐敗無能﹐算準了這個政權的苟延殘喘﹐已經是日薄西山﹐過一天算一天了。
  再加上﹐革命黨已對袁世凱拋來橄欖枝。革命黨承諾的東西是什麼?大總統。孫中山親自發表聲明﹐表示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凱贊成共和﹐即舉袁世凱當大總統。中華民國的大總統﹐可比什麼王侯的爵位更有誘惑力。於是﹐袁世凱的「反戈」就不可避免了。

TOP

發新話題
最近訪問的版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