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三國謀士郭嘉何以深受毛澤東讚許?

三國謀士郭嘉何以深受毛澤東讚許?

  我們知道,毛澤東對《三國演義》情有獨鍾,從1906年13歲讀《三國演義》到1976年9月逝世,共評讀三國歷史整整70年,他讀三國歷史持續的時間之長、評三國歷史涉及的範圍之廣、對三國歷史人物的理解之深,均為世所罕見。曾有人做過統計,毛澤東一生仔細評點過的三國人物多達30多人,其中有十分推崇的曹操,有褒貶不一的劉備,還有談的較多的諸葛亮等。透過相關資料看,在三國眾多的歷史人物中,深受毛澤東喜愛的人物中曹操陣營中的傑出謀士郭嘉,肯定也算得上一位。
  是什麼原因讓偉人毛澤東如此欣賞郭嘉呢?郭嘉當年的傑出謀略和過人智慧,確實不愧於毛澤東對他的評價:「才識超群,足智多謀,出謀劃策,功績卓著。」
  郭嘉(170~207)字奉孝,穎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謀士。他先在實力較強的袁紹軍中出謀劃策,後來發現袁紹難成大業,遂轉投曹操,為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立下了功勳,史書上稱他「才策謀略,世之奇士」。而曹操稱讚他見識過人,是自己的「奇佐」。對於郭嘉的作用,曾有學者這樣評價:三國爭雄,英雄輩出。對於各路英雄來說,擁有高明的謀士至關重要。眾所周知,諸葛亮一出山,劉備就時來運轉,從寄人籬下的狼狽狀態開始走向成功,最終建立了一方基業。與之相反,曹操集團卻因為郭嘉的早逝而開始走下坡路,並最終導致曹操統一中國的理想沒能實現。這個論斷,可謂是「至高無上」、「登峰造極」了,將一國或一個利益集團的前途命運與個人作用相提並論,這很難得、也很不易。既說明了其人其事無可替代,也說明所作所為難以複製。
  透過歷史,我們可以看到,郭嘉的優秀與傑出,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其一,能擇明主而事。一般來說,在亂世當頭群雄奮起之際,抉擇往往是最難的。而郭嘉從小胸懷大志,在二十歲時就已敏銳感覺天下即將大亂,於是他一方面提高修養增強素質,用隱居以待時日;另一方面偷偷的和有才識之人保持交往,以便擇明君而事之。郭嘉最初看好當時勢力最強大的袁紹,投靠了他。袁紹對郭嘉極為敬重,厚禮待之。但是一段日子後,郭嘉便看出袁紹優柔寡斷,用人不善,非成大事之人,遂一人毅然決然離去。此時,恰逢曹操招賢納士,荀彧、程昱聯名共舉郭嘉。曹操招見郭嘉,問計袁紹。郭嘉說出了著名的「十勝十敗」之說,並獻計乘袁紹攻擊公孫瓚之時一舉攻克呂布。這能使曹軍擴大實力,又可以避免以後袁曹決戰時,呂布從側翼威脅曹軍。曹操聽完感歎道:「使孤成大事者,必此人也。」郭嘉也對曹操的才能抱負極為欣賞,他認定曹操「真吾主也。」畢竟,郭嘉的分析很具說服力,不但振作了曹軍將士的鬥志,更助曹操擬定了遠期和近期的作戰目標。從此,郭嘉正式確立了自己在曹操軍事智能團中的核心地位。
