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曹操為何一生未稱帝?

曹操為何一生未稱帝?

  曹操一生未稱帝﹐死前不久﹐孫權因為奪荊州、殺關羽﹐與蜀交惡﹐不得不向曹操示好。遣使上書﹐建議他「早正大位」﹐曹操說﹕「是兒欲使吾居爐火上耶!」這是史書上大書特書﹐用以說明曹操一生不敢染指皇帝二字的心態。其實﹐曹操不是不想當皇帝﹐只是前車之鑑﹐使他不敢登上這個王位罷了。
  漢獻帝劉協這一生﹐過得十分窩囊﹐先是董卓擅權﹐後是曹操當國﹐他只是一個傀儡﹐見到董卓也好﹐見到曹操也好﹐都如芒刺在背﹐戰慄不安的。但話說回來﹐他若無董卓﹐當不上皇帝﹐若無曹操﹐說不定他被那幾個兵匪頭子李傕、郭汜之流﹐結果了性命﹐也有可能的。可是﹐江山坐穩了﹐大權旁落﹐便不甘心做一個符號式的統治者﹐成為曹操手下的一個高級俘虜了。於是﹐便要搞復辟了。這也是歷史上所有失去王位和虛有王位的人﹐忍不住要嘗試的一種危險遊戲。
  最高權力﹐也是最高的慾望和誘惑﹐對漢獻帝來說﹐當然想完整地得到它﹐而舊政權的維護者﹐前如受衣帶詔的董承、王子服﹐和伏完、穆順之輩﹐後如許都暴亂的耿紀、韋晃之流﹐他們甚至要比劉協更熱衷於推翻曹操的統治。因為皇帝作為一個高級俘虜﹐尚可得到優禮有加的待遇﹐而等而下之的舊政權的既得利益者﹐則是明日黃花﹐自然連做夢也想恢復失去的王國﹐因而這些丟失得更多更多的臣下﹐復辟之心﹐甚於帝王﹐是不言而喻的。所以﹐擁有最高權力﹐卻又不是九五之尊的曹操﹐對於任何覬覦這份至高無上權力的人﹐總是格殺勿論﹐瘋狂鎮壓的。正因為他自己無法得到這份崇尊之位﹐別人想得到﹐他一定是要與之拚命的。
  因此﹐他的內心是充滿了矛盾的。正如他給行軍時擬的口令「雞肋」一樣﹐吃﹐吃不下去﹔吐﹐又吐不出來。他一方面把自己的女兒曹節下嫁給漢獻帝﹐除了政治上的籠絡外﹐不能說曹操對於這個儘管是符號的皇帝﹐未必敢太不恭敬。但另一方面﹐又根本不每日朝見﹐履行一個臣子的義務。
  一方面﹐他不斷地在詩文中表露自己﹐如在「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中﹐雖是對於周公的褒揚﹐實際也是在自況﹔如在「周西伯昌﹐懷此聖德。三分天下﹐而有其二。修奉貢獻﹐臣節不墜」中﹐對於西伯候始終以臣事殷的讚美﹐其實也是在自我表揚。另一方面﹐卻又根本不把比自己小26歲的獻帝放在眼裡﹐動不動跑去發一通脾氣。嚇得劉協戰戰兢兢﹐向他懇求﹕「君若能相輔﹐則厚﹔不爾﹐幸垂恩相捨。」那意思說﹐你高抬貴手﹐放我一條生路得了。
  儘管漢獻帝拱手要把這個皇帝位置讓給他﹐恨不能請他曹操馬上履位﹐但他始終不稱帝﹐只為王﹐這是他誅黃巾起兵以來數十年的既定方針。後來人稱他為奸雄﹐曹操一生﹐最奸之舉﹐莫過於不奪帝位﹐而擁帝權﹐既撈取名聲﹐又得到實惠了。他在《讓縣自明本志令裡》說得很透徹。「身為宰相﹐人臣之貴已極﹐意望已過矣。今孤言此﹐若為自大﹐欲人言盡﹐故無諱耳。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所以﹐他不當﹐誰也別妄想。
  如果他要當皇帝的話﹐從山東進軍洛陽時就可以把獻帝廢了。曹操一輩子不敢行此事﹐就因為有董卓的例子在。他知道﹐在漢末天下大亂﹐群雄蜂起﹐挾天子以令諸侯﹐要比他稱帝討伐﹐更加名正言順﹐得天應人些。他若廢帝自立﹐第一﹐諸侯會聯合起來反對他﹔第二﹐即使能用武力逐個消滅地方割據勢力﹐然而﹐他無法使整個士族階層服貼。這就是他所比喻的爐火﹐也是他作為一個政治家的高謀遠略。一旦他登上帝位﹐這些人馬上會成為他的對立面。儘管他殺掉了這個階層的許多頭面人物﹐如孔融﹐崔琰﹐但整個階層﹐他是不敢小視的。其實﹐他未必不想過一過皇帝癮﹐可是一看手下的首席謀士﹐最忠心耿耿的荀彧、荀攸叔侄﹐連他稱王都持反對態度﹐他只好抑制這個慾望﹐因此﹐誰要是碰他這個痛處﹐絕對是嚴懲不貸的。
  通常﹐人到了晚年﹐慢慢地失去自我感覺﹐便要糊塗昏聵﹐貪大樹功﹐倒行逆施﹐期求不朽﹐終於走到自己的對立面去﹐這是一點也不奇怪的事。所以﹐孫權拍他馬屁﹐要他即位承大統﹐他一笑拒之。而一直保持清醒到最後一刻﹐確實是不容易的。
  但到了他兒子曹丕手裡﹐新的一代人﹐對於漢王朝往日的威儀﹐已不在話下﹐只是死狗一條。與其輔主為臣﹐不如篡漢自立。在諸侯大部順服﹐士族基本歸心的客觀情勢下﹐舊的君臣框架﹐已成形式﹐漢祚的延續﹐根本毫無意義﹐所以取而代之﹐也是歷史的必然。若是無曹操數十年的營造﹐徹底改變了原有的士族階層﹐由仕漢的大多數﹐蛻變為仕魏的大多數﹐曹丕是無法坐上皇帝之位﹐而圓了他父親一生未做成的夢。
  由此可見﹐那些攫取權力的人﹐若是慾望大大超過了罔顧現實狀況的程度﹐不放冷靜下來想想曹操。如果他們有曹操的一份清醒﹐或許也不至於碰壁。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