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孫中山眼中的「女中堯舜」

孫中山眼中的「女中堯舜」

  《清史稿》中﹐對隆裕太后的記載簡單得不能再簡單﹕德宗(即光緒皇帝)孝定景皇后﹐葉赫那拉氏﹐都統桂祥女﹐孝欽顯皇后(即慈禧太后)侄女也。光緒十四年十月﹐孝欽顯皇后為德宗聘焉。十五年正月﹐立為皇后。二十七年﹐從幸西安。二十八年﹐還京師。三十四年﹐宣統皇帝即位。稱「兼祧母后」﹐尊為皇太后。上徽號曰「隆裕」。宣統三年十二月戊午﹐以太后命遜位。越二年正月甲戌﹐崩﹐年四十六。上謚曰孝定隆裕寬惠慎哲協天保聖景皇后﹐合葬崇陵。
  清同治八年﹐也就是1868年的正月初十﹐小名喜子的葉赫那拉·靜芬誕生在北京東城朝陽門內芳嘉園。她的父親桂祥是一名擁有都統銜的武官﹐她的嫡親姑姑是同治皇帝的生母、正在以皇太后身份垂簾聽政的慈禧太后。在眾多姐妹中﹐她是從小就被慈禧太后選中的「兒媳婦」﹐據說慈禧太后很早就給桂祥留話﹕「喜子不要嫁給別人。」。
  1875年﹐同治皇帝去世﹐只有4歲的愛新覺羅·載湉被慈禧太后挑選為同治皇帝的繼承人﹐從而成為光緒皇帝。光緒皇帝的父親醇親王奕譞﹐是同治皇帝的叔父﹐母親是慈禧太后的同胞妹妹。到了1889年﹐也就是光緒十五年的正月廿七﹐19歲的光緒皇帝與21歲的表姐靜芬舉行大婚典禮﹐靜芬從此入住東六宮之一的鍾粹宮﹐開始掌管後宮大權。與靜芬一起嫁給光緒皇帝的﹐還有禮部侍郎他他拉·長敘的兩個女兒﹐其中16歲的瑾嬪後來晉陞為瑾妃﹐14歲的珍嬪後來晉陞為珍妃。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慈禧太后帶著光緒皇帝及其皇后、皇妃逃往西安﹐臨行前把依仗光緒皇帝的寵愛而賣官干政的珍妃沉入井中。
  美國傳教士赫德蘭1888年來華傳教﹐他的妻子在20多年的時間裡﹐一直是許多朝廷貴婦們的私人醫生。赫德蘭在《一個美國人眼中的晚清宮廷》一書中轉述妻子的話說﹕隆裕皇后長得一點都不好看﹐她面容和善﹐常常一副很悲傷的樣子。她稍微有點駝背﹐瘦骨嶙峋﹐臉很長﹐膚色灰黃﹐牙齒大多是蛀牙。太后、皇上接見外國使節夫人時﹐皇后總是在場﹐但她坐的位置卻與太后、皇上有一點距離。有時候她從外面走進大殿﹐便站在後面一個不顯眼的地方﹐侍女站在她左右。在別人不注意的時候﹐她就會退出大殿或者到其它房中。她臉上常常帶著和藹安詳的表情﹐總是怕打擾別人﹐也從不插手別人的事情。
  作為女人﹐隆裕皇后顯然是不幸的﹐她從來沒有得到過光緒皇帝的寵愛。1908年11月14日﹐光緒皇帝去世﹐接著慈禧太后也去世。第二代醇親王愛新覺羅·載灃只有3歲的兒子溥儀﹐依照慈禧太后的遺命被立為宣統皇帝。隆裕皇后被尊為皇太后﹐載灃被封為監國攝政王。兩人一同主掌風雨飄搖的清王朝。
  1909年9月2日﹐署理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那桐﹐在日記中記錄了垂簾聽政的隆裕太后﹐對於中日兩國圍繞間島問題外交談判的正面肯定和果斷決策﹕「早進內﹐巳正散值。召見時面陳與日使會議延吉廳交涉事宜甚棘手﹐現經決定﹐請旨定奪。奉諭﹕即照此定﹐後日簽字﹐如此結局已為難得﹐斷不為浮議所搖﹐今日錫督、陳撫電奏可以不理﹐簽字後發一電旨宣示一切可也。聖明洞鑒萬里﹐實為欽悚。」。
  這是作為政治家、外交家的那桐﹐關於隆裕太后政治表現的真實記錄。這裡的「錫督、陳撫」﹐指的是當時的東三省總督錫良和吉林巡撫陳昭常。9月4日﹐外務部尚書梁敦彥與日本駐華公使伊集院彥吉正式簽訂《圖們江中韓界務條款》﹐日本方面完全承認間島為大清國領土﹐以圖們江為中韓國界﹐並且承諾撤銷在該地區實施殖民統治的統監府派出所。中國方面則在開商埠、領事裁判權、興修鐵路等具體事項上﹐對日本方面做出讓步。這在1840年以來的中國近代外交史上﹐是極其罕見的一例成功個案。
