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貼圖] 海水魚的貼圖,給大家分享

第五百四十五幅
學名:Cephaloscyllium isabellum
中文名:艾班鯊,頭鮫,台灣絨毛鯊,真陰影絨毛鯊
地域:分佈於西南太平洋: 可能是紐西蘭特有種.發現於岩礁的裂隙與洞穴在白天期間了,但是可能移動到毗連的沙地在晚上.記錄來自 5 到 690 公尺深了。吃魚與無脊椎動物。成魚藉著性別分離。卵生的.來自紐西蘭的 244 公分記錄可能由於與另外種混淆.能以空氣或水使自己膨脹。肉食性,體長最大100公分。
[img][/img]

TOP

第五百四十六幅
學名:Rhincodon typus
中文名:鯨鯊,鲸鲛,大憨沙,豆腐沙
地域:分佈於沿著赤道與溫暖的海洋環球分佈。西大西洋:美國的紐約州經過加勒比海到巴西中部。東大西洋:塞內加爾到幾內亞灣;聖保羅岩礁.印度洋:在區域各處,包括紅海與波斯灣。西太平洋:日本到澳洲與夏威夷。東太平洋:美國加州到智利。在 1999 年對於野獸的迴游種的保護在波昂大會的附錄 2 中鑑定為保育狀態不佳的魚種之一了。被歸類為一個高度遷移的種,在1982年國際海洋法公約(UNCLOS)的附件一被稱為,協調管理與評估到更了解漁業努力對被分享的族群的狀態的累積衝擊'這些鯊魚.包括在在野生動植物( 引用)的瀕臨絕種的物種的國際間的買賣上的大會的附錄2自2003年五月以後它規範這種的國際貿易中了。這能部份地推行聯合國糧農組織國際性組織鯊魚的保育與管理行動計畫的最初目的。(IPOA-鯊魚) 然而,國際的貿易仍然存在。極大,頭鈍的鯊魚有一口部端位且一個淡色的斑點突出棋盤格圖案,在深色的背景上的水平與垂直的斑紋.尾鰭新月形的,具有一個強韌的下葉但是沒有接近端位的凹槽.用鰓橫帶的特別篩狀變異它有小又像鱗片一樣的齒而且濾食浮游生物。世界最大的魚,是無害處的對人類.標本很少超過12公尺。常見於外海但是接近近岸帶,有時進入潟湖或珊瑚環礁.有時見到在礁壁外緣的附近巡游.報告常常聚集於在河口與河口附近的淺水區區域,有時在季節性的蝦潮的時候。各別地發現或聚集超過100個個體.時常伴隨著群體的大洋性的魚,尤其鯖科魚類.高度遷移的在海洋流域與國家的司法權之間,但是每年回到相同的位置.以標記與染色體研究為依據,雄性傾向做當總是去游回他們的出生的最初地方的時候,長途迴游,雌性在短的距離上移動.吃浮游性和自游性獵物,例如魚(沙丁魚,鯷魚,鯖, 小的鮪魚與巴鰹魚),小型甲殼動物與烏賊。時常出現頭部在水面上或靠近水面的垂直姿勢當進食.當活躍地捕食浮游動物鯊魚左右擺動頭部,部份的頭部舉起而離開水面了,而且嘴巴張開和閉合 7-28了次每分鐘;這些吸入和吞嚥是同步鰓裂的張合。卵胎生的,窩卵數目是超過 300個幼胎. 438 到 562 公分的雌性是不成熟的。生鮮使用,冷凍與乾燥鹽醃供人類消費,肝臟製成魚油,鰭可能用作了湯底,碎肉用於魚粉,軟骨組織用於健康補品與皮膚用於皮革製品。被用於中藥材了。高度地評價了生態旅遊手術的日用品。族群曾經在魚叉捕魚的一些國家耗損。雜食性,體長最大2000公分。
[img][/img]

