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貼圖] 海水魚的貼圖,給大家分享

第二百四十七幅
學名:Zebrasoma veliferum
中文名:珍珠大帆吊
地域:分佈於太平洋: 印尼到夏威夷與 Tuamoto 島, 北至日本南部, 南至大堡礁的南方,新加勒多尼亞與拉帕島。在印度洋被相似的 Zebrasoma desjardinii 取代了。小的稚魚有交互的黃色與黑色的橫帶。剛毛的沒有像灌木一樣小區塊在身體側邊後面。背鰭非常升高又最長的鰭條 2.1到 2.5 標準體長比率 出現於潟湖與臨海礁石從低浪花區到深度至少 30 公尺。獨居性的稚魚發現於岩石或珊瑚中了水淺且有遮蔽的, 有時混濁的礁,吃葉狀的大型藻類。它持有,較少與較大的咽齒,相較於另一個 Zebrasoma spp了。此魚種從不是有毒的。雜食性,體長最大40公分。


[ 本帖最後由 cks03128 於 2008-5-4 17:07 編輯 ]

TOP

第二百四十八幅
學名:Ctenochaetus binotatus
中文名:西瓜吊,正吊
地域:分佈於印度-太平洋: 東非到 Tuamoto 島, 北至日本南部, 南至新南威爾斯中部 (澳洲) 與新加勒多尼亞。已知不來自紅海,阿曼灣,灣,夏威夷群島,馬可薩斯島,拉帕島,皮特凱恩群島與復活島。在後面的背鰭基底與臀鰭的突出黑色的斑點; 眼 , 的周圍成魚有一個藍色的環。 背鰭與臀鰭深褐色的。 尾鰭褐色當成魚時, 當幼魚時的黃色。唇的邊緣平滑的。 上顎齒通常有 5個小齒狀突起。(不包括頂端) 前面的鰓耙 23-29棲息於珊瑚與深潟湖與臨海礁石的碎石區域。 刮食碎屑薄片,而且單細胞的藻類 (例如腰鞭毛蟲 Gambierdiscus toxicus) 因此產生在雪卡魚毒食物鏈中使得此魚種一個關鍵的連結的雪卡魚毒毒素。用網捕獲了。雜食性,體長最大22公分。
圖一成魚
圖二幼魚



[ 本帖最後由 cks03128 於 2008-5-4 17:08 編輯 ]

TOP

第二百四十九幅
學名:Acanthurus guttatus
中文名:芥辣吊,白点倒吊
地域:分佈於印度-太平洋: 西印度洋的大洋性島嶼到夏威夷, 馬貴斯群島與 Tuamoto 島, 北至琉球群島, 南至新加勒多尼亞與拉帕島。保存標本的顏色是褐色; 有斑點又白色的斑點通常邊緣了深褐色的.(可能在湍流的水中幫助隱藏它時常,那是充滿小的泡沫) 腹鰭鮮黃色的。 尾梗兩邊具有一個單個,銳利地, 朝向前面的直立硬棘。 鰓耙在前面列: 21-24; 在後列上的鰓耙: 19-23.出現於清澈臨海礁石的湧浪區。吃絲狀而石灰質的藻類。 形成魚群。雜食性,體長最大26公分。


[ 本帖最後由 cks03128 於 2008-5-4 17:08 編輯 ]

