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兵燹錄] 袁紹輕奪冀州

袁紹輕奪冀州

  為了討伐董卓,關東各郡紛紛起兵,推舉袁紹為盟主,並由冀州牧韓馥負責供應軍糧補給。怎奈各路人馬,名為勤師,卻各懷鬼胎。例如韓馥,見到各地豪傑多擁戴袁紹,心生嫉妒,暗地裡減少對袁紹的軍糧供應。
  袁紹缺糧,自知不妙。他的謀士逢紀說道:「將軍您倡導大事(指出兵討董卓),卻要依靠他人供應糧草,如果不能占據一個州做為根據地,終非長久之計。」
  逢紀一席話,正說中袁紹的心事。袁紹深有同感,卻只能苦笑表示:「冀州兵強,而我的部下又飢又貧,萬一起兵失敗,就沒有立足之地了。」
  逢紀何等聰明,早就想到這一點了。以硬碰硬,豈是智者所為?他建議袁紹說:「韓馥是個庸才,您可密邀公孫瓚,慫恿他攻打冀州,韓馥必然驚慌。此時我們派口才便給的說客,為他分析禍福。迫於危機突發,韓馥必然肯把冀州讓給您。」
  袁紹按照計畫行事。公孫瓚以討伐董卓為名,襲擊韓馥。韓馥兵敗,袁紹藉機派人遊說韓馥:「公孫瓚統領燕、代兩地的軍隊南下,各郡紛紛響應,銳不可當。袁紹又率軍向東移動(往韓馥的據點方向),意圖不明。我們為將軍您擔心。」
  這番話說得韓馥面色憂戚,急著問道:「那怎麼辦呢?」
  說客之一的荀諶知道遊說已成功一大半了,便問道:「您自我判斷一下,寬厚仁愛,收附人心,比得上袁紹嗎?」
  韓馥說比不上。
  又問:「那麼臨危決斷,智勇過人,比得上袁紹嗎?」
  韓馥說也比不上。
  荀諶再問:「數代以來,廣施恩德,嘉惠民眾,比得上袁紹嗎?」
  韓馥還是自認比不上。
  荀諶進而分析說:「袁紹是一時豪傑,以上三點,將軍皆不如袁紹,卻位居他之上,他必然不肯就此甘休。冀州物產豐饒,袁紹若與公孫瓚合攻,將軍就危險了。袁紹是將軍的舊識,又曾結盟討董卓,如果您把冀州讓給他,他必然感謝您的恩德,而公孫瓚也不敢來爭。這樣,將軍既有讓賢的美名,又保全了自己,一舉兩得。」
  性情怯懦的韓馥被說動了,決定無條件讓出冀州給袁紹。
  韓馥的部屬如耿武、閔純、李歷等卻不以為然。他們認為形勢比人強,沒有退讓的道理,便勸阻韓馥說:「冀州地區可以集結百萬大軍,存糧足夠支撐十年。而袁紹只是一支孤寒窮困的客軍,仰仗我們的鼻息生存,好像懷裡的嬰兒,不給他奶吃,就會餓死。您為什麼要把冀州交給他呢?」
  然而,韓馥自認才干、聲望都不如袁紹,讓賢是天經地義的美德,於是不顧內部反對,把州牧的印綬送給袁紹,讓出冀州。
  韓馥後來雖然被任命為奮武將軍,但只是個空名號,沒有兵將,沒有實權,整天疑神疑鬼,擔心袁紹要害他,最後自殺身亡。
  袁紹不費一兵一卒,得到一整個州。接著便要設法擺平結盟的公孫瓚。
  公孫瓚擁有三萬兵馬,戰力不小。袁紹仍秉持智取的原則,誘使公孫瓚上當。
  首先,袁紹派部將麴義率領八百人為先鋒,並在險要之處埋伏一千名弓弩手。公孫瓚見麴義兵少,輕敵大意,命令騎兵直衝。麴義的部隊先是只退不攻,然後個個突然文風不動,只以盾牌遮掩。公孫瓚雖然心有懷疑,但因輕敵而繼續前進。等雙方相距不到十幾步時,兩側弓弩突然齊發,喊聲動地,公孫瓚慘敗,營門大旗甚至被拔掉,狼狽不堪。
  自此,公孫瓚的勢力退出,袁紹完全控制了冀州,成為日後爭霸的大本營。
  袁紹先勾結公孫瓚,約他攻打韓馥,令韓馥產生危機意識。繼而針對韓馥懦怯的性格,派說客遊說韓馥,誘使他主動讓出冀州。袁紹目的達到之後,不守誠信原則,反而擊敗公孫瓚,獨占冀州。一箭雙鵰,這是典型的「假道伐虢」之計(「假道」就是「借路」的意思)。

TOP

袁紹只能在三國初期罷了.根本只是虛有其名的實力+自己又懷疑心病重.導致後來的曹操可以兵少還能大勝,袁紹氣+病死. 我個人比較覺得是被氣死的.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