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社會] 綠 能 政 策 是 英 國 不 可 承 受 之 重

綠 能 政 策 是 英 國 不 可 承 受 之 重

談到綠能災難,英國也不落後德國。二○○八年英國通過《氣候變遷政策綱領》(The Climate Change Act of 2008)承諾,隨著時間推移,英國的再生電力規模將與德國旗鼓相當。英國電價也相應抬升到美國電價的兩倍左右,引發德式能源貧乏。在英國宣誓自己的「碳貞操」(carbon chastity)之前, 電力供應從來不是問題,但自從再生能源政策吞噬了私有化、競爭性的電力市場後,電力匱乏因為能源匱乏,二○一三年冬季死亡人數逾三萬多名,比上年增加30% 以上。世界上最發達最先進國家的民眾居然在自己家園凍死,只因為政府承諾改用風車發電的意識形態。

英國和德國的能源短缺是人為刻意選擇的結果,他們將運作良好的電力體系拆解,換上更昂貴、無法控制且供應不足的電力系統。

英國許多傳統燃氣與燃煤電廠已經關閉,德國、西班牙也是,因為再生能源補貼讓傳統發電廠難以獲利。過度樂觀評估風力與太陽能可滿足的電力需求量,再加上成本不斷增加且拖延改善的時機,損害了英國的電力備用容量(Reserve Margin)。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首度面臨冬季停電和限電的窘境。但英國政府並沒有採取降低成本、增加電力供應的務實政策,反而要求民眾學習在無電狀況下生活,官員勸導民眾依據風況和雲量安排洗衣與工作,選民最多只能忍受寒冷與不 便,所以政府必須憑藉更加複雜的補貼方案,支撐難以承受的綠能電力系統;例如,補助重要產業減少營運時間、補助小型企業使用柴油發電機。英國也像德國一樣,不得不補貼燃煤電廠重返電力生產線。

歐洲能源衰退持續走向越來越離譜的路徑西班牙早期再生能源項目著重於太陽能發電,雖然二○○八年全球金融危機後太陽能產業遭到重創,但反碳狂熱分子的信心並未就此減弱。丹麥位於離岸風力發電的理想位置,其政府堅決認為不久的將來可以實現零碳排的電力系統,但為支撐變動性高的風力發電系統,丹麥民眾仍非常仰賴瑞典的核能發電與挪威的水力發電。

魚目混珠的「生質燃料」

歐洲再生能源不可告人的祕密:在自詡先進的綠能系統中,最普遍的燃料是工業革命以前限制人類經濟發展的――木材。為了達成二○二○年再生能源佔歐盟份額達20% 的目標,歐洲國家所使用的再生能源將近一半都是木材。現在樹、木棒、木屑都被稱為再生能源中的「生質燃料」(biomass),還有些「護樹人士」(tree-huggers)成了「燒樹人士」(tree-burners)。即使在最積極發展風力與太陽能計畫的德國,木材也佔再生能源比例的38%;在更了解風力與太陽能經濟陷阱的波蘭,其木材的使用亦達到歐盟再生能源要求的90%。

歐盟慷慨大方的生質補貼,及政治單方面宣布木材屬於「碳中和」(carbon-neutral)燃料,使得新舊燃木產業蓬勃發展。歐盟過度簡化的假設,認定燃燒一棵樹木所排放的碳可以透過種植另一棵樹木完全抵消,燒樹+種樹=碳中和;歐盟甚至因為你燃燒一棵樹,而給予潔淨補貼!

更多令人擔心的分析證明,木材的能量密度不到煤炭的一半,而且煤炭的功率密度比木材高千百倍,但燃燒木材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比燃煤至少多40%。經濟生產力高漲是工業革命的顯著成就,關鍵就在從鬆散、薄弱的木材轉換到更密集的煤炭能源。將木材作燃料造成嚴重森林砍伐,減弱樹木重要的「碳匯」(carbon sinks)功能——可以吸收約15% 的人造二氧化碳排放量。

步上德國後塵的能源回頭路

二○一三年《經濟學人》在《歐洲的瘋狂環保之舉》(Energy Lunacy in Europe)中指出,木材之所以列入歐盟綠能清單,因為這是唯一可能實現在二○二○年前達成歐盟20% 再生能源目標的燃料。木材也沒有風力與太陽能發電的間歇性缺陷。現存燃煤電廠可以重新配置煤炭與木材的比例,甚至全改用木材,但別指望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想瞭解這些瘋狂舉止,就跟著錢走。大政府的減碳機制包含了許多盈利回報,但並沒有類似自由市場的交易機制。歐盟大量補貼「生質」(木材),使其獨立於市場價格與利潤之上。歐洲先進的發電廠Drax 計畫將三座發電廠改建為燃木電廠;歐洲最大的碳交易公司CF Partners 估計,二○一六年後Drax 發電廠每年可以領到五億五千萬歐元的生質補助津貼,高過它二○一二年稅前盈餘的一億九千萬歐元。誰還納悶歐洲為什麼仍在苦追經濟成長嗎?

