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兵燹錄] 阿爾及利亞獨立戰爭粗略介紹

阿爾及利亞獨立戰爭粗略介紹

就先大概介紹這個國家的基本歷史一下,隨後再介紹他的獨立戰爭。
因為這不是介紹國家,而是陳述該國家歷經武裝起義,隨後獨立的簡介。
不過我想文章應該還是會被轉貼,坦白講,已經慢慢放棄了,所以開始放慢自己的發帖。

阿爾及利亞其最晚從西元前一萬年起,柏爾伯爾人便居住在阿爾及利亞一帶;西元前一千年後,迦太基人開始在海岸建立殖民地。柏爾伯爾人藉著布匿克戰爭,佔領迦太基,柏爾伯爾王國並逐漸有了眉目,其中努米底亞以出產精銳騎兵最為著名。然而,西元前兩百年,柏爾柏爾人遭羅馬帝國統治。西羅馬帝國滅亡時,柏爾柏爾人又於許多地區獨立,同時汪達爾人掌管了其他地區,一直到被拜占庭帝國皇帝查士丁尼一世驅逐為止。拜占庭帝國維持著對其西部的統治,一直到八世紀阿拉伯帝國的興起。 公元前6世紀後,在阿爾及利亞東部和西部先後形成努米底亞和茅利塔尼亞兩個王國。公元前2世紀淪為羅馬的行省。5世紀後受汪達爾人和拜占廷帝國的統治。公元7世紀阿拉伯人進入北非,征服阿爾及利亞。8世紀起阿拉伯人進入,本地開始伊斯蘭化。在此過程中柏爾柏爾人也曾建立過自己的王朝。
十七世紀起海岸部分是奧斯曼帝國的一部分,1830年起法國人開始入侵,法國直到1905年才大概完成對整個阿爾及利亞的佔領。




    PS:1).汪達爾人.是日耳曼人的一支體系。
       2).茅利塔尼亞 ←此翻譯有些是不一樣的,有些人翻譯是毛裡塔尼亞。
       3).柏爾柏爾人←有人陳述翻譯也是不一樣,有的是柏柏人。
       4).這邊所說的布匿克戰爭(有些是講布匿戰爭,看個人翻譯而定)是第二次布匿克戰爭(前218年-前201年)。迦太基人入侵羅馬。
   




1954年11月1日,阿爾及利亞爆發了反抗法國殖民統治,謀求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的戰爭。
1962年3月18日,法國政府被迫停止殖民戰爭,並承認阿爾及利亞獨立。

介紹:
          1830年,阿爾及利亞淪為法國的殖民地。二次大戰後,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鬥爭日益興起。
          1954年8月,由爭取民主自由勝利黨的一些青年黨員組成「團結與行動革命委員會」。同年10月改組為民族解放陣線,其綱領力爭取民族獨立,實現社會民主,建立一個以伊斯蘭教為基礎的主權國家。
          1954年11月1日,民族革命軍分別在全國30多個地方發動武裝起義,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戰爭開始。此後,「擁護阿爾及利亞宣言民主聯盟」、「爭取民主自由勝利黨」、「伊斯蘭教賢哲會」等組織也
                                           加入。民族革命軍先在沿海的 大卡比利山區和靠近突尼斯邊境的奧雷斯山區建立根據地,形成東部戰區。
          1955年上半年,民族革命軍又建立以特雷姆森為中心的西部戰區,一年後開闢中部戰區。1957年3月,起義擴大到南部撒哈拉地區。民族革命軍不斷挫敗法軍的「圍剿」和「掃蕩」,擴大和鞏固根據
                                  地,建立民主政權。
          1958年,發展到13萬人,武裝衝突席捲全國四分之三的地區。駐阿法軍1954年為5萬,1958年猛增至80萬,加上警察等達百萬之眾,但法軍不僅沒有撲滅起義火焰,反而死傷達50萬人。並耗資80多億
                          美元。
          1958年9月19日,阿爾及利亞共和國臨時政府宣告成立。
          1960年6月,法、阿談判開始。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陣線一面談判,一面帶領民族革命軍多次攻破法軍長300公里、寬約1公里的「莫裡斯防線」,粉碎
                                        敵人的「固守要點,全面封鎖」的戰略方針,1962年3月18日,法國政府被迫同阿爾及利亞臨時政府簽訂《埃維昂協議》,承認阿爾及利亞人民的自決權。同年7月1日,阿爾及利亞
                                        舉行全民投票。7月3日,宣告獨立。9月25日宣佈國名為阿爾及利亞民主人民共和國,民族解放戰爭取得最後勝利。


