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兵燹錄] 明朝中國首次援兵朝鮮始末

明朝中國首次援兵朝鮮始末

  中國和朝鮮始終是一對難兄難弟,兩個國家山水相連,唇齒相依,相攜走過了無數個風風雨雨,在歷史上朝鮮曾長期依附於中國,對我天朝俯首稱臣。每逢小弟朝鮮有難,中國這個老大哥可以說是有難必幫。時至今日,中朝兩國依然保持著睦鄰友好的邦交關係。那麼中國第一次援兵朝鮮是在什麼時候呢,援兵前後來龍去脈又是怎樣的呢。中國第一次正式援兵朝鮮是在明朝,主要是對抗來自另外一個和中國一衣帶水的國家日本的威脅。
  公元十六世紀下半葉,時值日本戰國時代末期。當時諸侯混戰,各方諸侯是你方唱罷我登場。到了1590年,一個平民出身叫做豐臣秀吉的領袖一呼百應,結束了長達百餘年諸侯混戰的局面,完成了日本的全國統一。俗話說功高震主,此時日本天皇的權力就被旁落。作為日本實際最高領導人的豐臣秀吉野心勃勃,不再滿足於對日本本土的控制,決心開闢海外殖民地。而離日本比較近,也比較熟悉的國家,就當數中國和朝鮮了。對於作為天朝上國的中國,日本是絕對不敢輕舉妄動的。如此一來,「雄性激素」分泌過旺的日本只好把侵略的矛頭指向了朝鮮半島。
  而更為奇葩的是,當時作為中國附屬國的朝鮮,自以為吸收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是個素質較高的文明大國。聽聞日本要侵略他們的消息後,竟然不敢相信日本這個蠻夷之邦,竟敢打他大朝鮮的主意,於是就派一個代表團前往日本一探虛實。所謂的代表團,其實更準確的應該來說是個考察團,因為日本不可能對朝鮮代表團說,你們注意了,我什麼時候要去打你。畢竟當時日本的國力有限,凡事兒還得偷偷摸摸的來。所以說,朝鮮的人員不可能從日本的官方口中得到準確的消息,只能自己在日本多方觀察,加以分析,才能得出結論。
  就這樣,這個考察團就在日本吃喝玩樂搜集情報,到了第二年回來了。回來你得有東西啊,不能白白的拿著公款在國外吃喝玩樂了那麼多天空手而歸吧。朝鮮國王要聽聽他們打探來的消息,此時,分歧就出現了。代表團團長黃允吉認為,日本一定會對朝鮮採取軍事行動的,只不過是早晚的事情。而與此截然不同的是,副團長金誠一則認為,日本可能會對朝鮮採取一些措施,但絕不至於兵戎相見。當朝鮮國王又問及二人對豐臣秀吉的印象時,黃允吉說:「光彩煥發,具有膽略。」而金誠一則是把豐臣秀吉形容成老鼠一樣,沒有任何的威嚴。
  金誠一可以說是真不誠實,要說朝鮮國王也是腦殘,你想想豐臣秀吉既然有本事兒結束諸侯混戰統一日本,有可能如金誠一所描述那樣像老鼠嗎?但是,腦殘就是有,朝鮮國王偏偏就聽信了副團長金誠一的判斷。腐朽的朝鮮王朝絲毫不動腦子,也不願相信自己會有滅頂之災。就像一些人明明知道自己會有災難,可是就不願意相信,這是一種很奇怪的心理,不敢於正視矛盾,因而也就不可能及時的解決矛盾。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告訴我們,物質不因人的意志轉移而轉移,不錯的,朝鮮不願相信日本會攻打他們,日本就真的不打他們了嗎?不可能!
  1592年,豐臣秀吉親自率領海陸軍隊共15萬人,劈風斬浪渡過日本與朝鮮之間的對馬海峽,在朝鮮半島南端的釜山登陸。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朝鮮早已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面對日本勢如破竹的攻擊,朝鮮不堪一擊。不久,日本軍隊就長驅直入,奪取了朝鮮的首都漢城。懦弱的朝鮮國王見首都淪陷,就趕快北逃,先是逃到了開城,開城不久又淪陷。接著又逃到了平壤,平壤也跟著淪陷。最後逃到了和中國只有一江之隔的義州。日本方面從四月份開始在釜山發起攻擊,到六月平壤淪陷,僅僅用了大概三個月時間,朝鮮全國八個道就全部淪陷,只剩下朝鮮國王龜縮的小小義州。
