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貼圖] 海水魚的貼圖,給大家分享

第三百六十七幅
學名:Pseudocheilinas evanidus
中文名:絲絨狐
地域:分佈於印度-太平洋: 紅海到南非與夏威夷與 Tuamoto 島,北至伊豆島。身體紅色到橘紅色的有大約 25 細白的縱向線; 從嘴巴的角落到前鰓蓋骨的幾乎上面角落的藍灰色到藍白色的條紋。中斷的側線,前面的管狀鱗片 14-17.(典型地 16) 在頰上的鱗片,2 水平的列 (3 前面地).發現於碎石區塊中了或在來自 6 到至少 40 公尺的臨海礁石斜坡的樹枝狀珊瑚之中.通常獨居性並且吃小型底棲的無脊椎動物。稀有的在少於 20 公尺中。肉食性,體長最大8公分。
[img][/img]

TOP

第三百六十八幅
學名:Bodianus eclancheri
中文名:錦鯉狐
地域:分佈於東南太平洋:厄瓜多到智利中部。在祕魯-智利的省中開始,它被發現於加拉巴哥群島的較冷的水域。一個繼續雌性先熟的雌雄同體。在加拉巴哥島,色彩鮮豔的外表可能由於選擇的壓力與他們的增加進食而且減少生殖的活動可能適用於避開特別的掠食.獵食寬範圍的無脊椎動物與藻類。肉食性,體長最大61公分。
[img][/img]

TOP

第三百六十九幅
學名:Bodianus sanguineus
中文名:聖基狐
地域:分佈於中太平洋東部: 夏威夷。歡喜在珊瑚礁石上捕提食物,對於一般時物有行為的怪現象。一夫一妻制,雜食性,體長最大19公分。
[img][/img]

TOP

第三百七十幅
學名:Pseudocheilinus tetrataenia
中文名:白咀三綫狐
地域:分佈於太平洋: 日本到夏威夷與 Tuamoto 島, 南至奧斯垂群島。居住於臨海礁石的一個躲躲藏藏的種, 在活珊瑚或碎石之中.時常觀察在小頭活珊瑚的基底周圍藏, 尤其 Pocillopora meandrina. 標本的胃內含物取自了歐胡島,而且詹斯頓島 I. 有了沉性卵,橈腳類的動物,片腳類動物,槍蝦,螃蟹大眼幼蟲,幼蟲的蝦與腹足動物。然而,它是有可能的,因為這一個種從不被見到超過幾公分自底部,橈腳類的動物與幼蟲的食物組成從底棲的浮游生物。雜食性,體長最大7.5公分。
[img][/img]

[ 本帖最後由 cks03128 於 2007-6-2 10:06 編輯 ]

TOP

第三百七十一幅
躄魚科
稱為按康魚,香港叫娃娃魚,國內、台灣叫五腳虎
學名:Antennarius bermudensis
中文名:百慕達躄魚
地域:分佈於西大西洋: 百慕達群島,巴哈馬,海地,波多黎各, 外海的哥倫比亞與委內瑞拉。棲息於珊瑚礁。肉食性,體長最大 7.5公分。
[img][/img]

TOP

第三百七十二幅
學名:Antennarius pardalis
中文名:豹紋躄魚
地域:分佈於東大西洋: 塞內加爾到剛果,包括維德角。棲息於沿岸水域。吃魚與蝦。肉食性,體長最大10.2公分。
[img][/img]

TOP

第三百七十三幅
學名:Echinophryne crassispina
中文名:刺躄魚
地域:分佈於東印度洋: 澳洲南部的特有種, 從袋鼠島, 塔斯梅尼亞的澳洲南部。發現的一個溫帶的種在沿海的礁。肉食性,體長最大7公分。
[img][/img]

TOP

第三百七十四幅
學名:Antennarius hispidus
中文名:毛躄魚
地域:分佈於印度-西太平洋: 東非,印度與馬來西亞到模里西斯,北至台灣, 南至澳洲北部。來自斐濟的單一記錄。似乎印度洋的大洋性島嶼沒有出現。第一背鰭棘長度約與第二背鰭棘相同, 具有一個絲狀突起的大凝灰岩。頭部與身體的底色亮黃褐色的有狹窄的暗褐色的條紋。全部鰭有暗褐色的斑點。誘餌長度超過下個背鰭鰭條有小的圓形到延長餌球.達到 45 cm SL。棲息於靜止的泥濘棲地那是或深或外海或水淺的岩石與珊瑚礁.卵生的。卵是黏在絲帶狀的鞘或者凝膠黏液團被稱為 ' 卵筏' 或 '卵罩。肉食性,體長最大20公分。
[img][/img]
[img][/img]

TOP

第三百七十五幅
學名:Antennarius multiocellatus
中文名:多班躄魚
地域:分佈於西大西洋: 百慕達群島到巴哈馬,在加勒比海各處,而且沿著中美洲到哥倫比亞的海岸,委內瑞拉與巴西向南遠至薩爾瓦多。安地列斯群島東大西洋: 阿森松島。棲息於淺水礁區。普遍地棲息於區域與海綿在一起; 魚的背景色在區域中符合優勢海綿的,而且假眼斑在海綿中狀似開口。主要捕食魚, 也吃甲殼動物.一個狼吞虎嚥的掠食者, 有許多用來偽裝的色相。卵生的.卵是黏在絲帶狀的鞘或者凝膠黏液團被稱為 ' 卵筏' 或 '卵罩'. 在西印度群島的最常見襞魚科魚類.。肉食性,體長最大20公分。
[img][/img]