其涵義:

           1962年7月3日,阿爾及利亞正式宣告獨立,7月29日,定名為阿爾及利亞民主人民共和國。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戰爭結束了法國在阿爾及利亞長達130年的殖民統治。阿民族解放軍雖在人數與武器裝備上處於絕對劣勢,但依靠人民的支持,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終於取得了勝利。而法國殖民軍卻因為進行的是非正義的殖民戰爭,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
這場戰爭的國際意義在於,阿爾及利亞成為非洲第一個通過武裝衝突取得獨立的國家,它的勝利為北非及其他法屬殖民地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鬥爭,提供了有益經驗,創造了有利條件。戰爭中,法國損失數十萬人,耗資逾300億法郎,大大削弱了法國用於維持其他殖民地的人力和財力。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法國政府不得不承認非洲各法屬殖民地相繼獨立。


起因:

        阿爾及利亞是北非國家,位於地中海西部,緊靠海上交通要道。由於阿爾及利亞戰略地位重要,資源豐富,且與法國本土較近,因此早為法國統治者所垂涎。1830年,法王查理十世派遣布爾蒙將軍率3萬軍隊遠征阿爾及利亞。當年7月,法軍征服了阿爾及利亞。1834年,法國宣佈阿爾及利軍為法國屬地,實行軍事統治;1871年,將阿劃為法國的3個省,由法國派總督統治;1905年,法軍攻佔撒哈拉地區,使阿爾及利亞全部淪為法國殖民地。
法國征服阿爾及利亞後,殖民當局推行種族歧視和民族壓迫政策,掠奪阿爾及利亞巨額財富。法國殖民者的行徑造成了阿爾及利亞的貧困,也激起了阿爾及利亞人民的強烈反抗。自1830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在100多年時間裡,阿爾及利亞人民為實現民族獨立,進行了無數次各種形式的抗法鬥爭,削弱了法國的殖民統治。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阿爾及利亞人民積極參加反法西斯鬥爭。美、英、法等曾許諾,戰後將滿足阿爾及利亞人民的獨立要求。但是,法國殖民當局沒有實現諾言,反而對要求獨立的群眾實施嚴厲鎮壓。殖民者的行為教育了人民,使他們認識到了爭取民族解放、國家獨立,必須走武裝衝突的道路。在戰後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高漲的形勢下,阿爾及利亞革命者於1954年建立了「團結與行動革命委員會」(起義後改為民族解放陣線),並開始將分散的游擊武裝聯合起來,建立新的游擊隊,至10月發展到3000多人。不久,游擊隊做好了發動武裝起義的各項準備工作。


戰爭大概經過:

                  1954年11月1日凌晨,阿爾及利亞民族革命軍在全國30多個地方同時發動起義,襲擊殖民當局的駐地、哨所、憲兵隊、警察局和其他軍事目標。當日晨,起義者還通過在埃及開羅的阿爾及利亞愛國者,將消息和民族解放陣線與革命軍的宣言,向全世界廣播。起義後,民族革命軍首先在地中海的大卡利比山區和靠近突尼斯邊境的奧雷斯山區建立根據地,並不斷擴大根據地範圍。起義者的行動給法國殖民當局造成了極大的震驚和恐慌,他們立即召集在阿的近5萬人的軍隊進行鎮壓,並緊急從本土大量增兵。
至1955年底,法軍兵力增至20萬人。法軍按照「分區圍剿,梳型搜索,聚而合殲」的戰略,動用飛機、坦克等現代化武器裝備,對民族革命軍實施圍剿、突擊和大規模進攻戰役。面對法軍的戰略和優勢兵力,民族革命軍採用了靈活機動的游擊戰略和戰術,避開敵人的突擊力量,利用熟悉的地形,分散成小型活動,有效地打擊法軍。至1956年初,民族革命軍已增加到1.5萬餘人,加上民兵共有11.5萬人,武裝衝突已遍佈阿整個北部地區。