  面對日本軍隊咄咄逼人的攻勢,朝鮮國王急忙向老大哥中國求助,並要求舉族遷往中國境內,以免落入敵手。而當時作為執政府的明王朝自身也是百病在身,其中最大的病就是當時寧夏一帶正值兵變,兵力集中在那兒,一時調遣不開。但是作為老大哥的中國並沒有因此袖手旁觀。時任兵部尚書的石星決定派諳熟日本語言的沈惟敬,作為中國特使前去和日本商議。到了平壤之後,日本方面表示給中國一個面子,也不願意和中國作對。如果中國方面願意,日本可以撤出平壤到大同江以南,和中國劃江而治,瓜分朝鮮。日本人心也真大,大同江在哪兒?大同江南面大概是朝鮮三分之二的領土,而中國可以分到的僅僅是三分之一。
  再說中國作為朝鮮的老大哥豈能這樣任人宰割朝鮮,自己都捨不得打罵呢。中國斷然拒絕了日本方面的無理要求,同時表示朝鮮作為一個國家,理應收復自己的領土和主權。當年九月,明王朝派遣李如松為大將,率領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的就跨過了鴨綠江。開赴朝鮮戰場後,李如松先與朝鮮國王會合,之後開始進攻。戰爭伊始,中國軍隊士氣高漲,勢如破竹,很快就相繼收復了平壤、開城等地。受挫後的日本軍隊,見正面迎擊不行,就該用智取。日本派了一個間諜,讓李如松放鬆了警惕,正當李如松得意忘形之時,日本來了一個突襲。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中國軍隊仍然將日本軍隊擊退。
  最後兵敗如山倒的日本軍隊撤離到最初登陸的釜山,豐臣秀吉則打道回府,返回日本老巢,只留下一些兵將繼續堅守釜山等候命令。除了釜山一地,朝鮮全國光復,明王朝下令朝鮮國王不用再搬家到中國了,還都漢城。白撿了個便宜的朝鮮國王喜得屁顛屁顛的。之後中國主張談判解決,關係雙方實現和解,朝鮮方面對於和解當然自是求之不得。談判一事兒由沈惟敬出面負責,最後中日雙方決定,中國方面要做的是冊封豐臣秀吉為日本國王,允許日本貿易往來。與此同時,日本軍隊必須撤出釜山。但是不要忘了日本尚有一個高高在上的天皇,雖然主張大權的是豐臣秀吉,但是他會接受「國王」稱號的冊封嗎?
  豐臣秀吉何許人也,當然不可能。豐臣秀吉之所以這麼做只是為了掩人耳目,以便暗自集結兵力,重整旗鼓。1596年,中國使節團前往豐臣秀吉在日本大阪的老巢,舉行冊封典禮,朝鮮方面也派人前往。令中國和朝鮮大為不解的是,豐臣秀吉橫挑鼻子豎挑眼的,一會兒嫌中國使節團人員的官位太低,一會兒嫌禮物弱爆了,不僅是在侮辱日本,同時也實在侮辱中國。豐臣秀吉又把責任推到朝鮮身上,要中國懲罰朝鮮,並且開始著手在釜山發起攻勢。豐臣秀吉爽約的直接結果,就是導致了明王朝兵部尚書石星和談判全權代表的沈惟敬被明王朝問責處斬。兩人死後,明王朝又派楊鎬、邢玠二人接管朝鮮戰場。
  楊鎬在戰場上被日本打得落花流水,只得落荒而逃。最後靠著邢玠的生死抵抗,同時騷擾日本的補給,才得以抵擋住了日本陸軍的攻擊。不久,也就是1598年,豐臣秀吉在大阪被閻王爺請去喝茶,死前下令撤軍,也得以讓岌岌可危的日本軍隊保留了顏面。當然更值得慶賀的是朝鮮。隨著日本撤軍的是中國軍隊,歷經長達七年轟轟烈烈的抗日援朝也落下了帷幕。中國沒求一絲一縷的回報,完全是大公無私的幫助。本來在第一次擊退日軍時,就可以堂而皇之的吞併朝鮮,但是沒有。等到第二次日本再次撤軍,中國仍然沒有駐軍朝鮮。不得不說,這是一種偉大的精神。

TOP

發新話題
最近訪問的版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