TOP

第五百四十七幅
學名:Heterodontus galeatus
中文名:眶嵴虎鯊
地域:分佈於西太平洋:澳洲東部。身體有寬的黑色條紋或鞍狀斑紋.發現於大陸棚的一種還算常見的底棲與淺海底棲鯊魚生存於近岸到大約 93 公尺深.主要吃海膽,也捕食甲殼動物,軟體動物與小魚.卵生的,卵莢螺旋形地邊緣擴大而且有長的捲鬚.於大約 22 公分孵化。肉食性,體長最大152公分。
[img][/img]

TOP

第五百四十八幅
學名:Carcharhinus longimanus
中文名:長鰭真鯊,長鰭翼真鯊,污斑白眼鮫,大沙
地域:分佈於西大西洋:美國緬因州到阿根廷;也在墨西哥灣與加勒比海.東大西洋:葡萄牙到幾內亞灣;可能地出現在地中海。印度-太平洋:紅海而且東非到夏威夷,薩摩亞語,大溪地島與 Tuamoto 島。東太平洋:美國的南加州到祕魯,包括加拉巴哥島。高度遷移的種。一矮胖的鯊魚有一個極大又圓形的第一背鰭,與長又頂端寬的胸鰭;吻鈍地圓的;上顎齒三角形的;間背脊呈現。背面通常深灰色的具有一個青銅色的淡色,有時褐色或藍色的;腹面微白色的,有時有一個淡黃的色彩;第一背鰭的尖端,胸鰭與尾鰭下葉時常白色或有白色的斑點;(有時不存在)腹鰭的腹面,頂點肛門的與第二背鰭,與腹面葉尾部的時常有黑色的斑點;在第二背鰭之前的黑色或暗色的鞍狀標記,尾鰭上緣與在背鰭(尤其當幼魚時)之間.有時游到近岸的一個大洋性的深水域種.發現表面到深度至少150公尺。時常伴隨著印魚Coryphaena,飛行員魚與龜了。捕食海洋性的硬骨魚類,也 threadfins,魟,海龜,海鳥,腹足動物,烏賊,甲殼動物, 哺乳動物腐肉與垃圾,包括鮪魚與鬼頭刀.胎生的.有明顯的部分分離依大小與在一些地區的性別。這是也被指控攻擊人類的一隻活躍又幾乎大膽的鯊魚。空難或海難後的可能許多開放性海域攻擊的原因.生鮮使用,被煙燻的冷凍與乾燥鹽醃供人類消費;皮用做皮革,鰭用於鰭湯,肝油用於維他命,也加工成魚粉。1到15個幼魚60到65公分,出生每胎。肉食性,體長最大396公分。
[img][/img]

TOP

第五百四十九幅
學名:Carcharhinus perezii
中文名:加勒比真鯊,派氏真鯊
地域:分佈於西大西洋:美國佛羅里達到巴西南部,包括墨西哥灣北部與安地列斯群島。大,灰色鯊魚有一個間背脊與短的鈍吻。第一背鰭小且有短的後頂端。棲息於大陸棚與島嶼棚了,時常在礁的外緣上的海峭壁的附近。五月停留在底部上。通常發現於礁,在少於 30 公尺深.捕食硬骨魚類,包括大眼鯛 (大眼鯛科)。胎生的.出生時的大小小於73公分。一個危險的種在加勒比海關係到流產的攻擊潛水者了。肉被準備乾燥鹽醃供人類消費,皮用做皮革,肝臟用於製造魚肝油,殘骸用於魚粉。肉食性,體長最大300公分。
[img][/img]

