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抗日戰爭後蔣介石為何棄用薛岳﹖

抗日戰爭後蔣介石為何棄用薛岳﹖

  白崇禧、薛岳、孫立人三人﹐公認乃國軍將領之佼佼者﹐甚至在網友中享有「戰神」之虛譽。但去台後﹐三人均不獲重用。白崇禧、孫立人之緣故﹐《短史記》已有闡釋﹐白氏政治立場反蔣﹐更在內戰末期頻頻「通共」﹔孫氏在台任陸軍總司令期間﹐一腳「通共」﹐一腳親美﹐且欲聯合「自由派」推翻蔣介石。
  薛岳去台後長期閒置﹐究其原因﹐實與白崇禧、孫立人二人雷同。早在1944年﹐抗戰尚未結束﹐薛岳即與李濟深密謀合作倒蔣﹐試圖在史迪威的支持下﹐脫離重慶另組新政府。據李濟深自述﹐「我派李卓賢到重慶去見史迪威﹐… …又派人去與薛岳聯絡﹐薛岳那時也與美國接上了頭。」薛氏「反蔣」一節不算秘密。但內戰期間﹐其「通共」情事﹐則迄今鮮有人知。據大陸解密檔案文件﹐1949年5月間﹐薛氏與中共過從甚密﹐且一度承諾反蔣舉事。
  薛氏其人﹐政客色彩頗濃﹐本質上並非一純粹軍人。三次「長沙會戰」﹐其政治考量遠甚於軍事謀劃﹐故戰報謊話連篇﹐以至於軍令部部長徐永昌慨歎﹕「我國軍人無恥﹐可謂達於極點」。1948年﹐薛氏更與余漢謀、張發奎等粵籍軍人合謀﹐欲扶植孫科組閣﹐且內定張發奎為國防部長﹐薛岳為參謀總長﹐余漢謀為軍政部長。惜乎粵系不敵桂系﹐謀劃未成。其後﹐薛岳又趁蔣介石嫡系部隊苦戰於淮海﹐與張發奎、余漢謀提出「粵人治粵」之口號﹐意在將宋子文驅離廣東。蔣介石無奈﹐遂任命余漢謀為廣州綏靖公署主任﹐薛岳為廣東省政府主席﹐張發奎為陸軍總司令。1949年2月﹐薛岳走馬上任﹔5月﹐即與中共建立了秘密聯繫。
  據檔案文件顯示﹐先是﹐5月4日﹐蔣光鼐赴港向中共傳遞消息稱﹕「張(發奎)、余(漢謀)、薛(岳)對反蔣一致﹐對聯共則各懷心事﹐彼此未能共同商討。… …薛岳表示雖恨蔣﹐但不滿中共﹐態度仍極頑固。」其時﹐桂系白崇禧正與中共積極聯絡﹐且承諾「中共若有什麼指令﹐他馬上照辦不誤」﹐故蔣光鼐還提到﹐桂系甚至擬「移師湘粵邊境﹐以威脅駐粵蔣系兩軍﹐促進張、余、薛之決心與勇氣。」工作進展很快。至5月13日﹐地下黨致電周恩來﹐明確提到「薛岳已決心反蔣」。文件稱﹕「據蔣(光鼐)說﹐薛岳已下決心要干﹐組織工農革命政府﹐且已將此意托余漢謀徵求李(宗仁)的同意。」「薛謂如李不參加﹐亦決心幹。薛計劃為在粵組織工農革命政府。」。
  但是﹐在薛岳倒戈一事上﹐粵系與桂系之間﹐存在嚴重矛盾。5月14日的內部討論會議上﹐桂系骨幹黃紹竑「主打破黨統﹐維持法統﹐由李德鄰領導西南全面和平」。李德鄰即李宗仁。桂系之意﹐乃是希望先將桂、粵兩系人馬打包統合在李宗仁、白崇禧旗幟之下﹐再集體投共﹐如此可增加己方談判籌碼﹐以便從中共手中換取更多的政治收益。但負責策反薛岳的蔣光鼐﹐卻對此不以為然﹐向中共表示﹕「黨統、法統均應廢除﹐如李躊躇觀望﹐粵薛應先發動。」。
  5月17日﹐地下黨再次發出電報﹐稱薛岳與桂系矛盾較大﹐須待白崇禧等人離開廣東後﹐才能舉事。電報援引粵系將領鄧世增帶來的情報稱﹕「薛岳雖仍謀以粵贛獨立﹐但因環境惡劣﹐不如前之堅決。… …薛向鄧表示﹕俟白等離粵﹐即採取行動雲。」薛的這一表態﹐似不過是暫安中共之心。據鄧世增講﹐白崇禧因未能在與中共的談判中﹐得到理想的政治回報﹐故放言表示﹕「他為謀和而結果只得了戰犯頭銜﹐那就只好對共抗戰到底」﹔地下黨也獲得情報顯示﹐鄧世增對粵系投共一事之收益相當關心﹐「私向人表示﹐有吳奇偉等如此小干﹐而不謀大幹﹐終必被中共一個個吃掉﹐實不合算。」換言之﹐鄧氏反對如吳奇偉般零碎投共﹐理由是回報太小﹐「不合算」﹐和黃紹竑一樣主張打包投共。故在白崇禧心生猶豫之際﹐鄧氏對於遊說薛岳投共﹐也相應變得不積極起來。
  至5月22日﹐「黃季寬約見告我﹐薛岳反蔣之意已暫打消」﹔其擬投共一事﹐就此告一段落。值得一提的是﹕早在薛岳走馬廣東之初﹐宋美齡即由美國致電蔣經國﹐詢問「薛岳態度近來究竟如何﹐盼復」﹔蔣經國則回復﹕「人心之壞﹐出人意料﹐萬分寒心。薛之態度暫無特殊之表示」。戒心若此。1952年﹐蔣氏父子以薛氏可能勾結「第三勢力」為由﹐搜查其住宅﹐非為無因。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