  自稱公主的裕德齡則更為生動形象地描述了隆裕太后的風格。裕德齡是清朝正白旗貴族裕庚的女兒﹐她的母親是法國人。她與妹妹容齡從小在漢口的教會學校接受教育﹐後來又隨出任外交官的父親在日本、法國生活過6年。1902年冬﹐裕庚任滿回國﹐接受封賞後留京養病。17歲的德齡與妹妹容齡因為通曉外語及西方禮儀﹐被慈禧太后召入宮中擔任過兩年左右的侍從女官。德齡出宮後在上海結識了美國駐滬領事館副領事懷特﹐兩人於1907年5月21日在上海結婚。德齡在南北議和期間接受記者採訪時曾說﹕「現在的皇太后是一位很仁慈的女性﹐她讀過一些被譯成中文的外國歷史書﹐她很願意學習並培養皇帝。」與此同時﹐德齡也談到隆裕太后所面臨的弱勢困境﹕「她是一位溫和的、文靜的、謙遜的人﹐有點冷漠。她非常清楚地知道她不能和她的嬸母兼姑姑也就是已故的慈禧太后相比」﹐「她根本不想去控制政府﹐這點我非常確信。她想要的僅僅是平安而已。」。
  弱國亂世﹐何來平安?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12月6日﹐載灃奉隆裕太后懿旨辭去監國攝政王的職位﹐垂簾聽政的隆裕太后﹐因此成為即將終結的大清王朝事實上的最高統治者和終極責任人。12月7日﹐時任總理公署秘書的許寶蘅﹐在日記中記錄了隆裕太后與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在養心殿內長達一個小時的對談。隆裕太后表示﹕「余一切不能深知﹐以後專任於爾。」並且任命袁世凱為議和全權大臣﹐委託唐紹儀為議和代表﹐負責與南方各省進行和平談判。12月28日﹐全國各地要求清帝遜位的呼聲越來越高﹐隆裕太后召集慶親王奕劻、袁世凱等王公貴族和國務大臣共商國是。她最後表態說﹕「頃見慶王等﹐他們都說沒有主意﹐要問你們﹐我全交與你們辦﹐你們辦得好﹐我自然感激﹐即使辦不好﹐我亦不怨你們。皇上現在年紀小﹐將來大了也必不怨你們﹐都是我的主意。」說到這裡她放聲大哭﹐袁世凱等王公大臣也一同大哭。哭過之後﹐隆裕太后進一步表示﹕「我並不是說我家裡的事﹐只要天下平安就好。」清帝遜位的大政方針﹐至此已經初步確定。
  1912年2月2日﹐許寶蘅在日記中記載﹐他於當天到總理公署﹐看到國務大臣到養心殿內與隆裕太后商酌優禮皇室﹐「聞太后甚為滿意﹐親貴亦認可」。2月3日﹐袁世凱將經過隆裕太后認可的《關於大清皇帝優禮之條件》九款、《關於皇族待遇之條件》四款、《關於蒙滿回藏各族待遇之條件》七款﹐分別列為甲、乙、丙三項電告南方議和全權代表伍廷芳。
  2月4日下午﹐伍廷芳、唐紹儀、汪精衛從上海來到南京。當天晚上﹐孫中山召集各部總次長在總統府討論。2月5日上午﹐臨時參議院開議優待清室各條件﹐孫中山委派胡漢民、伍廷芳、汪精衛蒞會說明。參議院對該項條款逐條討論﹐將《關於大清皇帝優禮之條件》改作《關於清帝遜位後優待之條件》﹐並對原案中尊號、歲費、住地、陵寢、崇陵工程、宮中執事人員、清帝財產、禁衛軍等項進行修改﹐刪去第八款「大清皇帝有大典禮﹐國民得以稱慶」。