TOP

第五百五十幅
學名:Carcharhinus brevipinna
中文名:短鰭真鯊,斑鰭真鯊,薔薇白眼鮫
地域:分佈於西大西洋:美國北卡羅萊那州到墨西哥灣北部與巴哈馬,然後從巴西南部到阿根廷北部。記錄來自古巴了。東大西洋:西班牙到那米比亞,包括地中海南部。印度-西太平洋:紅海南至南非而且向東至印尼,北至日本,南至澳洲。時常被歸屬於黑邊鰭白眼鮫Carcharhinus limbatus在以前。 一細長的鯊魚有一個長的,狹窄的和尖的吻又長的鰓縫與小又細尖的齒;第一背鰭小的;沒有間背脊;唇溝長度超過在任何其他的灰色鯊魚中.背面灰色的,腹面白色的,在側邊上具有一個顯著的白色條紋;第二背鰭,肛門的,胸鰭下面與下尾部-鰭葉黑色或頂端暗灰色的在亞成魚與成魚中,但是無標記或很接近在小的個體中.棲息於大陸棚與島嶼棚從岸邊到外海了。使垂直的紡織水作為一個攝取食物的技術中跳出來在那一個鯊魚旋轉經過一個小魚的魚群然後休息表面有一個開放的嘴.主要吃大洋性的硬骨魚類,也捕食小的鯊魚,墨魚,烏賊與章魚。胎生的.形成魚群。高度遷移的外海佛羅里達與路易斯安那與在墨西哥灣.經常地捕獲了漁場在哪裡發現.生鮮使用與乾燥鹽醃供人類消費.鰭可能被用於東方的鯊魚鰭貿易,與肝臟用於維他命油生產了。肉食性,體長最大300公分。
[img][/img]

TOP

第五百五十一幅
班類
學名:Epinephelus costae
中文名:地中海石斑魚
地域:分佈於東大西洋與地中海。來自馬得拉群島的 縱紋石斑魚〔Epinephelus alexandrinus〕的記錄是顯然地以 Myctoperca fusca 的誤鑑為依據.棲息於沙子,泥或石質底部了。稚魚形成小群魚群。吃甲殼動物,軟體動物與魚。肉食性,體長最大140公分。
[img][/img]

[ 本帖最後由 cks03128 於 2007-12-25 02:35 編輯 ]

TOP

第五百五十二幅
學名:Epinephelus fasciatus
中文名:赤石斑魚
地域:分佈於印度-太平洋:紅海到南非與向東至皮特凱恩島群,北至日本與韓國,南至阿拉弗拉海,昆士蘭南部 (澳洲) 與羅得豪島。常見於外礁斜坡在深度在15公尺之下,也出現於遮蔽的內灣與潟湖淺至4公尺中。可能也被發現於向下至深度160公尺。在馬達加斯加它在日間與夜間捕食十足目螃蟹,魚,蝦與鎧甲蝦科螃蟹。在肯亞水域中它吃螃蟹,口足目甲殼類,魚,陽燧足與章魚。 肉食性,體長最大40公分。
[img][/img]

TOP

第五百五十三幅
學名:Acanthistius cinctus
中文名:黃底間班
地域:分佈於西南太平洋。丹麥,新西蘭,在礁的附近生活於近海。肉食性,體長最大50公分。
[img][/img]

TOP

第五百五十四幅
學名:Cephalopholis nigri
中文名:力非石班,黑九棘鱸
地域:分佈於東大西洋:塞內加爾到安哥拉的洛比托,包括加納利群島 (特納力非).出現於泥,沙子與岩石底部。肉食性,體長最大30公分。
[img][/img]

TOP

第五百五十五幅
學名:Cephalopholis sonnerati
中文名:辛力班,網紋鱠,宋氏九刺鮨,紅九棘鱸,紫色九棘鱸
地域:分佈於印度-太平洋:非洲東岸 (吉布地 , Socotra 到德爾班)到列島群島,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昆士蘭南部 (澳洲).不在乎記錄自而不是的紅海與波斯灣的密集的調查不發現於查戈斯群島。出現於深的潟湖礁與陡峭的外礁斜坡;在沿岸區域見到有岩石的底部。稚魚通常在海綿或珊瑚頂部的附近被發現。成魚通常在深度中等之處有 bommies 和大洞穴的地方,通常被清潔蝦佔領.通常在深度捕獲了 30 到 100 公尺,但是在馬達加斯加,它出現於對 20 公尺的深度 10 中。 吃包括蝦,螃蟹與口足目甲殼類的小魚與甲殼動物。雌性在大約 28公分SL時成熟而且雄性於大約 34公分SL。通常在市場上銷售生鮮地了。肉食性,體長最大57公分。
[img][/img]