TOP

第三百七十六幅
學名:Antennarius randalli
中文名:藍道氏
地域:分佈於太平洋: 台灣,菲律賓,模里西斯,斐濟,馬紹爾群島與復活島。辨識特徵為三個白色的斑點了。誘餌的骨質部份大約 1/2 第二背鰭棘的長度;餌球凸起的有 8-10 個棒狀的觸鬚。棲息於外礁斜坡。卵生的。卵是黏在絲帶狀的鞘或者凝膠黏液團被稱為 ' 卵筏' 或 '卵罩'。肉食性,體長最大8公分。
[img][/img]

TOP

第三百七十七幅
學名:Antennarius scriptissimus
中文名:歧胸躄魚
地域:分佈於印度-西太平洋。棲息於沿岸區域的岩礁。肉食性,體長最大28公分。
[img][/img]

TOP

第三百七十八幅
學名:Antennarius strigatus
中文名:雲班手躄魚
地域:分佈於中太平洋東部:加州灣到厄瓜多。發現於在岩礁上的小凹處了而且尤其沿著牆壁。他們幾乎完全地以背景混合,他們時常帶管蟲蝸牛的斑紋或者狀似有硬外殼的海綿。底棲。發現在對15公尺深的表面之間了; 很少地直到38公尺。肉食性,體長最大8公分。
[img][/img]

TOP

第三百七十九幅
學名:Antennarius radiosus
中文名:單班躄魚
地域:分佈於西大西洋:外海的長島,紐約到佛羅里達調音(美國)與在墨西哥灣各處。二個大的成魚曾經在東大西洋中記錄自馬得拉群島。棲息於近海淺堆與較深的大陸棚水域。肉食性,體長最大7.6公分。
[img][/img]

TOP

第三百八十幅
學名:Antennarius ocellatus
中文名:眼班躄魚
地域:分佈於西大西洋:美國北卡羅萊那州到委內瑞拉,包括墨西哥灣的東方部分與加勒比海的大陸沿海區域,具有一個單一記錄從巴哈馬。在側邊上的 3個突出的黑色斑點,每個被顏色淡的環包圍了。棲息於岩石與珊瑚礁。在大西洋西部中的襞魚科魚類的大種。肉食性,體長最大38公分。
[img][/img]

TOP

第三百八十一幅
天竺鯛科
學名:Apogon doederleini
中文名:稻氏天竺鯛
地域:分佈於西太平洋:亞熱帶的,從日本南部到台灣,然後從亞熱帶的澳洲到新加勒多尼亞與科瑪狄克群島。通常生存於岩石區近岸與豐富的在岩架上。獨居性但是在繁殖的時候成對分開。由雄魚進行口孵。夜行的種。雜食性,體長最大14公分。
[img][/img]

TOP

第三百八十二幅
學名:Apogon nitidus
中文名:褐尾紋天竺鯛
地域:分佈於印度-太平洋:莫三比克;可能塞錫爾群島.記錄來自台灣與南中國海了。知道標本的這三個取自了大约 15 公尺。雜食性,體長最大8公分。
[img][/img]

TOP

第三百八十三幅
學名:Apogon notatus
中文名:雙點天竺鯛
地域:分佈於西太平洋: 日本南部南至珊瑚海。以群體出現珊瑚 bommies 的周圍.在日本,繁殖季節是從六月到九月。成對的產卵魚建立領域了。由雄魚進行口孵.夜行的種。雜食性,體長最大10公分。
[img][/img]

TOP

第三百八十四幅
學名:Apogon dovii
中文名:火紅玫天竺鯛
地域:分佈於東太平洋: 墨西哥馬瑞它到祕魯。雜食性,體長最大7.5公分。
[img][/img]

TOP

第三百八十五幅
學名:Ostorhinch maculiferus
中文名:馬花天竺鯛
地域:分佈於中太平洋東部:侷限於夏威夷群島了。夜行的,岩架下或在洞穴中白天.雜食性,體長最大14公分。
圖一為日體色。
圖二為夜體色。
[img][/img]
[img][/img]

TOP

第三百八十六幅
學名:Apogonichthys perdix
中文名:拍氏天竺鯛
地域:分佈於印度-太平洋:紅海南至伊尼楊巴內而且東至夏威夷群島與拉帕島,北至日本南部;在密克羅尼西亞各處。黃褐色的有不規則的深色斑點與條紋;有斑點的鰭;通常具有一個從眼到 LL 與從眼到前鰓蓋骨的角的斑紋起源的黑色線條。發展了鰓耙 5-7 。一個特殊的小白色的斑點在中心在尾鰭基底.夜行的種。生活於近海。發現於礁石平臺與 '死' 礁的碎石中了。躲躲藏藏的。雜食性,體長最大5公分。
[img][/img]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