TOP

第二百五十幅
學名:Acanthurus pyroferus
中文名:巧克力倒吊,黃倒吊,藍眼黃吊,黄吊。
地域:分佈於印度-太平洋: 塞錫爾群島到馬貴斯群島與 Tuamoto 島, 北至日本南部, 南至大堡礁與新加勒多尼亞。 被 Acanthurus trisits 從馬爾地夫與查哥斯群島到巴里島取代了。帶紫色的黑色; 在鰓裂的邊緣的一個橘色的被擴散的小區塊, 在胸鰭基底的正上方; 從鰓裂的上端到鰓蓋的邊緣的一條寬的黑色條紋向下至峽部; 尾棘插口具有一個狹窄的黑色邊緣。 黑色的唇; 在眼後面的橘色痕跡; 在延伸的下巴下面的一條白色的線在口裂略上方。 鰓耙在前面列 23-26; 在後列 25-27 上. 稚魚能展現 3個不同的彩色斑紋擬態刺尻魚種。 尾鰭在稚魚中圓的。出現於潟湖與臨海礁石; 偏愛混合珊瑚的區域, 在礁的基底或岩架的岩石或沙子。 也在淤泥的礁上,各別地發現。稚魚擬態 刺尻魚 spp 。 (在關島,稚魚擬態 C. flavissimus 但是在帛琉在哪裡這種不存在, 他們擬態 C. vrolikii). 雜食性,體長最大25公分。
圖一公魚
圖二母魚
圖三幼魚
圖四是同種的幼魚





[ 本帖最後由 cks03128 於 2008-5-4 17:10 編輯 ]

TOP

(分類)鏈接 隆頭魚科 第一版(返回前頁子,巳更新)
http://10.plus28.com/viewthread.php?tid=1674872&extra=page%3D1&page=2
第二百五十一幅
隆頭魚科
學名:Cirrhilabrus lineatus
中文名:藍綫鸚鵡
地域:分佈於中西太平洋: 新加勒多尼亞與忠誠島到大堡礁。軀幹是淡紫色的-粉紅色,背面佈滿了黃色, 顏色變化成白黃色或者腹側白色的, 有數縱列的紫色斑點與間斷的線與一條堅硬的紫色斑紋沿著背面;(與腹面在雄性中) 中央的鰭黃色的有藍色的斑紋。棲息於清澈的外礁斜坡。肉食性,體長最大12公分。


[ 本帖最後由 cks03128 於 2008-5-14 14:58 編輯 ]

TOP

第二百五十二幅
學名:Paracheilinus octotaenia
中文名:八綫彩虹鸚鵡
地域:分佈於西印度洋: 紅海。沒有背鰭軟條延長; 成魚有八連續狹窄的身體上有深色斑紋;(只保護稚魚有大約四條上面的斑紋) 尾鰭圓的。棲息於臨海礁石到深度大於的珊瑚礁繁盛區域 25 公尺。肉食性,體長最大9公分。
圖一公魚
圖二母魚
圖三幼魚




[ 本帖最後由 cks03128 於 2008-5-14 14:12 編輯 ]

TOP

第二百五十三幅
學名:Pseudocheilinus octotaenia
中文名:八綫龍
地域:分佈於印度-太平洋: 東非到夏威夷與迪西島, 北至八重山島。鑑定特徵為八條縱向的線沿著身體.棲息於碎石或者臨海礁石的活珊瑚, 通常在洞穴,而且裂隙有豐饒的無脊椎的成長到至少 40 公尺深。主要吃底棲的甲殼動物, 也捕食小的軟體動物,海膽 ,魚卵與螃蟹幼蟲. 肉食性,體長最大14公分。
圖一公魚
圖二母魚



[ 本帖最後由 cks03128 於 2008-5-14 14:13 編輯 ]

TOP

第二百五十四幅
學名:Thalassoma lucasanum
中文名:彩虹龍
地域:分佈於東太平洋: 加州灣到巴拿馬與加拉巴哥群島。形成小群集礁之上。 吃懸浮的浮游生物與小的具有硬殼的無脊椎動物。肉食性,體長最大14公分。
圖一公魚
圖二母魚



[ 本帖最後由 cks03128 於 2008-5-14 14:45 編輯 ]

