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貼圖] 海水魚的貼圖,給大家分享

第四百四十五幅
學名:Chaetodon baronessa
中文名:曲紋蝶
地域:分佈於西太平洋:東印度洋中的可可群島-基靈群島與印尼到斐濟與東加,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新加勒多尼亞; 澳洲-幾內亞的區域 (大堡礁) 與在美拉尼西亞各處,也沿著新南威爾斯的北海岸。在印度洋被 三角蝴蝶魚〔Chaetodon triangulum〕取代了。側邊是具有一個圖案交互的乳黃色而灰褐色到帶紫色的鋸齒形的狹窄橫帶。在頭部上的三條深色的橫帶,包括越過眼的一個。出現在潟湖與臨海礁石。只吃管狀的 Acropora 珊瑚的水螅體。成對游泳並且是具有領域性。卵生的.肉食性,體長最大16公分。
圖一成魚
圖二幼魚



[ 本帖最後由 cks03128 於 2008-4-16 16:38 編輯 ]

TOP

第四百四十六幅
學名:Chaetodon triangulum
中文名:葵扇蝶,三角蝴蝶魚
地域:分佈於印度洋:馬達加斯加到安達曼海與印尼列島的西方地區。在尾鰭的身體縱深與黑色的三角形,棲息於潟湖與臨海礁石。與 Acropora 珊瑚靠的很近, 特別地鹿角變種。領域性與成對.在珊瑚分支之中的稚年獨居性.主要吃珊瑚蟲因此不會容易地對飼養條件調整。卵生的,一夫一妻的 。肉食性,體長最大16公分。


[ 本帖最後由 cks03128 於 2008-4-16 16:39 編輯 ]

TOP

第四百四十七幅
學名:Chaetodon aureofasciatus
中文名:澳洲金帶蝶,澳洲金鋼蝶,金帶蝴蝶魚
地域:分佈於西太平洋:澳洲北部,從澳洲西部到大堡礁;新幾內亞與也許更進一步進入美拉尼西亞之內。與 林氏蝴蝶魚〔Chaetodon rainfordi〕親源非常相近,而且兩者種被分佈區重疊他們的範圍的部份之上。棲息於海岸的與岩礁內側;在樹枝狀珊瑚之中的稚魚。獨居性或成對的。肉食性,體長最大12.5公分。
圖一成魚
圖二幼魚



[ 本帖最後由 cks03128 於 2008-4-16 16:40 編輯 ]

TOP

第四百四十八幅
學名:Chaetodon Rainfordi
中文名:澳洲彩虹蝶,澳洲金間蝶,金線蝴蝶魚,林氏蝴蝶魚
地域:分佈於西太平洋:侷限於大堡礁,毗連的沿岸區域與羅得豪島了。通常成對,在稀疏的珊瑚的區域中。吃藻類與小型底棲的無脊椎動物。大量藻類成長總是應該在水族館被維持。肉食性,體長最大15公分。


[ 本帖最後由 cks03128 於 2008-4-16 16:41 編輯 ]

TOP

第四百四十九幅
學名:Chaetodon Ocellatus
中文名:雪花蝶,天使蝶
地域:分佈於西大西洋:美國佛羅里達到巴西。也巴哈馬,墨西哥灣與加勒比海,包括安地列斯群島.仔魚有時向北的被清掃 , 那一個解釋幼年標本的觀察向北遠至美國麻薩諸塞州在夏天數個月期間。來自 Musquodoboit 港灣,加拿大的新斯科舍省的一個紀錄 (一件標本,3 公分)。身體是白色的有越過頭部經過眼的一條黑色的橫帶。在稚魚中,一條第二條黑色的橫帶從臀鰭的背鰭到基底的柔軟部位的基底。背部,尾鰭與臀鰭或是黃色或透明的.一條狹窄的黃色從鰓裂到胸鰭基底的橫帶.棲息於淺灘,珊瑚礁,水質清澈的地方.發育暗色的條紋在晚上。普通地常見。肉食性,體長最大20公分。


[ 本帖最後由 cks03128 於 2008-4-16 16:42 編輯 ]

