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古代皇帝能夠立太子﹐為什麼不能隨意更換太子﹖

古代皇帝能夠立太子﹐為什麼不能隨意更換太子﹖

  眾所周知﹐古代王權的更迭都是由父子血脈相承﹐除了少數的奪權謀朝篡位以及罕見地禪讓之外﹐皇位沒有落在外人手中的任何可能。皇帝若是想要確定繼承人﹐就會將這個確定人選封為儲君﹐也就是太子。太子的地位遠在其他皇子之上﹐乃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這樣的權勢地位也造就了一個現象﹐那就是掌握生殺大權的皇帝本人也不能隨意罷免替換。明明皇帝才是天下之主﹐為何換掉繼承人還要受各種限制呢﹖其實這一切都與王朝的政治有關。
  一、章程與制度。隨著時代的變遷與發展﹐古代王朝對於立嗣是有著自己一套成熟而古板的制度的。比如說立嫡立長﹐嫡出與最年長的子嗣遠比其他年幼的子嗣要更有機會一些。雖然因為朝代與皇帝本身思想的不同﹐立嗣的選拔方式會一變再變﹐但太子人選一旦確定﹐想要更改都是難上加難的。
  首先﹐皇帝如果想要廢除現在的太子﹐另立新的太子﹐需要找出一個信服天下的廢掉太子的「重大理由」。如果理由不充分﹐或是不夠重大的話﹐皇帝廢太子都是名不正言不順的﹐即使他執意廢去了太子﹐也會招致天下的非議。要瞭解帝王的立身之本不僅是國家與軍隊﹐更是民心所向﹐若是失去了民心﹐他自己也離走下王位不遠了。
  其次﹐皇帝扶持新太子也是需要給天下與朝臣一個充分的﹐足以認可他的理由的。若是另立新太子的理由不夠充分﹐無人信服﹐那麼同樣會招致朝臣的極力反對與民間的百姓議論﹐到時很可能會動搖國本。就算皇帝為了立新太子改變了原來立嗣的章程﹐也無法挽回動搖的國本。舊時立嗣的規矩雖然老套卻也是積威深厚﹐是百姓與朝臣心中的鐵律。若是皇帝貿然更改﹐很可能對江山造成不可逆的損傷﹐甚至會招來一些禍患。
  二、太子勢力。除了舊時的立嗣章程﹐太子積攢的勢力也是帝王更換太子最頭疼的事情。皇子能夠被立為太子﹐除了自身能力出眾之外﹐也必然是有一些硬體條件﹐要麼是嫡子﹐身後母族在朝中實力強大。要麼禮賢下士﹐任人唯賢﹐善於籠絡人才﹐擁有自己建立起來的勢力網。而他們被立為太子之後﹐自身的勢力還會不斷增長﹐朝中的大臣也會逐漸向儲君靠攏﹐宣佈效忠﹐為他繼位後自己的前途早做打算。皇帝如果想要廢除太子﹐就需要克服這方面的難關。而在真實的歷史中﹐帝王最後往往會選擇妥協﹐漢朝時期劉邦就經歷過這樣的事情。
  大家都瞭解劉邦草莽出身﹐雖然手段狠辣﹐卻也沒有正統皇室出身的皇帝更加的規矩守禮﹐很多時候都會因為私慾做出一些不正確的選擇。他冒出廢立嫡出太子的荒唐念頭﹐就是過於寵愛貌美的戚夫人所致。太子劉盈乃是皇后呂雉嫡子﹐背後有母族呂氏在朝中撐腰﹐自身學識也算不錯﹐沒有什麼不好的品德習慣﹐繼承大統最為名正言順。然而劉邦卻因為戚夫人的枕邊風﹐有了想要廢除太子﹐另立她毫無根基的幼子的想法。
  當時的朝臣也看出了劉邦想要廢黜太子的想法﹐反對聲層出不窮﹐但劉邦心中依然沒有放棄這個念頭。這說明當時劉邦已經做好了與呂氏翻臉﹐與朝臣對抗的準備了﹐可見換太子的決心有多堅定。如果不是最後張良出一妙計﹐讓呂后請來「商山四皓」出山輔佐﹐劉邦最後很可能真的換了太子。如此看來﹐太子的勢力是完全可以左右帝王的想法的。劉邦換太子的念頭已經如此堅定﹐還能因為太子勢力的變動選擇放棄﹐可見帝王也不是隨心所欲的。
  三、國家政權。當然﹐歷史上帝王一意孤行廢黜太子的案例也不是沒有﹐朱元璋為了給孫子鋪路﹐就幾乎將朝中的功臣都屠盡了。這樣的血腥手段確實能夠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手段夠狠的時候﹐根本不需要給天下什麼換太子的理由﹐直接殺了就是。但大家應該也瞭解﹐這樣的手段一出﹐必然會導致朝局發生劇烈動盪。朱元璋的手段確實讓朱允炆登基初期異常順利﹐但也讓他缺失了自己遭遇困境﹐一步步成長鋤奸的過程。致使他能力不足卻還野心勃勃地想著削藩﹐招來了朱棣這麼個狼子野心之輩。
  如果朱元璋當初給了他自己成長的空間﹐而不是依靠血腥手段肅清代堂的話﹐朱允炆也許不會那麼早就死於叔叔之手。因為根基不穩絕不會剛登基就貿然削藩。而等到他成長起來﹐完全掌控朝局之時﹐朱棣已然年邁﹐削藩自然再無妨礙。
  除此之外﹐皇帝貿然更換太子﹐也很可能為自身引來災禍。繼承人廢黜與選拔任命的權利確實只掌握在皇帝一人的手中﹐但皇子既然成為了太子﹐在某種意義上﹐也站在了皇帝的對立面。作為儲君的太子﹐已然成為了王朝新的旗幟。人們對於未來的憧憬總是高於對現在的掌控的﹐即使皇權依然高高在上﹐但皇帝已經不是他們心中唯一的主子﹐朝臣們更多的會開始慢慢向太子靠攏。相當於是太子分走了皇帝手中的權力。
  倘若父慈子孝﹐王朝更迭也能順順利利﹐若是皇帝冒然更換太子﹐太子本人也是不會同意的。就算不選擇逼宮謀朝篡位﹐也會使用手段架空皇帝。這樣的例子在歷史上比比皆是﹐李世民玄武門政變之後﹐身為皇帝的李淵幾乎連插手政務的機會都沒有了。
  而且更換太子也會造成國家的內憂外患。太子的更換意味著朝廷勢力的重新洗牌﹐內鬥不可避免﹐而朝臣們的內鬥就會引起內部的不團結﹐給亂臣賊子動亂留下機會與把柄。要瞭解﹐歷史上多數被滅亡的王朝都是因為內部混亂造成的。
  綜上所述﹐太子之位是王朝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重要位置。帝王不管是廢黜太子還是另立新人都需要慎重再慎重﹐絕不能隨意地更換儲君人選。若是為了一時的痛快﹐選擇快刀斬亂麻﹐很可能致使江山動盪﹐百姓流離失所﹐甚至可能會給王朝帶來覆滅的危險。如此看來﹐帝王與太子之間的關係並不只是父子﹐更是君臣與對手。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