TOP

第二百五十五幅
學名:Choerodon fasciatus
中文名:蕃王
地域:分佈於西太平洋: 非連續分布, 在北方中的沖繩到台灣; 在南方中的澳洲新加勒多尼亞到昆士蘭。身體有 7 或 8 對交互的突出紅色的﹐藍色的﹐和白色與黑色的條紋。胸鰭有 ii 不分枝的與 14個分支條。 前背的鱗片大約 10 到 14, 向前延伸在頭部的背部中線上的眼窩的在後部前面。棲息於臨海礁石。吃軟體動物,甲殼動物,各種不同的蠕蟲與棘皮動物。獨居性的與具有領域性種。一夫一妻的。肉食性,體長最大30公分。
圖一成魚
圖二中魚



[ 本帖最後由 cks03128 於 2008-5-14 14:46 編輯 ]

TOP

第二百五十六幅
學名:Cirrhilabrus condei
中文名:康狄鸚鵡
地域:分佈於西太平洋: 巴布亞新幾內亞。相當普遍的在傾斜的碎石底部上.肉食性,體長最大8公分。
圖一公魚
圖二母魚



[ 本帖最後由 cks03128 於 2008-5-14 14:47 編輯 ]

TOP

第二百五十七幅
學名:Cirrhilabrus cyanopleura
中文名:紫头鸚鵡
地域:分佈於西太平洋: 琉球群島,台灣,菲律賓,巴布亞新幾內亞 ,帛琉,印尼與大堡礁。 東印度洋: 羅威利淺灘 ,安達曼海的斯米蘭群島與聖誕島。雄性複雜地與色彩鮮豔的超過幼年-雌性的階段; 在身體的側面中央上成魚有邊緣藍色的鱗片; 在胸鰭基底的一條狹窄的斜藍色或紫色的條紋而且向下延伸。中央的而且腹鰭有淡色的藍色或藍色的綠色鰭條。 側線中斷。 中央的前背鱗片 6. 尾鰭圓的 (小的個體) 到長菱形的。形成魚群在珊瑚上面的 1 到 2 公尺,或者岩石底部沿著潟湖,峽道與外礁斜坡的邊緣。 吃水團的浮游動物。 有時形成大群魚群。肉食性,體長最大15公分。
圖一公魚
圖二母魚



[ 本帖最後由 cks03128 於 2008-5-14 14:49 編輯 ]

TOP

第二百五十八幅
學名:Coris gaimard
中文名:紅龍
地域:分佈於太平洋: 聖誕節與東印度洋中的可可群島-基靈群島到社會與 Tuamoto 島, 北至日本與夏威夷群島,南至澳洲。在印度洋被 Coris cuvieri 取代了。稚魚容易地辨識特徵為他們的顯著顏色了。母魚有一個鮮黃色的尾鰭。發現於裸露外礁平臺,潟湖與臨海礁石的珊瑚、砂和碎礁混合區的區域了。主要吃軟體動物,螃蟹與寄居蟹 , 與偶而吃被囊類與有孔動物。肉食性,體長最大40公分。
圖一成魚
圖二在變動中的紅龍
圖三幼魚




[ 本帖最後由 cks03128 於 2008-5-14 14:50 編輯 ]

TOP

第二百五十九幅
學名:Bodianus scrofa
中文名:赤紅龍
地域:分佈於東大西洋: 亞速群島,馬得拉群島,加納利群島與維德角。棲息於岩石底部。其他資料不詳。肉食性,體長最大43公分。
圖一成魚
圖二幼魚



[ 本帖最後由 cks03128 於 2008-5-14 14:52 編輯 ]

TOP

第二百六十幅
學名:Cirrhilabrus tonozukai
中文名:吐絲彩鸚鵡
地域:分佈於中西太平洋: 印尼。稚魚與雌性類似一些其他的種,而且鑑定仰賴那有有一個長的背部絲狀突起與紅色的臀鰭的一隻雄魚, 比較後者的可能看起來黑色在自然光線下生活於開放的底部堅硬的有藻類與稀疏的珊瑚的底部, 通常在強的海流區。 稚魚與雌性形成小群魚群, 有時有一些雄性那一個大的被佔優勢。肉食性,體長最大7.5公分。
圖一公魚
圖二母魚



[ 本帖最後由 cks03128 於 2008-5-14 14:54 編輯 ]