TOP

第四百五十幅
學名:Chaetodon aya
中文名:族群蝶,沙洲蝴蝶魚
地域:分佈於中西大西洋:到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島的北卡羅萊那州與墨西哥灣東北方;在巴哈馬與安地列斯群島的未知。寬的深色橫帶傾斜向下與向後地從刺狀背鰭的中央到臀鰭的後面部份的基底.棲息於外海深處礁。很少被潛水者看到了。雜食性,體長最大15公分。


[ 本帖最後由 cks03128 於 2008-4-16 16:42 編輯 ]

TOP

(分類)鏈接 吊類 第二版(返回前頁子,巳更新)
http://10.plus28.com/viewthread.php?tid=1674872&extra=page%3D1&page=6
第四百五十一幅
刺尾魚科 吊類
學名:Zebrasoma desjardinii
中文名:帆翅吊,大帆倒吊,德氏高鰭刺尾魚
地域:分佈於印度洋:紅海南至南非的納塔爾而且東至印度,爪哇與可可群島-基靈群島, 但是不是聖誕島。發現於潟湖與臨海礁石到深度了比較大的然後 30 公尺; 稚魚在掩蔽的內部礁區。雜食性,體長最大40公分。


[ 本帖最後由 cks03128 於 2008-5-4 16:58 編輯 ]

TOP

第四百五十二幅
學名:Acanthurus olivaceus
中文名:一字倒吊,紅印倒吊,橙班刺尾魚,一字刺尾鯛
地域:分佈於太平洋: 聖誕島與東印度洋中的可可群島-基靈群島到夏威夷與 Tuamoto 島,北至日本, 南至羅得豪島。在印度洋被 Acanthurus tennenti 取代了。成魚的身體深灰褐色; 稚魚黃色; 在鰓裂的上端是一條鮮橘色的水平條紋後面, 有帶紫色的黑色邊緣。頭部與前半部的身體通常突然地比後半段灰白。前面的鰓耙 24-28; 在後部的 23-27. 大的雄性成魚 (大約 17 公分) 有更明顯中凸的吻輪廓。在裸露岩石或混合的碎石與沙的區域中,棲息於臨海礁石, 從 9 到至少 46 公尺深; 稚魚棲息於遮蔽的內灣與潟湖, 各別地或形成小群魚群在淺到 3 公尺中.成魚各別地出現或者成群而且吃表面的碎屑薄片,矽藻與細的菌絲藻覆蓋沙子與裸露的岩石.此魚種是很少有毒的。雜食性,體長最大35公分。


[ 本帖最後由 cks03128 於 2008-5-4 16:49 編輯 ]

TOP

第四百五十三幅
學名:Naso lituratus
中文名:日本吊,天狗倒吊,正吊,剥皮仔,打铁婆,頰吻鼻魚,黑背鼻魚,頰紋雙板盾尾魚
地域:分佈於太平洋:日本本州南至大堡礁與新加勒多尼亞而且東至夏威夷群島,法屬玻里尼西亞與皮特凱恩島。在東太平洋中, 從克利珀頓島。曾經被認為是一個廣泛分佈印度-太平洋的種, 印度洋族群現在被鑑定為一個個別的種, Naso elegans 。 背鰭黑色, 黑色的繼續在後頸之上作為一個尖的突出, 在柔軟部位上的基底與一個寬的外部白色的區域具有一個藍灰色線; 臀鰭主要橘色; 背鰭與臀鰭有狹窄的藍色邊緣與黑色的靠近邊緣的線; 在後部地尾鰭有一條黃色的靠近邊緣的條紋。 尾鰭邊緣微凹的,雄性成魚有來自每個角落的尾絲.發現於珊瑚的區域,潟湖與臨海礁石的岩石或碎石了。主要吃葉狀的褐色藻類 ( 馬尾藻 與 Dictyota) 。有時較大時群集.此魚種是極少有毒的。成對產卵已經被觀察。雜食性,體長最大46公分。


[ 本帖最後由 cks03128 於 2008-5-4 16:49 編輯 ]

