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防手震相機的功能及差別解析

防手震相機的功能及差別解析

目前主要有
1.光學防手震 2.CCD防手震

二種防手震,其實利用的原理都是差不多的,只是防手震裝置裝配在不同的地方,所以有光學防手震及CCD防手震。

防手震基本上包括震動偵測,震動修正,以及驅動元件。以光學防手震來說,最知名的莫過於Canon的IS(Image Stabilizer)。其它諸如Nikon的VR(Vibration Reduction)、SIGMA的OS(Optical Stabilization),以及Panasonic的MEGA O.I.S(MEGA Optical Image Stabilizer)其實都有差不多的技術。而CCD防手震,就是KONICA MINOLTA在之前DYNAX 7D上頭發表的AS(Anti-Shake)最具知名度。

相機開啟了防手震之後,震動偵測就會同步開啟。當偵測到震動偏移時,偵測訊號就會傳送到震動修正IC元件,然後計算偏移量之後,驅動光學修正鏡片做光軸上的修正。而CCD防手震,應用的原理也是大同小異,只不過修正的方式,是由相機來改變CCD的位置做修正。

如果要說那一種防手震比較好,應該是CCD防手震,主要是經濟的考量。CCD防手震,就如同KONICA MINOLTA所講的,什麼鏡頭接上去都是防手震。但如果要說是鏡頭的光學防手震的話,有防手震的鏡頭,在價格上當然也貴一截,對消費者來說,如果買的防手震鏡頭愈多,等於是重複投資愈多次到防手震上頭。至於實際的技術到底孰優孰劣,其實意義並不是那麼大的。因為在許多成功的攝影上,有沒有防手震,並不會影響相片吸引人的程度。

不過,光學防手震及CCD防手震,在效果上的確是有差異的。主要還是畫質下降的問題。在開啟光學防手震之後,由於鏡頭內的光軸修正鏡片會不斷依據震動修正IC傳達的修正訊息進行鏡頭內光軸的位置,但修正的速度,不見得會在你按下快門的那一瞬間,剛好完美修正,而且修正鏡片與成像的感光元件還有段距離,光軸的移動幅度會被放大,這就會造成成像素質下降,銳利度表現較不佳。而CCD防手震,由於是直接修正CCD,在修正光線路徑時,不會放大修正的缺陷,所以成像素質較不會受到影響。

在目前的光學防手震上,多半在相機上有「MODE 1」或「MODE 2」二種方式。就目前的實際使用經驗,MODE 1是在你半按快門對焦時,防手震才會開始運作,直到你完全按下或是放開快門為止;MODE 2則是無論你是對焦與否,都會開始運作。這二種模式,以後者會較為耗電。但MODE 2的好處是反應會比MODE 1快,一旦你需要趕快按下快門,MODE 2就能提供即時的防手震支援,而不像MODE 1需要按著快門鍵來保持防手震動作的狀態。例如拍攝野生動物時,你就可以使用MODE 2來等待最好的時機。

至於CCD防手震,就使用過KM DYNAX 7D的AS(Anti-Shake)經驗而言,它有開啟跟關閉二個功能,沒有分為MODE 1或MODE 2。開啟了之後,在觀景窗的右方,就會出現震動情況指示,直立式的五格顯示,五格表示目前震動的幅度很大,同時也逼近AS的最大極限,如果是1格或2格,則表示震動的幅度不大,而且AS功能應該可以運作的很好。

就經濟效益而言,CCD防手震可以減少使用者的投資,而且它對成像品質的影響比較少。不過在實際上來說,二者對於攝影來說,都不是必備的條件,防手震只是一個應急措施而已,腳架與正確的攝影觀念,才是比較正統的做法。

市面上有另外一種電子防手震。它是利用像素運算,或是相機內建的電子運算,去除可能是震動的影像,達到影像修正的效果,這是屬於較高級的做法。比較差的,就是使用提昇ISO感光值,拉高快門速度來達成防手震的效果。因為這雖然可以達到防震的目的,但是卻會讓相片的雜訊變多。

[ 本帖最後由 osakicom 於 2006-6-1 12:22 編輯 ]

TOP

感謝大大清楚說明使我獲益良多

TOP

看完大大的文章後
讓我對於防手震相機的功能及差別解析
有了更多的了解
感謝大大無私的分享

TOP

對於最近的新商品又有進一步的了解

TOP

對於防手震的迷思又多了解了一些了,
而且之前一直把mode 1跟2記反了,
難快很耗電呢~
承如大大所言,
防手震是應急用的,
最好還是腳架。
(腳架萬歲)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