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生活健康] 健身 小心運動傷害

健身 小心運動傷害

健身 小心運動傷害

近年來台灣吹起全民健身瘋,但隨之而來,因運動導致受傷的狀況也頻傳,萬芳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鄭宇軒表示,這一兩年因健身受傷求診的病人上升一至二成,大多是因為姿勢不正確或過量運動所致,提醒民眾健身前一定要暖身,且要量力而為,若有任何不適應及早就醫,以免變成慢性運動傷害。

鄭宇軒指出,門診近來常見二十多歲開始健身的年輕人,因姿勢不正確或負重過量而產生運動傷害,大多發生在肩部、膝關節及下背等部位。運動傷害可粗略分為急性慢性傷害;急性運動傷害,像是:脫臼、骨折、扭傷或出血等,因為疼痛狀況明顯,通常立即治療後經過適當休息可緩解;但慢性運動傷害往往不知道什麼時候受傷、傷在何處,只覺得有些不舒服,但休息後好像又無礙,重複累積直到疼痛加劇後才想要就醫。慢性傷害的受傷機轉有時很難完全了解,有時也很難定位真正受傷處,因此需要更精細的檢查及觀察加上長時間復健方能完整治療。

一般來說,急性運動傷害通常給予傷口處理,包括手術、消炎止痛等,待疼痛緩解後如要恢復健身則需採漸進式進行,切勿立即回到原本的運動強度。

而慢性運動傷害的處理方式則是由醫師先評估症狀,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例如適當的運動處方、復健儀器治療或使用增生療法。增生療法是指利用藥物注射,刺激慢性受損的組織得已重新生長,達到增加組織強度減緩疼痛的效果。目前常見得注射物為葡萄糖水或自體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RP)。葡萄糖水在體內一定時間後會自然吸收,對人體負擔小。高濃度血小版血漿(PRP)富含生長因子,可更直接針刺激患部組織生長。

鄭醫師也提醒,運動前應以「動態伸展」作為熱身,也就是以活化身體肌肉,增加核心溫度肌肉伸展效果,而非單純靜態拉筋,這樣可減低運動傷害的產生。身體若有任何不適建議還是多加注意並及早就醫,以免運動變成傷害得不償失。       

台灣新生報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