TOP

第四百五十四幅
學名:Zebrasoma scopas
中文名:丹麥吊,黑三角倒吊 ,小高鰭刺尾魚
地域:分佈於印度-太平洋:東非,包括瑪斯科林島到 Tuamoto 島,北至日本南部,南至羅得豪島與拉帕群島。深褐色的 (身體活著時有細的藍灰色-綠色的縱向線在鱗片列之後,在身體與頭部上前面地成為點)小的稚魚超過成魚有淡黃色的橫帶與較突出的黃色斑點。出現於潟湖與臨海礁石的珊瑚礁繁盛區域。啃食藻類,20個個體通常成群.它的很多又小的咽齒回應從大型藻類到菌絲藻的食性的變化可能有進化。形成定居的產卵群集。一夫一妻的.群與成對產卵曾經觀察。肉從不是有毒的。素食性,體長最大40公分。


[ 本帖最後由 cks03128 於 2008-5-4 16:50 編輯 ]

TOP

第四百五十五幅
學名:Ctenochaetus strigosus
中文名:金眼吊,橙眼吊,扁體櫛齒刺尾魚
地域:分佈於中太平洋東部: 夏威夷群島的特有種與詹斯頓島。C. strigosus 眼的周圍藉由有一個有別於 C. striatus 比較截形的尾部與一個灰白的淡黃色的環。眼窩的黃色邊緣寬而顯著的 (灰白的在標本保存狀態下), 尤其在後部。在頭部藍色上的小的斑點,不延伸到前面的身體或胸。在後部的鰓耙 30-36獨居性。主要日行性.當它關它的嘴的時候,藉由掃它的像頭梳一樣齒在底部之上吃碎屑。雜食性,體長最大14.6公分。  
圖一成魚
圖二幼魚

TOP

第四百五十六幅
學名:Acanthurus tennentii
中文名:耳班吊,坦氏刺尾魚
地域:分佈於印度洋:東非到斯里蘭卡與印尼南部的小巽他群島。杜亞的紅海記錄是一個錯誤。褐色的顏色,標本向上到 12 在較大的標本中斷掉變成 2條水平的彎曲條紋的肩部上 cm SL有黑色的馬蹄鐵標誌;被一個黑色的區域包圍的尾棘然後是被一個藍白色的區域包圍; 尾鰭有一個白色的後緣。棲息於潟湖與臨海礁石,1個到超過 20 公尺深度。有時出現於小的淺灘中。啃食水底的藻類。雜食性,體長最大31公分。


[ 本帖最後由 cks03128 於 2008-5-4 16:51 編輯 ]

TOP

第四百五十七幅
學名:Ctenochaetus tominiensis
中文名:火箭吊,印尼櫛齒刺尾魚
地域:分佈於中西太平洋:印尼,菲律賓,巴布亞新幾內亞,大堡礁北方,索羅門群島,帛琉,萬那度與斐濟。最近從東加記錄。唇的邊緣有乳頭狀突起的。用有角的背鰭與臀鰭的 Ctenochaetus 的唯一的種。 稚魚的尾鰭分岔,成魚新月狀的。在後列 20 上,鰓耙在前面列 20-21。背鰭與臀鰭的外部柔軟部位橘色的.(灰白的在標本保存狀態下) 尾鰭白色。唇的邊緣細齒狀的。具有 2 或 3 小齒狀突起的上顎齒.(不包括頂端) 前面的鰓耙 19-23各別地生存或者形成小群魚群沿著掩蔽海岸的陡峭珊瑚礁繁盛海峭壁。雜食性,體長最大16公分。


[ 本帖最後由 cks03128 於 2008-5-4 16:52 編輯 ]

TOP

第四百五十八幅
學名:Naso annulatus
中文名:獨角吊,剥皮仔,劍角鼻魚 ,突角鼻魚,環紋鼻魚
地域:分佈於印度-太平洋:東非,包括瑪斯科林島到夏威夷,馬貴斯群島與 Tuamoto 島,北至日本南部, 南至羅得豪島。一致褐色或橄欖色的顏色,腹面灰白的; 亞成魚有黑色的尾部鰭條,狹窄的邊緣與白色的尾絲; 胸鰭有白色的末梢部的邊緣。稚魚出現在清澈的,水淺的潟湖礁在深度淺到 1 公尺; 成魚很少在被見到外海的外圍礁石海峭壁的少於 25 公尺見到形成小群魚群。吃大的浮游動物在白天期間而且躲藏在裡面礁夜晚時;也水底的藻類.雜食性,體長最大100公分。