  2月12日﹐與許寶蘅同為總理公署秘書的汪榮寶在日記中寫道﹕「本日國務大臣入內請旨發表﹐同人均來此靜候﹐惴惴恐有中變﹐比及午﹐聞各大臣到閣﹐一切照辦矣。」接下來﹐他抒寫了與《清帝遜位詔書》高度一致的個人感慨﹕「大清入主中國自順治元年甲申至今宣統三年辛亥﹐凡歷十帝二百六十八年﹐遂以統治權還付國民﹐合滿漢蒙回藏五大民族為一大中華民國﹐開千古未有之局﹐固有全國志士辛苦奔走之功﹐而我隆裕皇太后尊重人道﹐以天下讓之﹐盛心亦當令我國民感念於無極矣… …匕鬯不驚﹐井邑無改﹐自古鼎革之局豈有如今日之文明者哉?」許寶蘅也在當天日記中寫道﹕「二百六十八年之國祚遂爾旁移﹐一變中國有史以來未有之局。」。
  2月16日﹐英國《泰晤士報》評論說﹕「天子已退位﹐清朝統治不復存在﹐世界上最古老的君主國已經正式成為一個共和國。歷史上很少見到如此驚人的革命﹐或許可以說﹐從來沒有過一次規模相等的、在各個階段中流血這樣少的革命﹐革命的最後階段是否已經達到目的﹐這是未來的秘密… …我們希望﹐這會給中國帶來一個它所期望的進步的穩定的政府。」。
  遜位詔書頒布10天後﹐上海《申報》於2月22日以《清後頒詔遜位時之傷心語》為標題報道說﹐2月12日﹐《清帝遜位詔書》由袁世凱在養心殿內呈獻給隆裕太后﹐隆裕太后閱未終篇已淚如雨下﹐隨後交給軍機大臣世續、軍諮大臣徐世昌蓋用御寶。此時反對遜位共和的恭親王溥偉自請召見﹐隆裕太后表示說﹕「彼親貴將國事辦得如此腐敗﹐猶欲阻撓共和詔旨﹐將置我母子於何地!」此時無論是何貴族﹐均不准進內﹐於是蓋用御寶陳於黃案。「清後仍大哭。清帝時立清後懷中﹐見狀亦哭﹐袁世凱君及各國務大臣亦同聲一哭」。
  9月11日﹐黃興、陳其美一行人在袁世凱和孫中山的邀請催促之下來到北京。當天晚上﹐滿清皇族奉隆裕太后旨意﹐在金魚胡同那桐住宅舉行歡迎會﹐黃興在答謝詞中表示﹐辛亥革命不過3個月就實現南北統一、五族共和﹐「全賴隆裕皇后、皇帝及諸親貴以國家為前提﹐不以皇位為私產﹐遠追堯舜揖讓之盛心﹐遂使全國早日統一﹐以與法、美共和相比並。」孫中山也當場表示﹕「孝定景皇后讓出政權﹐以免生民糜爛﹐實為女中堯舜﹐民國當然有優待條件之酬報﹐永遠履行﹐與民國相終始。」。
  1913年2月22日﹐隆裕太后病逝﹐享年46歲﹐袁世凱下令全國下半旗志哀3日﹐文武官員穿孝27日。參議院除下半旗外﹐於2月26日休會一天。在參議院議長吳景濂倡議下﹐民國政府於3月19日在太和殿召開國民哀悼大會。靈堂上方懸掛著「女中堯舜」的白色橫幅﹐靈堂正中擺放隆裕像。穿著清式喪服和現代軍服的儀仗隊在靈堂前左右站立。已經遜位的宣統皇帝﹐為皇太后上謚號為「孝定隆裕寬惠慎哲協天保聖景皇后」﹐隨後將她與光緒皇帝合葬在河北易縣的崇陵。
  然而﹐隆裕太后去世後﹐《清帝遜位詔書》中明確規定的「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 …總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的「大中華民國」﹐始終沒有完整全面地建設完成。隨之而來的是南方國民黨與袁世凱北洋軍閥之間﹐反覆不斷的國內戰爭。而被動主持中華民國共和大業的隆裕太后﹐更是被各種各樣的歷史敘述和小說傳奇﹐妖魔化為一名宮廷妒婦和亡國罪人。
  借用高全喜的話說﹐「從革命建國到和平建國﹐《清帝遜位詔書》並沒有像英國『光榮革命』那樣﹐通過昭示權利法案、凸顯權利與自由原則而獲得人民的擁護… …革命的激進主義創建了黨國體制﹐而保守主義的軍政旗手袁世凱最終也是包藏禍心﹐搞起洪憲帝制。看來悠悠天命注定了兩種力量之領袖人物終究缺乏一種像華盛頓、林肯那樣偉大的心靈﹐致使這場穿越古今之變的政治大變局在開了一個好頭之後﹐旋即淪入深淵泥潭﹐所謂『中國版光榮革命』之最終失敗﹐看來也是極其無奈的事情。」。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