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抗戰勝利後﹐蔣介石為何放棄收復香港?

抗戰勝利後﹐蔣介石為何放棄收復香港?

  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襲珍珠港。第二天﹐日軍進攻香港﹐僅僅過了18天後﹐香港陷落﹐港督楊慕琦舉出白旗投降。從此﹐香港落入日本手中長達4年之久。抗戰勝利後﹐香港理應回到中國的懷抱來﹐那麼﹐蔣介石為什麼放棄收復香港的主權呢?
  中國收回香港是理所應當的。1945年二戰接近尾聲﹐日本政府於8月15日宣佈無條件投降。日本投降後的第三天﹐遠東盟軍統帥麥克阿瑟在杜魯門總統的授權下﹐發佈了第一號受降令﹕「凡在中華民國、越南北緯16度以北地區之日軍﹐均應向蔣委員長投降。」。
  香港位於北緯16度以北地區﹐而且在戰爭期間隸屬於中國戰區的廣州作戰區﹐是中國第二方面軍所轄作戰區的一部分。這一切都說明駐港日軍應向中國軍隊投降﹐中國收回香港是理所應當的。在接到盟軍的一號受降令後﹐蔣介石即任命第二方面軍司令張發奎為接收廣州、海南、香港等地的受降官﹐並命令張發奎的新1軍和13軍執行香港的受降事宜。張發奎接此命令後﹐即將新1軍和13軍集結於靠近香港的寶安地區﹐做好了收復香港的準備。
  對於麥克阿瑟的一號受降令﹐英國政府表示拒絕接受﹐詭稱戰區不能覆蓋主權﹐明確表示拒絕中國軍隊在香港受降。8月13日﹐英國三軍參謀長向盟軍東南亞戰區最高司令蒙巴頓下令﹕「由英國太平洋艦隊執行重占香港的任務。」據此﹐英國太平洋艦隊海軍少將夏愨率領一支特遣艦隊開赴香港。為配合海軍的行動﹐英國還從東南亞戰區司令部派出了大約一個師的兵力前往香港。
  英國人很清楚﹐在中英關於香港歸屬的鬥爭中﹐美國的態度是很重要的﹐美國的天平傾向於哪一方﹐香港就歸哪一方所有。8月18日﹐英國新任首相艾德禮致電杜魯門總統﹐表示英國不能接受麥克阿瑟的一號受降令﹐強烈要求杜魯門指示麥克阿瑟重新發佈命令﹐讓駐港日軍向英軍投降。
  此時一心準備挑起內戰又寄希望於美英支持的蔣介石左右為難。如若此時出兵香港﹐必然會與英國發生衝突﹐從而失去英國的支持。於是﹐蔣介石連續兩次聲明中國無意於以武力收復香港﹐希望(收回香港)這件事能通過「外交」途徑來解決。他還向美國派出了使節﹐去尋求美國的支持﹐幻想通過美國的干涉來實現香港的回歸。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國是支持中國收回香港的﹐想通過此舉來鼓勵中國政府繼續對日作戰﹐以減輕美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的壓力﹐同時也趁機瓦解英、法在遠東的殖民體系﹐以便進而將英、法勢力擠出遠東﹐並取而代之。因此﹐在開羅會議上﹐羅斯福總統曾敦促英國在戰後將香港歸還中國﹐使之成為中國控制之下的一個國際自由港﹐但遭到了邱吉爾的拒絕。
  德國投降後﹐美國同前蘇聯在歐洲展開了激烈的爭奪﹐在這場關係美國切身利益的爭鬥中﹐美國需要英國的支持。因此﹐在香港這個問題上﹐美國支持中國收回香港的立場發生了改變。與羅斯福當初態度相反﹐杜魯門支持英國重返香港。他通知麥克阿瑟﹕「為了更順利地接受香港地區日本軍人的投降﹐須將香港從中國戰區的範圍內劃出來。」。
  既然美國不希望中國收回香港﹐正乞求美國人幫他打內戰的蔣介石只好從命。但在放棄香港之際﹐蔣介石還想給自己爭點面子。8月20日﹐他在致杜魯門電報中改變了要求收回香港的初衷﹐僅要求「在未來的受降儀式上﹐駐港日軍應向中國方面的軍事代表投降﹐美國和英國均可派代表參加這一受降儀式。在受降儀式後﹐英國人將在中國戰區最高司令的授權下﹐派遣軍事力量在香港登陸。」。
  令蔣介石意想不到的是﹐美國人連這一點面子也不給。杜魯門在給蔣介石的回電中表示﹐「美國不反對一個英國軍官在香港接受日本人的投降」。蔣介石不得不表示「願意授權給一個英國軍官﹐讓他去香港接受日本人的投降﹐同時派一名中國軍官和一名美國軍官赴港參加受降儀式。」。
  然而﹐英國政府拒絕了蔣介石的這一要求﹐只同意中方以「見證人」身份派一名代表參加受降。英國人步步緊逼的囂張氣焰﹐使得蔣介石感到臉上無光。他告知杜魯門﹐不管英國方面接受與否﹐他都將以中國戰區最高司令的身份﹐任命夏愨作為他的受降代表﹐在香港接受日本人的投降。蔣介石還表示﹐一方面要盡力避免與英國在香港發生衝突﹔另一方面也打算以武力來抵制英國人在中國戰區之內所採取的行動。中國方面的態度是英國人所始料不及的﹐國民黨在靠近香港的寶安地區屯兵兩個軍的現實也使英國人感到不安。為了能重返香港﹐他們不得不接受蔣介石的建議﹐同意夏愨同時代表英國政府和蔣介石在香港接受日本人的投降。
  1945年8月20日﹐從菲律賓蘇比克灣開來的英國海軍特遣艦隊大搖大擺地在香港登陸。9月1日﹐夏愨以香港英軍司令的身份成立軍政府。同日﹐蔣介石派遣的軍事代表團也抵港﹐與夏愨達成協議﹐國民政府同意英軍佔領香港。1946年5月1日﹐香港淪陷後被日軍囚禁3年零8個月的前港督楊慕琦返港重任總督﹐恢復了英國對香港的統治。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