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列史正傳] 商朝歷史簡介

引用:
原帖由 Mayday 於 2010-6-26 03:04 發表
夏桀商紂...
商朝我只知道紂王的"酒池肉林"跟他的寵妃妲己(有一說是九尾妖狐)...這可能就算野史了吧?(封神榜)
感覺商朝的號都跟天干有關,該不會這就是天干地支的起源!?

我更好奇的是黃帝的時期,真的有蚩尤嗎. ...
封神榜...那個因該算是民間傳說了吧.....=.=
天干地支得起源 因該是在商朝..或更早的時期..
再者根據考古發現在商朝後期帝王 帝乙時的一塊甲骨上 刻有完整的六十甲子 可能是當時的日曆
所以這也可以說明在商朝時已經開始使用干支紀日了

夏跟商都有類似的地方  起於賢君 滅於暴政的帝王 夏桀 跟商紂王
若是按照戰國時期的陰陽家鄒衍所主張的五德終始說
黃帝(土)→夏(木)→商(金)→周(火)→秦(水)→漢(土)
一個朝代大約只能維持五百年左右

我來補充一下商湯滅夏桀的鳴條之戰起末
夏朝末期(約公元前1600年),在商滅夏的戰爭中,商湯率領商部落士兵與夏軍在鳴條(今山西安邑)進行的一場決戰,
這場戰爭成為夏王朝滅亡的轉折點;戰爭的結果導致夏王朝滅亡,商湯建立了中國的第二個王朝商朝;

由於夏桀姒履癸無道,矛盾重重,當時民眾憤慨地詛咒他「時日曷喪,予偕汝皆亡」
(「太陽啊你什麼時候要滅亡,我們願意跟你一起滅亡!」太陽暗指夏桀),
四方的諸侯也紛紛背叛而去,夏的屬國商漸漸演變為與之抗衡的對手。

湯他在賢臣伊尹、仲元的力輔下,巧妙謀划,「先為不可勝」,逐一翦除夏桀的羽翼,孤立夏後氏,最後一舉攻克夏邑。
首先派遣伊尹數次打入夏桀內部,充當間諜,掌握了夏王朝「上下相疾,民心積怨」的混亂狀況;
二是採取先弱後強、絕其羽翼之決策,第一個打擊目標指向夏的屬國葛,以替童子復仇的名義起兵滅葛,
繼而集中兵力逐步滅韋、顧,並攻滅夏桀最後一個堡壘即實力較強的昆吾,打通了最後滅桀的道路;
三是把握時機,當湯停止向桀納貢時,桀即刻調九夷之師,準備伐商,湯則視情馬上「謝罪請服,復入職貢」以穩住桀,積蓄力量等待時機;
不久傳來桀誅殺重臣、眾叛親離的消息;湯乃再行停止向夏桀的貢奉;此時桀的指揮完全失靈,九夷之師不起,有𡝗氏公開反抗;
此時伐桀時機成熟而果斷下令起兵。

大約在公元前1600年,湯興兵伐夏,戰前他隆重舉行誓師,《尚書·序》載湯「與桀戰於鳴條之野,作湯誓」即為商湯向士兵們發表的征伐夏桀的誓師辭。
誓師後湯簡選良車70乘,「必死」6000人,聯合各「方國」軍隊,採取戰略大迂迴,繞道至夏都以西突襲夏都,桀倉促應戰,西出拒湯,
同湯軍隊在鳴條展開戰略決戰;決戰中湯軍奮勇作戰,一舉擊敗了夏桀的主力部隊,桀敗退歸依於屬國三朡;隨之湯乘勝攻滅了三朡,
桀率少數殘部逃往南巢,不久病死,湯回師西亳召開了眾多諸侯參加的「景亳之命」大會,得到3000諸侯的擁護,取得了天下其主地位,從此夏朝宣告滅亡。


而商朝則是滅於牧野之戰
商朝後期,周武王十一年(前1027年或前1046年)一月二十六日,此時紂王正派大軍遠征東夷之際,
周武王姬發見機不可失,在呂望等人輔佐下,以兵車三百乘,虎賁(精銳武士)三千人,東進突襲商,總兵力史稱有士甲四萬五千人,
此說誇大。臨行前,魚辛諫阻,《尸子》載:「武王伐紂,魚辛諫曰:歲在北方不北征」。

同月二十一日,周軍抵達孟津,與庸、盧、彭、濮、蜀、羌、微、髳等「方國」(商為王畿,臣屬為方國)部落的部隊會合。
二十八日周軍由孟津冒雨東進,從汜地(今河南滎陽汜水鎮)渡過黃河,至百泉(今河南輝縣西北)而東行,
每天近三十公里的速度急行軍,直搗商都朝歌(今河南淇縣),二月二十六日抵達牧野(今河南省淇縣南、衛河以北)。
紂王得知消息,只得倉促部署軍隊,但此時主力遠在東南地區,無法即時徵調。只好武裝大量奴隸迎戰周師,《詩經》上稱「殷商之旅,其會如林」。
史稱有七十萬之眾,較誇張,但兵力肯定較周武王多許多。二十七日清晨,周軍莊嚴誓師,歷數了商紂王的種種暴行,即為尚書所記載之「牧誓」。
誓師結束,武王下令發起總攻擊,先遣呂尚以數百名精銳部隊出擊,武王親率主力跟進衝殺,商軍中的奴隸和戰俘全無鬥志,掉轉戈矛,
周軍在牧野(今淇縣以南、衛河以北)大破商軍,商朝大軍頃刻瓦解。
紂王見大勢已去,倉惶逃回朝歌,登鹿台,「蒙衣其珠玉,自燔於火而死」史稱「牧野之戰」。

大致上簡略是這樣....

TOP

發新話題
最近訪問的版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