民族革命軍初期的武裝衝突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是組織分散,缺乏強有力的核心領導和正確的政治目標。為此,1956年8月在卡利比亞的蘇馬姆溪谷召開了阿民族解放陣線第一次代表大會,稱「蘇馬姆會議」。會議選出了由17名正式委員和17名候補委員組成的阿民族解放陣線的最高政治和軍事領導機構——阿爾及利亞全國革命委員會。

會議還通過了《民族解放陣線綱領》。該《綱領》對阿爾及利亞的革命性質、戰爭目標、停戰條件和和平談判等都作出了明確規定。其中戰爭目標和停戰條件是,打敗法國殖民軍隊,破壞法在阿的殖民經濟,並依照戰時國際法,不斷壯大革命勢力。迫使殖民當局完全承認阿爾及利亞的獨立和主權,承認民族解放陣線是阿爾及利亞人民的唯一代表。

民族解放陣線第一次代表大會以後,阿民族革命軍進行了組織調整。全國分為6個軍區,即奧蘭、阿爾及爾、卡利比亞、北君士坦丁、奧雷斯—內門查、撒哈拉軍區。基本戰鬥單位為連,配置於區段。經過調整與發展,至1956年秋民族革命軍已有3萬人,並在摩洛哥和突尼斯建立了訓練基地和武器後勤基地。

而面對阿民族革命猛烈發展的情勢,殖民當局也採取了相應措施。至1956年底,法殖民軍數量已增至40萬人。根據阿民族革命軍多活動在高山叢林既分散又隱蔽的特點,確定了「重點圍剿,機動搜索,空降突擊」的戰術。同時,針對民族革命軍裝器裝備主要來自境外的情況,加強了對阿的邊境封鎖,先後在阿爾及利亞與摩洛哥、突尼斯邊境以及阿地中海沿岸建立了多條陸、海封鎖線,配置重兵把守。

從1956年到1958年的兩年時間,是阿民族革命軍武裝衝突情勢持續上升的時期。但是,阿民族解放陣線領導人高估了群眾參加起義的準備程度,在政治和軍事指導上出現了一些失誤,放棄游擊戰的戰術方針,改而進行正規戰,結果損失慘重。

在挫折面前,民族解放陣線及時記取教訓,恢復游擊戰,戰略上爭取實現的目標也改為以積極的進攻行動保持軍事上的「均勢」,迫使法國承認阿爾及利亞獨立。在民族解放戰爭不斷取得勝利的基礎上,1958年9月19日,在埃及開羅成立了以費爾哈特·阿巴斯為首的阿爾及利亞臨時政府。

阿民族武裝衝突撼動了法國的殖民統治,從1955年到1959年,法軍已死傷數萬人,耗費80多億美元軍費。從1959年起法宣稱要給阿人民以自主權,並建議舉行法、阿談判。

1960年6月,法、阿談判開始。但就在同一時期,法國殖民當局進一步強化軍事行動,殖民軍增加到80多萬人。法軍採取「固守要點,全面封鎖」的戰略方針,專修築了一條長達3000公里,寬約1公里,由數道電網、堡壘、電子報警系統、觀察哨、地雷場組成的所謂不可突破的「莫裡斯防線」,企圖扼守主要城鎮和石油產區,嚴密封鎖阿突和阿摩邊境。

