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42年河南大饑荒中為何沒有地主乘災兼併土地

42年河南大饑荒中為何沒有地主乘災兼併土地

  馮小剛電影《一九四二》帶動了全國媒體對1942年河南大災荒的追憶和挖掘﹐讓這段差不多已經塵封半個世紀的歷史重見天日。但我發現﹐大家只是追尋災荒的起因和慘狀﹐只是關注災民從哪裡來和到哪裡去﹐卻始終沒有人注意到那麼多災民是怎麼解決居住問題的。
  災荒的起因是什麼?是1938年花園口被炸嚴重破壞了自然生態﹐使我的老家豫東平原遍地鹽鹼﹐使黃河南岸蝗蟲蔽天﹐同時也是因為國民黨政府上苛下貪﹐徵糧過重﹐貪污過多﹐奪走了老百姓僅有的救命糧。當然也跟時局有關﹐日軍侵華﹐交通阻斷﹐基層官吏即使不貪﹐救災物資也很難及時運到災民手裡。
  災民從哪裡來?開封、鄭州、洛陽、南陽、新鄉、駐馬店… …大半個河南都在逃荒。當時河南三千萬人口﹐至少三分之一都在流亡﹐這其中也有我的二爺李春榮﹐他一路乞討去湖北襄樊投親﹐新中國成立後成了襄樊農場的職工。但是絕大多數災民逃亡的方向不是湖北﹐而是順著隴海鐵路一路向西﹐有的在途中餓死﹐有的在西安定居﹐有的西出咸陽來到寶雞﹐還有的從咸陽下火車﹐爬上鹹(陽)同(川)鐵路上緩慢行駛的運煤車﹐一路向北抵達銅川。
  粗略估計﹐逃荒的河南災民有一千萬﹐逃到陝西的有六百萬﹐而最後定居在寶雞和銅川這兩個地方的災民﹐至少有三百萬。前些年老有人問﹕寶雞為什麼號稱「小河南」?銅川煤礦的礦工為什麼會講河南話?原因無他﹐就是因為當年逃荒過去的河南災民太多了。
  寶雞和銅川都是小城市﹐人口原本稀少﹐可是1942年以後呼啦一下子湧過來那麼多河南人(其實早在1938年黃河決口以後就有河南災民逃往寶雞了)﹐城裡和近郊的鄉村自然變得擁擠起來。
  單靠想像﹐我們會以為逃荒的都是窮人﹐都是沒有飯吃、沒有錢花的佃農﹐其實不然。至少從1943年開始﹐豫東平原上擁有上千畝地的地主和鄭州城裡開著綢緞莊的富商也在川流不息地逃往陝西。這些富人不缺糧食﹐但是他們缺安全。方圓百里都是餓紅了眼的饑民﹐搶大戶的事情在鄉村和城鎮都時有發生﹐與其在老家被搶﹐不如收拾細軟搬到安生的地方頤養天年。還有的朋友會說﹕災年地價低廉﹐他們不是剛好可以留在老家兼併土地嗎?沒錯﹐是有一批沒見過世面的土老財趁機兼併土地﹐可是兼併到手之後沒人租種(強壯勞力都逃荒去了)﹐而國民政府和偽政府輪番徵收的苛捐雜稅一文錢也不能少﹐再加上1942年年底河南省政府出台了一個《保護農民不動產臨時辦法》﹐規定當時購買的土地或者房屋可以在五年以內讓賣主照原價贖回﹐這樣兼併來的土地反倒成了負擔。於是醒過神兒來的土老財也走出河南﹐去西安、天津、咸陽、寶雞等城市買房定居﹐客觀上推高了當地的房價。
  至於佔人口最多數的饑民﹐他們剛開始是沒錢買房的﹐只能在鐵路兩邊以及郊區河灘地搭起簡易的席棚﹐形成了一眼望不到邊的河南式貧民窟﹐時稱「河南棚子」。席棚易燃﹐1943年一場大火﹐整整燒了兩天零一夜﹐把寶雞河灘地的「河南棚子」燒了個乾淨﹐很多災民在睡夢中慘死在大火中。痛定思痛﹐大家開始通過租房和挖窯洞來改變居住方式。
  到了抗戰勝利前夕﹐逃到陝西的河南災民已經基本紮下根來﹐很多人靠著挖煤、縫衣服、賣小吃、拉人力車和沿街擺攤掙下了置辦住房的錢﹐就開始自建瓦房或者購買瓦房﹐給開發商和包工頭帶來了滾滾財源。
  現在寶雞市渭濱區政協文史辦有位武先生﹐他的父親當年從河南逃荒過去﹐曾經組建一支工程隊﹐專門給需要住房的河南同鄉建造起脊的瓦房﹐掙了不少錢。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