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人物誌] 一生三叛的劉牢之

一生三叛的劉牢之

  作為一名大將,要講究忠義,才有信可言,才能在一個群體中立足。這是最起碼的為人之本。而這位劉牢之,雖然一度手握重兵,參加一些重大戰役,一度挽救了東晉的危亡,可是在混亂的時候,三度背叛,最終導致眾叛親離的下場。這就是一種教訓。
  劉牢之(?~402),東晉的名將。字道堅,今江蘇徐州人。出身將門,面紫赤色,力大無比,驍勇善戰。公元377年,因為朝廷命謝玄為建武將軍,督江北軍事,在那裡謝玄招募從因戰亂難逃過來的流民為士卒,劉牢之因驍勇應募,成為參軍。
  在公元383年,淝水之戰時,劉牢之率精兵5000夜襲駐洛澗(即洛河,今安徽淮南市東)的5萬前秦軍,並分兵斷其退路使前秦軍腹背受敵,迅速崩潰。初戰告捷,對整個戰爭的勝利起了重大作用。他因功晉龍驤將軍、彭城內史。公元384年,隨謝玄乘勢北伐,劉牢之一度追到鄴,收復了今河南、山東、陝西南部等地區。後曾致力於鎮壓孫恩、盧循的天師道浙東農民起義軍,鞏固了東晉王朝的統治。
  淝水之戰後,在外患沒有太多憂慮的時候,東晉朝廷內卻出現很嚴重而慘烈的內鬥:兗、青州刺史王恭、驃騎大將軍司馬元顯、荊州刺史桓玄等為爭奪朝權,都先後拉攏手握強兵的劉牢之。公元397年,王恭討王國寶,以劉牢之為軍府司馬。次年,司馬元顯收買劉牢之,擊潰王恭後,劉牢之任征西將軍,都督兗、青、冀、幽、並、徐、揚州和晉陵諸州軍事。晉安帝元興元年(402),北府軍奉命征討在荊州割據的桓玄,劉牢之隨即投降桓玄。桓玄攻入建康,殺司馬元顯。桓玄稱帝後,為翦除北府兵將領,削奪劉牢之兵權,以其堂兄桓修代之。
  劉牢之知道這一音訊當然不會坐以待斃,劉牢之大會僚佐討論他據守江北抵抗桓玄的計劃,然而其參軍劉襲則說:「最不可做的事其實就是反叛,將軍你當年背叛了王恭,最近又背叛了司馬元顯,今天更想背叛桓玄,一人三度反叛,怎樣自立呀!」說完就走了出去,其它幕僚佐吏大多散走。劉牢之沒人支持,甚為恐懼,只好命劉敬宣回京口接家屬來一起北投廣陵,怎奈到了約定日期,劉敬宣還沒有回來。無奈中,劉牢之以為他的圖謀已經被劉襲所洩露,劉敬宣和其家人皆已被桓玄誅殺,於是帶著他的私兵一起北走。到新洲時劉牢之自縊身亡。劉敬宣趕來時也不敢為父而哭,逃奔到廣陵,而劉牢之將吏則為其收葬,並在丹徒下葬,然而桓玄卻砍毀其棺木,並斬首暴屍。
  縱觀他一生的經歷可以看出:一個人要有主意,別看錯人,這樣才能做到「安身」。既然投靠了,就別再背叛,那樣就是「無信」,就會造成眾叛親離的下場!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