TOP

第五百五十六幅
學名:Aethaloperca rogaa
中文名:紅嘴石斑,煙鱠,煙鱸,褐九棘鱸
地域:分佈於印度-西太平洋:紅海到南非而且東至吉柏特島。可能發現於印度洋的所有熱帶島嶼了。(但是已經不再從留尼旺島也不模里西斯發現)記錄自歐羅巴島了。深褐色的到黑色的,偶然地有一個橘色的外貌.在這鱸科魚類的嘴範圍從淡粉紅色到深紅色之內。稚魚在尾鰭上有一個白色的邊緣。發現於岸礁與潟湖了,時常淤泥的棲息地,在洞穴和孔洞裡或附近在礁。主要吃小魚(包括 Pempheris sp.),也吃口足目動物 ( Pseudosquilla sp.);而且甲殼動物.初步的資料指出它在每年的任何時間產卵而且成熟 (雌性?) 於大約 35 公分 SL.小的稚魚擬態。肉食性,體長最大60公分。
圖一成魚
圖二幼魚
[img][/img]
[img][/img]

TOP

第五百五十七幅
學名:Alphestes afer
中文名:亞花瑞拉班
地域:分佈於西大西洋:百慕達群島,佛羅里達南方部(美國),巴哈馬,古巴,西印度群島,巴拿馬,委內瑞拉,而且向南至聖保羅巴西的狀態。史密斯synonymized 東太平洋種 Alphestes galapagensis Fowler , Alphestes fasciatus Hildebrand 與 繁殖的 Alphestes immaculatus 具有 Alphestes afer.東太平洋:加拉巴哥群島.以角的較下面的部位前鰓蓋骨有一根強的向前及向上的(朝向前面的)棘;鰓蓋有 3根平坦的棘,中央一最大的。胸鰭較長超過腹鰭。軟背鰭與臀鰭的基底覆蓋著鱗片與厚的皮膚了。背鰭與臀鰭高的,尤其軟棘的部位。出現在海草棲息地的一種獨居性種。定棲的在白天期間,藏在裂隙中或躺在海草中,有時部分用沙子覆蓋自己然而側躺。底棲甲殼動物的夜行捕食者。被估計的每魚卵是從 157512 到 223706.小又色彩鮮豔的群; 一個繼續的雌雄同體.曾經在巴西的塞阿臘作為一個水族館魚交易。肉食性,體長最大33公分。
[img][/img]

TOP

第五百五十八幅
學名:Anyperodon leucogrammicus
中文名:白線星點班,白線鮨
地域:分佈於印度-太平洋:紅海南至莫三比克而且東至鳳凰島,北至日本,南至澳洲。可能包括熱帶印度洋的所有島嶼。在尾部的基底稚魚有交互的藍色與紅色的斑紋與 1 或 2個黑色的斑點。在潟湖與臨海礁石上棲息於珊瑚豐富的區域與清澈的水域。主要吃魚與可能吃甲殼動物。特殊的藍色與金色斑紋的稚魚是擬態隆頭魚,紫色海豬魚Halichoeres purpurescens,在湧浪區中稚魚擬態一些海豬魚屬的小型線班隆頭魚或高身雀鯛。這讓此魚種接近他們的獵物。肉食性,體長最大65公分。
[img][/img]