  其二,善用計破呂劉。不久,曹操便採納郭嘉之謀出兵呂布。曹軍先破彭城,再敗呂布,最後大軍圍困下邳。而呂布卻堅守下邳不出。曹操久攻不下,便思退軍。郭嘉勸說曹操繼續攻城,分析道:「呂布雖勇而無謀,現在其三戰皆敗,銳氣已衰,三軍將為首,將衰則軍衰。陳宮有謀卻反應遲鈍。現在正應該乘呂布銳氣未復,陳宮計謀未定之時,進軍急攻,必能徹底打垮呂布。」。曹操依計而行,一面攻城,一面決沂、泗之水灌淹下邳,同年十二月果然就攻克下邳,擒殺呂布、陳宮。建安四年,曹操派劉備去攻擊進犯的袁術。郭嘉得知大吃一驚阻止道:「決不能讓劉備率軍而出,出則必反。」曹操後悔不已。劉備果然馬上就殺了徐州刺史車胄,聚沛反曹,使曹軍兩面受敵。曹操想迅速揮兵滅劉而向袁,眾將卻無一不怕袁紹乘機從背後攻來。就在這曹操猶豫不決之時,郭嘉又分析道:「袁紹向來優柔寡斷,必不能迅速做出反應。劉備剛叛不久,眾心未歸,立足未穩,迅速進攻,其必敗無疑。然後回師對付袁紹,這是改變決戰前夕腹背受敵的最好機會,決不能失去。」一席話讓曹操終於堅定信心,從官渡回師擊劉,一戰而破並獲其妻子,擒其大將關羽,奪回下邳。
  其三、巧離間攻二袁。203年,官渡之戰大敗而歸的袁紹病逝,曹操進攻他的兩個兒子,連戰連捷。曹營將領無不主張趁勢徹底掃蕩二袁,而郭嘉卻力排眾議,獨建奇策。他為曹操分析了二袁兄弟之間的矛盾,如果攻之則力合,緩之則必訌,建議曹操回軍佯裝向南攻擊劉表之勢,以待其變。果然不久二袁就為爭奪地盤而大打出手,自相殘殺。曹操乘機揮師北攻,很快各個擊破,二袁一死一逃。因為郭嘉的妙計,這一仗贏的既輕鬆又順利並大獲全勝。
  袁尚逃入烏恆後,曹軍將領大都不主張為討伐袁尚而遠攻烏恆,致使許昌空虛,擔憂劉備偷襲。在眾議一致的反對聲中,郭嘉再次獨具慧眼,精闢分析了平烏恆之役的可行性和重要性。郭嘉指出,征烏恆不僅對鞏固曹軍剛攻佔的黃河以北地區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也說明了劉表、劉備之間的矛盾,認為劉表肯定不會同意讓劉備偷襲許都。曹操聽從其言,按計兵貴神速、輕裝簡行、以奇攻之,果然曹軍逼近到離烏恆百餘里才被發現,結果張遼突陣,一戰斬烏恆君長。袁尚又逃奔入遼東,遼東太守公孫康獻其首級而降。這樣一來,曹操根據郭嘉的計策終於徹底平定北方,統一整個黃河流域,建立了牢靠的根據地大後方。
  其四,君臣真誠相知。曹操幾乎每次出征,郭嘉都伴隨參謀軍機,行軍時與曹操並肩而行,議事時和曹操同席而坐。每逢軍國大事議論紛紛、難以定奪時,郭嘉的決策總是正確的,並且他的策略確實從未失算。郭嘉向不遵守禮法,而以其超群的智謀被曹操重用,說來也只有曹操屬雄才偉略、博大胸襟者,才敢於信任和重用郭嘉這類藐視禮法的人。經過長期合作,曹操越來越欣賞郭嘉,不僅視為「知己」,甚至打算在平定天下之後,把身後的治國大事托付給郭嘉。
  可惜的是,突襲烏恆成功征討袁尚後,在從柳城回來的途中,因水土不服,氣候惡劣,再加上日夜急行、操勞過度,郭嘉一病不起,曹操不斷派人探視,問疾者交錯。但郭嘉還是不久就病逝了。曹操見狀,親至靈堂,悲痛悼念,更對郭嘉英年早逝,喊出了自己的無限哀傷和惋惜:「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本傳《傅子》)他表奏朝廷說:「軍祭酒郭嘉,自從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議,臨敵制變。臣策未決,嘉輒成之。平定天下,謀功為高。不幸短命,事業未終。追思嘉勳,實不可忘。可增邑八百戶,並前千戶。」這無疑也從另外一個角度體現了二人間感情深厚、親密無間。
  綜上所述,郭嘉之所以能夠成為曹操最喜愛最得力的謀士,是與他深具通曉事理、足智多謀的資質分不開的,更是與他建立可圈可點、無人能比的卓越功勳分不開的。應該說,曹操之所以能夠三分天下有其一,郭嘉為其運籌帷幄,起到了很關鍵的作用。因此,郭嘉這樣一位傑出謀士、卓越人才,受到毛澤東的讚賞,也就絲毫不奇怪了。

TOP

發新話題
最近訪問的版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