綠能時代木材待價而沽

在補貼與高電價下,越來越多家庭購買加熱與烹調用的燃木爐灶,二○一一年德國民眾購買了四十萬個燃木火爐。

前工業化漫長的時代裡人類砍伐森林,當時木材是唯一可取暖的燃料。如今歐洲轉從加拿大和美國東南部地區進口木材,以滿足對再生能源的需求。所以促成了美國一個新興產業,即生產潔淨的木質顆粒燃料(Wood Pellets),用化石燃料製作的塑膠袋包裝出口到使用木材的「落後世界」。根據「歐洲木質顆粒委員會」(European Pellet Council)樂觀預測,到二○二○年全球木質顆粒貿易量將從一千萬噸增加到六千萬噸。以木材作為燃料推升了木材價格,讓歐洲許多鋸木廠、造紙業和家具製造廠商遭遇艱鉅挑戰。

為讓風力與太陽能取代化石燃料,歐洲正拼命燃燒更多煤炭與木材,歐洲議會和一些歐盟成員國已經對這些適得其反的破壞性計畫敲響警鐘,公眾情緒也開始轉變。德國二○一四年的民調顯示,約有73% 的受訪者質疑「能源轉型」計畫,只有24% 的受訪者支持。現在再生能源計畫的代價與失敗是不爭的事實,但氣候變遷教派仍無意改變其基本教義。

不具約束力的《巴黎氣候協議》

根據二○ 一四年底德國環境部長韓德瑞克森(Barbara Hendricks)接受CNN 採訪的內容,縱使政府委託的研究建議德國應消除再生能源的主要補貼,韓德瑞克森仍宣布能源轉型已取得環境與經濟上的成功,使一般民眾受益並讓德國在全球經濟衰退中「所受的衝擊相對較少」。韓德瑞克森補述,德國正一步步朝向碳排量減少40% 的目標。但事實上二氧化碳排放量不斷增加,德國也計畫將十家燃煤電廠列入必要的備用電源,讓人不得不佩服她的樂觀。請記住,在德國與東歐國家聲稱減少的碳排量當中,大部分並不是因為使用更多的風力發電,而是關閉從前蘇聯共產時代遺留下來破舊且高汙染的工業設施。

有很多掩飾失敗的統計花招可以操作,所以很難判定德國在再生能源領域取得的成就。韓德瑞克森聲稱:現在再生能源滿足約30% 的需求,但大多數如國際能源總署(IEA)的正式統計數據顯示實際數字可能更低。當一股無法控制的陣風湧入德國電網時,德國的數字可能包含以負電價出售給其他國家的發 電量。

將納稅人的數十億歐元投入有史以來最激進的綠能計畫之後,德國人民留下不斷膨脹的補貼、日益增加的電費、能源市場崩潰、工業外移他國、仰賴俄羅斯的天然氣、能源貧乏、提高燃煤電廠的需求,以及增加不必要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然而德國與其他歐洲國家的政客似乎無法坦然面對失敗,耗費如此多的資金、冒著賠上政治生涯、專業誠信與國家聲望的風險,歐洲官員仍不願打退堂鼓。他們反而想透過全球氣候變遷條約讓大家陷入更痛苦的情境。不過各個國家在巴黎協議中作出的減碳「承諾」並不具約束力。事實上巴黎協議的約束力比主要成員預料的更低,使得歐盟早期堅持執行承諾的強制性也為之減弱。看到德國與英國野心勃勃的綠能計畫失敗,歐盟再生能源轉型的目標也跟著放緩。再生能源的比例依舊日益增加,但現在似乎每個國家都自願對氣候變遷作出努力。

過去十年綠能浪潮消耗歐元區競爭力,強制工業與家庭使用綠能,增加公用事業成本,削弱製造業的生產力。二○一四年八月《華爾街日報》認為德國推動再生能源是一場錯誤的豪賭:「許多企業、經濟學家甚至德國的鄰國擔憂,投入大量成本汰換目前運作良好的系統,將破壞國內的工業基礎並成為整個歐洲經濟的重擔……因為政府補貼再生能源業者,過去五年企業平均電價漲幅逾60%。」

國際能源專家丹尼爾• 耶金觀察許多歐洲國家以為自己全力投入再生能源領域後世界各地也會跟進,但事與願違。事實上,一些國家比歐洲更快吸取教訓:二○○○年代中期澳洲開始實施碳稅,原本預期此舉能拯救地球免於海平面上升的威脅,且不會傷害國民經濟;但二○一五年初由於失業率以及生產成本提高,澳洲廢止碳稅制度。澳洲總理艾伯特(Tony Abbott)坦言,碳稅政策危害家庭收入,尤其是貧困家庭政府發言人也清楚表示:「取消碳稅制度代表家庭電費減少,並使我們更具國際競爭力」。澳洲曾期盼去碳化經濟可以帶來新的投資與綠能就業機會,而這些從未實現。相反的,石油與天然氣價格暴跌,抑制了澳洲風力與太陽能發電在經濟上的可行性。

德國、法國、西班牙和其他歐洲國家在艱難中學到了相同的教訓,美國可以透過這些經驗學習更多。豐富、經濟實惠、可控制、可靠且多用途的能源是現代國家向上發展的必要條件。隨著伊斯蘭恐怖主義蔓延、中東動亂不休、普丁大動作頻頻,追求自由的國家最不需要發生的事情,就是自己造成能源短缺。

TOP

當技術還不到位,卻勉強修正只會造成另一波伐樹和浩劫的開始,
追求綠能、再生能源是好事,但應該考量整體生態的平衡性,不是追求前端政策正確,
不管後面是多麼的醜陋不堪,甚至是失控、矯枉過正的亂流
歐洲目前面對的問題正是我們現今發展的借鏡,
無恥政客只為奪選舉、資源而濫用口號式的理念,
最終是賠上無法離開台灣大多數的平民百姓,
台灣....最終就是選民素養不足而導致自食其果,
淪為民粹、貧窮、無恥鬥爭的地方......
只能無限唏噓~!

TOP

劃在空中的大餅,看的到吃不到。

TOP

發新話題
最近訪問的版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