[ 本帖最後由 cks03128 於 2008-5-4 16:53 編輯 ]

TOP

第四百五十九幅
學名:Acanthurus dussumieri
中文名:波紋吊,正吊 ,粗皮仔 ,眼紋倒吊,額帶刺尾魚,杜氏刺尾鯛
地域:分佈於印度-太平洋: 東非 (包括瑪斯科林島),到夏威夷與列島群島,北至日本南部,南至羅雷淺灘,大堡礁的南方與羅得豪島。大部分的中太平洋沒有出現。白褐色身體;在頭部上的比較寬又不規則的線;在眼之間的橘色條紋,跟鰓蓋繼續在後每個眼。 尾梗兩邊有單一個,銳利地,朝向前面的直立硬棘;棘主要地被乳黃色的鞘蓋著了; 凹槽被一個黑色的區域包圍了。背鰭有軟棘的部位超過硬棘的部分有較長的基底。細小的鱗片。在前面的列中鰓耙 22-26,23-27 在後列中。尾鰭新月狀的當成魚時.一個群游性魚種,通常在深度大於 9 公尺出現在臨海礁石.各別地生存或成群.吃細小的綠藻與藍綠藻,矽藻的表面薄膜,與碎屑覆蓋沙子。它是一個成對產卵者。它是主要日行性。作為食用魚.雜食性,體長最大54公分。


[ 本帖最後由 cks03128 於 2008-5-4 16:54 編輯 ]

TOP

第四百六十幅
學名:Naso vlamingii
中文名:藍點吊,藍班馬吊,高鼻魚 ,絲尾鼻魚
地域:分佈於印度-太平洋:東非到列島群島,馬貴斯群島與 Tuamoto 島,北至日本南部, 南至大堡礁與新加勒多尼亞的南方。成魚發育一個中凸圓形的突出吻與異常高的背鰭與臀鰭。身體側邊有垂直的背面而且腹地斷裂成小的藍色斑點的藍色的線。一條寬的藍色條紋從眼到嘴突起的前面延伸.出現於深的潟湖與臨海礁石。陡坡外的中層水域聚集成群在白天期間覓食浮游動物。通常單獨或成對發現。有能力顯示或者隱藏它的藍色斑紋。雜食性,體長最大60公分。
圖一成魚
圖二幼魚



[ 本帖最後由 cks03128 於 2008-5-4 16:55 編輯 ]

TOP

(分類)鏈接 隆頭魚科 第二版(返回前頁子,巳更新)
http://10.plus28.com/viewthread.php?tid=1674872&extra=page%3D1&page=6
第四百六十一幅
隆頭魚科
學名:Paracheilinus filamentosus
中文名:快閃龍,月尾副唇魚
地域:分佈於印度-太平洋:安達曼海的斯米蘭群島與東印度洋的聖誕島; Kranket 島, Madang, 新幾內亞;外海的 Manado 與西里伯斯 (印尼); Concoro 島,Cuyo 島,菲律賓與索羅門群島.琉球群島,台灣,帛琉, 與大堡礁.邊緣微凹的尾鰭在雄性中變成新月狀; 雄性的 2-6 柔軟背鰭鰭條非常延長;(奇數鰭條開始用第一個) 些微地可能是在雌性延長;(不如此在菲律賓的雌性成魚) 非絲狀的鰭條大約長度相等.管狀的肉梗鱗片 5.9; 身體側邊有四個或五條狹窄的紅色到藍色的斑紋,只有第一個與身體的第三個延伸全長,在通道與外礁斜坡中發現於碎石區域了。也生活於潟湖中。吃浮游動物與其他的底棲無脊椎動物。求偶雄性的一些地理變化那是藉由影響有相似的種。出現於小型到大型的群通常在深度 10個公尺或更多。通常最常見的於大約 25 公尺深。 雄性輕易地顯示彼此或者對雌性藉由閃現他們的顏色產卵與 '競賽' 過去有直立的鰭。與一些其他的種雜交,而且是大部分色彩鮮豔的其他相似的種出現在相同的區域地方。雜食性,體長最大15公分。