針對這形勢,阿民族解放陣線以戰場上的勝利配合談判鬥爭,打破了法國的多次攻勢,拒絕了割讓阿領土的要求。民族解放陣線還以非武裝衝突形式,如罷工、示威遊行等,與殖民當局進行堅決的鬥爭。1962年3月18日,法被迫回到談判桌邊,簽訂了法、阿《埃維昂協議》,承認阿爾及利亞人民的自決權和阿爾及利亞國家的獨立和主權。次日,阿全境實現停火,持續了七年半的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戰爭終於結束。




相關資料:
戰爭世界
globalsecurity
ACIG
大英百科全書-阿爾及利亞戰爭
World Socialist Web Site
美國國會圖書館-阿爾及利亞獨立戰爭
-------------------------------------------
其實這是前幾天看到兩部片子所得到的訊息的..其中我所附上的GlobalSecurity這網址..開頭第一行字句就提到法國第一任總統戴高樂宣布阿爾及利亞獨立..
雖然都是英文的..但各位的網路搜尋能力都很強..應該可以翻譯成功..而我是因為多虧我家人有一個是外文系的..可以幫忙翻譯..

而這篇介紹帖中..有提到法國高度鎮壓阿爾及利亞人民的手段..其實在"光榮時刻"這部電影便有其片段..有興趣的人可以觀賞看看..
開頭提到的布匿克戰爭..先前有人介紹過了..若各位有興趣亦可以搜尋此版..也可以參照一下..
另..此篇文章純做介紹..若各位要討論時..請針對此帖做討論..不要有攻擊現今的人與國家言語出現..希望討論時能多加注意..

而再度重申..對於各個戰爭史..我所了解的不多..坦白講..純分享而已..也是因為有看到電影..因而想介紹相關的類別..故若各位有更好的建議與指教..
我會謙虛以對..但請勿直接回帖攻擊本人..以上..祝各位閱文愉快~

自娛己者  未見其名   自娛他人 空留笑談

TOP

如果有戰略分析的話 那就更棒了

TOP

這場戰爭主要還是因為反法國的高壓統治

民族解放陣線採取打了就跑的游擊戰術以伏擊和夜襲為主 並且避免與裝備較佳的法軍交戰
他們也發動一些綁架事件 對象包括法軍、法國僑民、懷疑通敵者或叛徒
後來更擴大至政府僱員甚至是一些不肯跟他們合作的農民 進而耗損法國的軍力以及軍費  
當戴高樂執政後 爲擺脫法國政府面臨的困境 建議法、阿談判  
談判從1960年6月25日開始 談判初期 法國政府拒絕雙方在平等地位上談判 之後又提出只談停火問題而不談軍事問題
並且在討論政治問題時 不願承認阿爾及利亞對撒哈拉地區的主權 致使談判一再破裂
同時 法國在戰場上仍堅持武力鎮壓政策
而法國海軍封鎖阿爾及利亞地中海沿岸 陸軍則是在沿摩洛哥、突尼斯的邊界上設置封鎖線
同時扼守主要城鎮、交通線和石油産區等地
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軍一再突破封鎖線 大量殲滅法軍
1960∼1961年 法占區也爆發了規模空前的愛國正義鬥爭
阿爾及爾、奧蘭(今瓦赫蘭)和君士坦丁等城市發生激烈的巷戰
法占區人民的鬥爭有力地推動了民族解放運動

TOP

阿爾及利亞人民對抗法國的殖民統治長達一個世紀﹐終於在1962年法國被迫同意這個盛產石油和天然氣的北非國家獨立。 兩國關係若即若離幾十年﹐最近又發生了一件阿爾及利亞表達怨恨法國的事件。 在今年夏季召開的法語世界大會期間﹐阿爾及利亞總統公開向法國提出挑戰﹐要求法國政在殖民化時期對阿爾及利亞實行“文化滅絕”罪行表示道歉﹐承認歷史錯誤。