TOP

(分類)鏈接 小丑科  第一版(返回前頁子,巳更新)
http://10.plus28.com/viewthread.php?tid=1674872&page=2&extra=page%3D1
第二百六十一幅
小丑魚雀鯛科,海葵魚。
學名:Amphiprion nigripes
中文名:夏威夷蕃茄
地域:分佈於西印度洋: 馬爾地夫與斯里蘭卡及夏威夷群島。通常發現於礁邊緣。伴隨著卷曲異輻海葵 Heteractis,雜食性,體長最大11公分。


[ 本帖最後由 cks03128 於 2008-5-24 01:41 編輯 ]

TOP

第二百六十二幅
學名:Amphiprion mccullochi
中文名:羅得豪小丑
地域:分佈於西南太平洋: 羅得豪島。棲息於潟湖與岩礁。 伴隨著卷曲異輻海葵。其他不詳。雜食性,體長最大12公分。


[ 本帖最後由 cks03128 於 2008-5-24 01:42 編輯 ]

TOP

第二百六十三幅
學名:Amphiprion chrysopterus
中文名:藍紋新娘
地域:分佈於太平洋: 澳洲的昆士蘭省與新幾內亞到馬紹爾群島與 Tuamoto 島。棲息於通道與外礁斜坡。主要捕食浮游性橈腳類的動物,藻類, echiuroid 與 sipunculoid 蠕蟲 , 與大洋性被囊類。 伴隨著卷曲異輻海葵了。雜食性,體長最大17公分。


[ 本帖最後由 cks03128 於 2008-5-24 01:43 編輯 ]

TOP

第二百六十四幅
學名:Amphiprion polymnus
中文名:馬鞍公,鞍背小丑
地域:分佈於西太平洋: 琉球群島,中國,越南,台灣,泰國灣,印尼,菲律賓,澳洲 (北部地區, 卡奔塔利亞灣) ,新幾內亞,新不列顛與索羅門群島。區別的特徵為在尾部上的第三條白色的條紋,那是失去或者作為一個像鞍狀斑一樣的在 A. sebae 中印記. 一些地理的變化而且在 PNG 時常有很多的橘色腹地棲息於淤泥的潟湖與港灣。 一夫一妻的. 一個雄性先熟的雌雄同體。雜食性,體長最大13公分。


[ 本帖最後由 cks03128 於 2008-5-24 01:44 編輯 ]

TOP

第二百六十五幅
學名:Amphiprion tricinctus
中文名:三帶新娘,三帶小丑
地域:分佈於西太平洋: 馬紹爾群島。 記錄來自新加勒多尼亞了。棲息於潟湖與外礁斜坡。 主要吃浮游性橈腳類的動物,多種藻類, echiuroids 與 sipunculoids 。雜食性,體長最大12公分。


[ 本帖最後由 cks03128 於 2008-5-24 01:46 編輯 ]

TOP

第二百六十六幅
學名:Amphiprion akallopisos
中文名:東菲黄肚橙公
地域:分佈於印度-西太平洋: 東非,馬達加斯加,科羅摩群島,塞錫爾群島,安達曼海, 蘇門答臘與 Seribu 島 (爪哇海). 不出現在馬爾地夫與斯里蘭卡。整體的色彩是橘色的, 具有一個沿著來自頭部到尾柄的頂端的背部的細的白色斑紋 (非常狹窄的)。發現於沿岸淺水區礁石棲地了, 常見於強的海流區中到大約 15 公尺深,雄性先熟的雌雄同體是,每對魚是一夫一妻的。每個卷曲異輻海葵具有一個大的母魚,一個較小的功能性的雄魚與一些成長受了妨礙的稚魚; 藉由母魚的移動, 雄魚改變性別與稚魚的最大的發展成一個功能性的雄魚, 伴隨著卷曲異輻海葵了。雜食性,體長最大11公分。


[ 本帖最後由 cks03128 於 2008-5-24 01:47 編輯 ]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