[ 本帖最後由 cks03128 於 2008-5-14 14:05 編輯 ]

TOP

第四百六十二幅
學名:Paracheilinus carpenteri
中文名:粉紅雀,卡氏副唇魚
地域:分佈於西太平洋:菲律賓,北至台灣與 Iriomotejima, 南至巴里島北部與弗洛勒斯海.最近從東加記錄。在印度洋被 麥氏副唇魚〔Paracheilinus mccoskeri)取代了。在雄性中,色彩是通常橘色的 (黃色的- 或紅色的-橘色的);頭部與身體的下面四分之一白黃色的; 2-4 背鰭軟條延長。(每隔一鰭條開始用第一個) 雄性比較大與比雌性更色彩鮮豔;雄性的顏色在求偶期的時候增強。母標本淡紅色,灰白的腹側白色的。中央的前背鱗片 4-6.雄性的倒數第二背部軟鰭條 1.8-2.2個 HL比率;在胸鰭之下的二條短的深色斑紋.在珊瑚或碎石之上,棲息於陡峭外礁斜坡的基底了。形成魚群。雜食性,體長最大8公分。


[ 本帖最後由 cks03128 於 2008-5-14 13:56 編輯 ]

TOP

第四百六十三幅
學名:Novaculichthys taeniourus
中文名:角龍,花尾美鰭魚,帶尾新隆魚
地域:分佈於印度-太平洋:紅海到南非與 Tuamoto 島,北至琉球與夏威夷群島,南至羅得豪島。東太平洋:加州灣到巴拿馬與加拉巴哥群島.稚魚有長的擴大背鰭棘。棲息於半裸露的礁石平臺與潟湖與臨海礁石。常見於混合沙子的區域,而且碎石那是受溫和的湧浪支配.被在珊瑚礁冠與游泳上的大的 bommies 或遮蔽的開闊區塊中的在碎石上的稚魚淺灘好像是一個葉漂浮沿著底部; 大的成魚沿著大片礁石區上移動,通常成對而且典型地轉動大片的碎石或者殘礫它們以他們的嘴抓拉或者以他們的吻推開。時常,然而一操作塊,另一個抓握暴露出來獵物。他們有時被稱為岩石-行動者的隆頭魚,但是它們不移動真正的岩石。高度具有領域性.吃軟體動物,海膽,海星,多毛類動物與螃蟹;進食被藉由推翻大的岩石暴露目標獵物做。幼魚模仿漂流海藻叢。肉食性,體長最大30公分。
圖一成魚
圖二幼魚



[ 本帖最後由 cks03128 於 2008-5-14 13:57 編輯 ]

TOP

第四百六十四幅
學名:Macropharyngodon negrosensis
中文名:黑豹龍,黑龍,黑大咽齒鯛 ,胸斑大咽齒魚
地域:分佈於東印度洋與西太平洋:安達曼海與聖誕島到菲律賓與美屬薩摩亞,北至琉球群島,南至澳洲北部。色彩活著時在身體上黑色的有藍色虹彩-綠色的斑點與淡黃色的背部前方在頭部身體上;頭部有條紋的。前面的側線有孔的鱗片 2-3了。雄性顯現金屬的綠色有光澤的顏色,那是偶而短暫出現的.在混合沙子與珊瑚的區域中,棲息於潟湖與臨海礁石。後期大洋性稚魚藉著水流運送超過他們的平常的繁殖區域。他們是常成對出現或者小的鬆散魚群, 游泳接近底部。當被接近時,他們上下地移動用不尋常的方式以可能煩惱一個可能的掠食者。成魚到處移動形成小群魚群。肉食性,體長最大12公分。


[ 本帖最後由 cks03128 於 2008-5-14 13:57 編輯 ]

TOP

發新話題
最近訪問的版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