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德川家康真正死因或許是胃癌

德川家康真正死因或許是胃癌

  如果你是一個日本遊戲迷﹐你肯定玩過數十款日本戰國時代背景的電子遊戲﹐這其中﹐關於德川家康之死﹐包括戰國無雙在內﹐都說其死於鯛魚天婦羅。
  實質上﹐這可能只是個以訛傳訛的說法﹐但自德川家康死後就一直在日本民間流傳﹐並成為諸多日本文學作品演繹的題材﹐還記錄在《德川實紀》中。內中原因或許在於﹐「戰國三梟」中﹐織田信長死在本能寺之變﹐豐臣秀吉晚年衰老到大小便失禁﹐而被認為在才、智、能等方面均不如前兩者的德川家康只是因活得比較長﹐最後才統一了日本﹐可他卻莫名其妙地說胃不舒服就死掉了。
  德川家及其家臣需要讓德川家康的死傳奇一點﹐於是京都商人茶屋四郎、次郎就不幸做了冤大頭﹐誰讓他沒事給75歲的德川家康敬獻鯛魚天婦羅呢。反正天婦羅也跟著倒霉﹐其後德川將軍府規定衙內不准食用天婦羅。
  以現代日本學者考據﹐德川家康或許真正死因是胃癌﹐而有關將軍府禁止天婦羅更多可能因為其製作方法需要高油大火﹐府內為了防火才做的規定﹐而且事實上﹐德川家族的後人還是在吃天婦羅的﹐這是有出土的盛放天婦羅的器皿可佐證的。
  日語中「天テヘ」或「天麩羅」或「天婦羅」均為借用字﹐即這些漢字只是借用過來表音﹐而沒有漢字本來的含義在內。但與壽司(エウ)不同﹐天婦羅(サモツヘ)並非源自古日本語。據考據﹐「サモツヘ」最早出現在文獻上﹐是在1669年刊印的《食道記》上﹐但詞源不詳。
  目前﹐多數日本人認為天婦羅一詞來自於葡萄牙語﹐可問題是﹐它對應的是哪個葡萄牙語單詞呢?
  葡萄牙語「tempera」是動詞不定式「temperar」的第三人稱單數的現在時動詞變位形式﹐其在建築學、烹飪等方面有諸多含義﹐就烹飪上的意思說﹐有過油快速翻炸的含義﹐此外還有調味的意思。這個第三人稱單數的現在時動詞變位形式就因為發音最像「サモツヘ」﹐而被認為是天婦羅的出處﹐而且事實上﹐在葡國菜裡也有類似的烹飪方式﹐但不同的是﹐在葡國菜裡主要是說用奶油麵糊炸水果。所以有些人認為是這個葡萄牙語單詞temperar為詞根衍生出來的名詞「tempero」(調味品)。
  另一個葡萄牙語單詞「temporras」也常被說起﹐這是一個宗教詞彙﹐指耶穌受難日。公元16至17世紀﹐隨著大航海時代的到來﹐眾多西方傳教士前往日本傳教﹐葡萄牙天主教徒在耶穌受難日當天是禁食豬、牛等紅肉的﹐而用魚肉等烹調的食物做主菜。
  支持「temporras」一派的人認為﹐葡萄牙傳教士或許就是在傳教過程中將這一風俗介紹入了日本。而且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那個時期開始﹐日本流傳起「南蠻料理」﹐在日本人概念裡的「南蠻」﹐不是中國人所謂七擒孟獲中的南蠻﹐就是指包括葡萄牙人在內的西方人﹐因為他們沿今日的馬六甲海峽、南海和台灣海峽一路北上才能到日本列島。天婦羅就被認為是開啟南蠻料理的第一道名菜。支持這一派說法的人﹐還有另外兩種語言作備選﹐即西班牙語和義大利語中的同義詞「temporas」。
  此外﹐天婦羅一詞還被認為來自葡萄牙語中的「templo」(寺廟)、「temporal」(暫時的)等。自然的﹐一些日本歷史學家考證﹐在奈良時代及平安時代﹐就存在著用米澱粉包裹食材油炸的類似天婦羅的食物﹐反正日本餐館裡如果你看到「揚」(揚)就知道這屬於油炸食品。
  在江戶時代﹐所謂的「洋風天テヘ」(洋風天婦羅)逐漸在街頭巷尾流行開來﹐其中關鍵因素在於日本的中下階層在當時很難吃到肉類﹐而重油的天婦羅顯然可以讓窮人體驗到一種油脂帶來的飽腹感﹐正因此﹐從那時開始﹐日本的天婦羅師傅們把各種能想到的食材都用麵糊包裹一下﹐給做成天婦羅了。
  世界各地都有油炸食品﹐即便是KFC的炸雞塊﹐用普通意義上的說法﹐也可以說成是雞塊天婦羅。但照著日本料理的傳統做法﹐所謂天婦羅是需要讓食材放在雞蛋、冷水、小麥粉揉混出來的「面衣」裡裹勻﹐隨後在160攝氏度以上油溫的大鍋裡炸得油黃焦脆﹐蘸著調配好的醬汁吃﹐講究的自然要在這日本醬油做底的醬汁裡放點蘿蔔泥和生薑泥解膩。
  天婦羅算是和壽司、刺身齊名的日本料理三大種類之一﹐但它相比之下最為平民化﹐即便有「吃死」德川家康的鯛魚天婦羅﹐或者「伊勢海老ソ天テヘ」(伊勢龍蝦天婦羅)﹐但平日裡﹐人們更多吃到的天婦羅﹐可能就是蝦、藕、茄子、南瓜、白蘿蔔、蘆筍等做的天婦羅。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