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社會現象] 朋友同事出國,看到的「美國父母,怎麼制止小屁孩」

朋友同事出國,看到的「美國父母,怎麼制止小屁孩」

朋友的同事去加州迪士尼,看到了下列兩個小屁孩的狀況,如果是你你會怎麼解決呢?
第一:小男生,在遊園車上,不斷張牙舞爪,發出「吼∼∼吼∼∼」的大叫聲吵的要死
第二:玩具店外,三個小妹妹在爭奪其中一個人的娃娃,另外兩個娃娃被丟在地上,她們突然對同一個玩具感興趣,已經有人淚眼汪汪,準備放聲大哭

台灣父母怎麼作,大家應該心裡有數就不提了。那位台灣旅客看到兩個處理方式,有點驚訝為什麼這兩個美國父母可以想出這麼適當的方法?其實也沒什麼,就是:
1了解孩子
2以身作則
3轉移注意力


第一個案例:
爸爸讓他吼了一陣子以後也沒有叫他不要吼,也沒有罵人也沒有跟他說公車禮貌什麼的....
他只小聲的,溫和的,問他一句話:「你吼的聲音,是恐龍嗎?」
恐龍BOY立刻很高興的說「對啊∼」
「那是什麼恐龍的叫聲?」
「是XX龍喔∼」
「是喔?我們剛剛有看到嗎?」

於是討人厭的小屁孩,進入了非常溫馨的父子閒聊畫面。

第二個案例:
三姊妹的媽媽走了過來,小聲的,溫和的問抱著娃娃的姐姐:「你的兩個妹妹好像很想看看你的娃娃,有願意借給她們看看嗎?」
「我才不要!這是我的娃娃!」
媽媽點點頭
「好吧,不過你們要把地上的東西收拾好喔,因為我們現在要去買棉花糖了」

聽到棉花糖,三姊妹的眼睛都亮了,淚眼朦朧的妹妹,滔滔淚海立刻退潮。緊緊抱著娃娃的姐姐,鬆開了手。奮力抓著娃娃的妹妹,立刻去把地上兩個娃娃撿起來,興奮的追上媽媽。

「真的嗎!」
「對啊,你們想吃什麼口味?」
原本驚濤駭浪的姊妹鬩牆,頓時成了:「我喜歡的棉花糖口味,才是天下最好吃的棉花糖」發表大會

了解孩子的喜好想法,以身作則,作出在公共場合該有的態度。然後用幾句話轉移孩子的焦點,這當然要了解孩子才辦得到不是「要不要打罵」的問題,而是找到「引導孩子」的技巧。「體罰」只是「以身作則告訴他暴力是最好的手段」,這是錯的,「關心」、「了解」、「思考」、「溝通」、「改變」他們以身作則,告訴他們的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並不需要暴力。

--------------------
常常看到小孩在街頭或店家大哭家長狂罵,不知怎麼辦,小孩跟家長都很可憐(我也很討厭人家這樣吵我,尤其書局或圖書館),
因為我們的教育不會教「父母怎麼帶小孩」,這不是父母的錯這是我們文化的弱點,我們可以改變。不過厚,在加州當街打罵小孩
會被家護團體抓走。


我們是直接甩巴掌或吼叫,不然就放給她哭放給她吵,根本不管==

慚愧啊慚愧

看完之後我想法是:「很遺憾,我不會有小孩,我不想把一個靈魂帶來台灣受苦。沒錢怎麼養?台灣真的不適合小孩生存,而且人口密度太高、資源根本不夠,不必坐等中共武力犯台,我們再這樣下去就會自取滅亡。」

[ 本帖最後由 王林 於 2014-12-27 11:52 編輯 ]

TOP

沒辦法 從小到大 很多小孩只要犯錯 父母就是第一句話就是 打打哦 不可以
永遠都部會告知為何不可以 為何動不動就要打打...

TOP

同樣身為父母者.家教的方式因生活環境不同會有不同準則.
各國或許也會因民俗風情不同教導方式也會有很大落差.
綜觀台灣這邊的父母趨於過度保護.與歐美採取開放式不同.
但是.受制於環境影響也是不得已的教育模式.
期望哪天能出一位賢者來倡導推動幼兒的新式教育.

TOP

看完後深深覺得慚愧啊慚愧

TOP

真的台灣的父母要好好的學習跟檢討

TOP

發新話題
最近訪問的版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