TOP

第五百五十九幅
學名:Alphestes immaculatus
中文名:印花班,無斑鴛鴛鮨
地域:分佈於東太平洋:加州灣北部到祕魯,包括加拉巴哥群島。前鰓蓋骨圓形的,後緣明顯鋸齒狀,具有一個大的棘 (通常覆蓋著皮膚) 突出的向下而向前的以角。有大理石花紋的頭部與身體紅褐色的,在全頭部,身體與中央的鰭有模糊的橫帶與小的深色而灰白的斑點。胸鰭有 7 或 8個不規則的橫跨成列的小深色的斑點。一個淺水區,居住於海草區域的善於隱藏彩色又躲躲藏藏的種。定棲的在白天期間,藏在裂隙中或躺在海草中,而且仰賴他們的有效偽裝逃脫發現。有時部分用沙子覆蓋自己。夜行的掠食者主要捕食底棲的甲殼動物。肉食性,體長最大30公分。
[img][/img]

TOP

第五百六十幅
學名:Aulacocephalus temminckii
中文名:拉帕班,紫鱸,琉璃紫鱸
地域:分佈於印度-太平洋:紅海與南非至日本,澳洲與紐西蘭。來自拉帕島的一件標本.身體縱深的藍色顏色具有一個黃色的條紋從吻尖到眼而且沿著背部到尾鰭.在岩礁中棲息於洞穴與裂隙。皮膚包含傳授一個痛苦的品嚐的黑鱸素。當魚被驚嚇的時候,毒素的數量生產了增加。肉食性,體長最大40公分。
[img][/img]

TOP

第五百六十一幅
山羊科
學名:Mulloidichthys martinicus
中文名:馬丁擬羊魚
地域:分佈於西大西洋:百慕達群島與美國佛羅里達到巴西,包括墨西哥灣與加勒比海.東大西洋:來自 Ile de Sao Tiago , Baie de Tarrafal ,維德角的單一記錄.記錄來自聖多美島了。身體灰黃褐色有特殊的來自眼到尾鰭的黃色的斑紋;尾部黃色。比較不色彩鮮豔超過其他的種而且是沿著側邊具有一個單一黃色的斑紋的唯一的一個.發現在潟湖與臨海礁石的沙地上了。常形成魚群.以 smallmouth 咕嚕咕嚕聲 ( 銀仿石鱸〔Haemulon chrysargyreum〕 ) 形成魚群,視為社會的保護擬態的結合.稚魚常見於海草床。吃底棲的無脊椎動物。雜食性,體長最大39.4公分。
[img][/img]

TOP

第五百六十二幅
學名:Mulloidichthys pfluegeri
中文名:紅背擬羊魚
地域:分佈於印度-太平洋:留尼旺島到夏威夷,馬貴斯群島與社會群島,北至琉球群島,南至東加;馬里亞納群島與密克羅尼西亞的馬紹爾群島。這一個群游性種發生於在沙的區塊與石灰石底部上的深度超過 30 公尺到至少 110。它是主要日行性。當進食,可能顯現在身體上的四條交互的暗紅色與淡紅色橫帶。雜食性,體長最大40公分。
[img][/img]

TOP

第五百六十三幅
學名:Parupeneus heptacanthus
中文名:希特加啦紅點羊魚,側斑副緋鯉,朱红副绯鲤,紅點副鯡鯉
地域:分佈於印度-西太平洋:紅海到美屬薩摩亞,北至日本南部,南至羅得豪島。在第一背鰭後面下面的側線之下有一個小的紅色斑點的唯一的麥克羅尼西亞的鬚鯛.各別地生存,或者形成小群魚群,在泥,沙,碎石堆之上,否則海草潟湖與臨海礁石底部,通常在 20 公尺之下。雜食性,體長最大36公分。
[img][/img]

TOP

第五百六十四幅
學名:Mullus barbatus barbatus
中文名:巴布氏山羊
地域:分佈於東大西洋:英國人使到達喀爾,塞內加爾,加納利群島,地中海與黑海成為島嶼 (偶然地斯堪的那維亞半島)也已知來自亞速群島。頭部非常陡峭的。沒有在身體或鰭上的斑點或斑紋.棲息於礫石,大陸棚的沙與泥底部了。吃小型底棲的甲殼動物,蠕蟲與軟體動物。雜食性,體長最大30公分。
[img][/img]

TOP

發新話題
最近訪問的版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