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瘦西湖》五亭橋無亭解釋為「無亭橋」

《瘦西湖》五亭橋無亭解釋為「無亭橋」

  揚州的城市地標五亭橋﹐不但是瘦西湖的標誌﹐也是揚州城的象徵。中國著名的橋樑專家茅以升曾評價﹕「中國最秀氣、最具藝術代表性的橋樑就是揚州的這座五亭橋了。」他還說五亭橋是「中國古代交通橋與觀賞橋結合的典範」。但我市文化學者李友仁昨天告訴記者﹐五亭橋剛建成時並不是今天所看到的樣子。據揚州市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所編《揚州鹽商遺蹟》一書介紹﹕「當初橋上五亭皆為圓亭﹐為圓攢尖頂式。」更鮮為人知的是﹐五亭橋上的五個亭子曾經蕩然無存﹐成了「無亭橋」。
  據了解﹐建造五亭橋的人為乾隆國舅、兩淮巡鹽御史高恆。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高恆授兩淮巡鹽御史。高恆到任當年﹐為了迎接乾隆南巡﹐即自己出資﹐僱請能工巧匠設計建造了五亭橋。高恆不僅建造了五亭橋﹐還重建了虹橋。五亭橋上的五個亭子曾經蕩然無存﹐變成了「無亭橋」。一說是毀於咸豐年間戰火。《揚州市志》持這一觀點。揚州園林專家許少飛也認為﹐咸豐年間﹐五亭橋橋上五亭毀於兵火。因此﹐晚清時期畫家筆下的五亭橋便有橋而無亭了。如汪研山於光緒五年(1879)創作的《平山堂圖》中﹐五亭橋一景就只有光禿禿的橋﹐而沒有亭。
  據了解﹐陳崇光於光緒二十年(1894)創作的《白塔秋光》中﹐五亭橋也只有橋﹐沒有亭。1988年4月﹐揚州人、國民革命軍上將王柏齡的長女王文漪發表了題為《五亭橋》的散文。她在文中也寫道﹕「猶記童年時﹐橋上一座亭子也沒有了。據說毀於兵燹﹐後來還是先父邀約鄉賢鄉紳重整瘦西湖風景時重建的﹐才恢復舊觀。」一般的說法是﹐五亭毀於戰火後﹐直到80多年後的1932年才得以重建。
  而另一說﹐1928年秋後至1930年春二月之間﹐因年久失修﹐橋上五亭陸續倒塌﹐以至於一亭都無﹐遊人遂戲呼之為「無亭橋」。《揚州鹽商遺蹟》就持這一觀點。1928年秋後﹐郁達夫遊覽瘦西湖﹐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1935年5月﹐他在給林語堂的信(即《揚州舊夢寄語堂》)中寫道﹕「幾個彎兒一繞﹐水面闊了﹐猛然間闖入眼來的﹐就是那一座有五個整齊金碧的亭子排立著的白石平橋﹐比金鰲玉蝀﹐雖則短些﹐可是東方建築的古典趣味﹐卻完全薈萃在這一座橋﹐這五個亭上。」到了1930年春二月﹐張大千遊覽瘦西湖﹐便有了名為《瘦西湖》的畫作。畫中﹐只有橋﹐沒有亭。因此﹐五亭陸續坍塌被認為是在1928年秋後至1930年春二月之間。
  對於五亭的坍塌﹐易君左也是感慨萬千。1931年﹐他在《閒話揚州》一書中感嘆﹕「這是天下聞名的一座橋!幾年前因為地方官捨不得四十塊錢的修理費﹐竟至把巍巍的五個亭子嘩喇喇的一齊倒了﹐這是中國名勝的一大損失﹐其重要不減於雷峰塔之頹。」1932年﹐易君左和夫人黃學藝二游揚州﹐黃學藝詩興大作﹐在平山堂上即興吟七絕一首﹕「塔影山光作畫屏﹐寒梅修竹一般清。人人都道西湖瘦﹐究比西湖瘦幾分?」易君左有感於夫人的詩興﹐隨之吟了一首七律﹕「萬松嶺上聽風濤﹐萬樹梅花尚未凋。半抹青山雲影淡﹐一彎垂柳綠楊嬌。人才激盪歐蘇易﹐堂構巍峨岱嶽高。尋遍淮東三萬里﹐不堪回首五亭橋。」為什麼「不堪回首五亭橋」呢?易君左自注曰﹕「一路到平山堂﹐風景以鳧莊一帶為最佳﹐可惜五亭橋的亭子已圮。」。
  李友仁認為﹐五亭橋第一次毀於戰火沒有疑問。而1932年前應該有一次大修甚至重建﹐否則郁達夫1928年秋後就不可能見到「五個整齊金碧的亭子」。只是苦於難以找到記錄這次大修情況的隻言片語。他試著從《揚州歷代詩詞》中找到蛛絲馬跡﹐看看從咸豐年間至1932年是否有描寫五亭橋的詩篇﹐發現《揚州歷代詩詞》收有徐兆英的一首詩《出都留別乃秋四弟》﹐內有「十三樓畔新添塔﹐廿四橋頭好結廬」一句。徐兆英自注曰﹕「近日揚州修葺園林﹐並重建蓮性寺塔及五亭橋。」徐兆英生於1826年﹐卒於1905年。因此這一次修建不會是1932年的事﹐亦即五亭橋在1932年之前有過一次修建。
  五亭橋第二次毀於年久失修。王柏齡對五亭橋的第二次重建工程作出了重要的貢獻。1932年﹐王柏齡發起並組織了重建揚州五亭橋委員會。一時間﹐揚州紳商名流踴躍響應﹐中南銀行總經理胡筆江出資2000元﹐洪蘭友、葉秀峰、王柏齡及鹽商汪魯門、賈頌平等皆慷慨解囊﹐蜀岡瘦西湖風景委員會也撥款440多元﹐共籌得9700多元。工程由建設局長李楹主持﹐鎮江何元記營造廠中標承建﹐還移用了城內皇宮大殿的黃色琉璃筒瓦﹐半年而竣。1933年﹐王柏齡撰寫了《重建五亭橋記》﹐由陳含光楷書﹐王鈍泉勒石立於橋上。
  重建後﹐橋上的五亭改為四角攢尖頂式﹐並有24個飛簷翼角﹐角上系以銅鈴。後多次重修﹐形制未變﹐沿用至今。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