  在兩國關係緊張之際﹐雙方民間團體發起了一次友好與和諧活動﹐組織數千阿爾及利亞出生的法國人返回阿爾及利亞探親﹐故地重游﹐表示對這個美麗國家的感情。 在海濱城市貝賈亞﹐130位法國旅客出現在他們出生的地方﹐在旅行團走出機場時﹐一位老年婦女約賽妮亞太太激動的留下了眼淚。 她年輕的時候曾經是這個城市中一所學校的教師﹐阿爾及利亞獨立運動把當地的法國居民趕回了法國祖籍。 她當眾說﹕“這才是我的老家﹐我們曾經在這裡創造生活。 離開這裡之後﹐我們對貝賈亞夢縈魂牽﹐日夜都思念這個非洲最美麗的海濱城市。 這裡就是我們的家鄉﹐我們身在法國﹐心在這裡﹐這裡的人都知道我們就是本地人﹐但回到法國之後﹐才變成從殖民地回國的二等公民。”


  這些重溫舊夢的法國旅客﹐經常出現在阿爾及利亞的許多城市。 他們都是這裡出生的法國人﹐從小就說著不純的法語﹐被法國人誣稱為“說洋涇幫法語的人”。 在1960年之前﹐阿爾及利亞曾經有一百萬法國僑民﹐獨立之後陸續回到法國﹐發現他們不屬於那裡﹐沒有阿爾及利亞親切。 在阿爾及利亞內戰之後﹐有三萬人重歸故地﹐他們願意回來﹐定居在他們土生土長的地方。


  皮耶萊先生﹐他的家族在阿爾及利亞有八代人的歷史﹐在他之前的許多代祖父都是在阿爾及利亞出生。 他回到法國之後覺得異國風情﹐對一切都很陌生﹐割不斷對阿爾及利亞的鄉情和思念。 他說﹕“我在法國﹐就像插在花瓶中的花草﹐脫離了紮根的土壤。” 他父親是學校校長﹐這座城市中的許多老人都曾是他父親的學生﹐許多人都還記得他的父親﹐對他的勤懇和耐心表示感激。


  布里吉特先生感慨萬千地說﹕“我們法國人對這個國家有罪﹐因為我們掠奪這個國家的財富﹐奴役他們的人民。 我們對他們趾高氣揚﹐但是回到自己的祖國才發現我們被人辱罵為‘黑腳人’(pied-noir)﹐從海外殖民地回來的低級法國人。”


  市長阿布杜爾納伍得知貝賈亞法國老僑民回鄉探親﹐立即邀請他們全體參加他的市政府宴席﹐用阿爾及利亞本土特色的羊肉飯招待客人﹐而不是法國大餐。 市長曾經是獨立戰爭期間民族解放運動的成員﹐參加游擊隊﹐打敗了法國殖民軍﹐今天的客人是被他們趕走的“殖民主義強盜”。 他設宴招待他們﹐他在席間演說中表示﹐當年他參加獨立運動和抗擊法國殖民軍﹐是為了解放他的人民﹐今天是他的客人﹐不是同一性質。 記者問他怎樣解釋阿爾及利亞總統說法國曾經對阿爾及利亞實行“文化滅絕”的怨言﹐他回答說﹕“沒有錯﹐那是法國殖民主義的罪惡﹐但不是今天客人的責任。 我向我們的來賓表示歡迎。” 阿爾及利亞人民的獨立戰爭﹐死亡三十萬英勇抗戰的將士﹐無數的平民遭到法國軍隊大屠殺﹐但是沒有撲滅獨立運動的熊熊烈火﹐阿爾及利亞人民在浴血奮戰中獲得了最後的勝利。 市中心廣場上﹐豎立著英勇獨立戰士的銅像。

TOP

引用:
原帖由 s100104 於 2011-4-17 00:33 發表
如果有戰略分析的話 那就更棒了
其實在文中的戰爭大概經過..有大略提到一些此戰的戰略分析..你可以略加參考一下..
也謝謝你的提問~..下次若是資料中有其戰略分析..我會一併提供或是用超連結..給予閱文
自娛己者  未見其名   自娛他人 空留笑談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