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常遇春後代之謎

常遇春後代之謎

  常遇春(1330~1369)),字伯仁,號燕衡。南直隸鳳陽府懷遠縣(今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人,明朝開國名將。元順帝至正十五年歸附朱元璋,自請為前鋒,力戰克敵,他沉鷙果敢,善撫士卒,摧鋒陷陣,未嘗敗北,軍中一時名將稱徐、常,嘗自言能將十萬眾,橫行天下,軍中稱常十萬,官至中書平章軍國重事,封鄂國公,洪武二年,四十歲時英年早逝,暴卒軍中,謚忠武,追封開平王。關於常遇春,明史有傳,英雄本色,無須多說。在此只關心兩件事,一是常遇春的死;二是常遇春的後代之謎。
  明史傳述,常遇春之死,相當簡單。史載:「師還,次柳河川,暴疾卒,年僅四十」。就三個字,「暴疾卒」。坊間有懷疑朱元璋誅殺功臣的說法,實不足信。其時,明朝開國大局未定,正是用人之際,他朱元璋也不會傻到這個程度。其實,觀各類史料,常遇春之死,原因相當簡單,他就是累死的。洪武二年(1369)七月,常遇春自開平率師南歸,大軍行至柳河川(今河北赤城縣西),下馬時突覺燥熱異常,於是迎風卸甲休息,誰知涼爽未解,頓時全身疼痛,急喚郎中診治,卻不明病因。郎中說法,為卸甲風,也就是卸甲中風的意思。漢代名將霍去病估計也因此病而英年早逝。中原之人,到北方征戰,水土不服是肯定的。軍中勞頓,饑時啖肉,渴時飲酒,其身披鐵甲,又不保濕,北方夏天暴曬,鐵甲導熱,大汗之後必然脫水,如果突然冷風臨身,出問題是很自然了。按中醫的說法:「邪氣入侵,中風致病。」
  相比較常遇春的死,其子孫的情況,則相當的複雜。常遇春有三子三女,三子分別為常茂、常升和常森。常茂和常升。《常遇春傳》都有簡述,常森則未提及。其長女嫁給了朱元璋的太子朱標,育有兩子,一夭折,一後被廢為庶人。不提。常遇春三子,都有故事,而且皆留下謎團,讓後人琢磨不透。
  關於常茂,明史載:「茂以遇春功,封鄭國公,食祿二千石,予世券,驕稚不習事。洪武二十年命從大將軍馮勝徵納哈出於金山。勝,茂婦翁也。茂多不奉勝約束,勝數誚責之。茂應之慢,勝益怒,未有以發也。會納哈出請降,詣右副將軍藍玉營,酒次,與玉相失,納哈出取酒澆地,顧其下咄咄語。茂方在坐,麾下趙指揮者,解蒙古語,密告茂:『納哈出將遁矣。』茂因出不意,直前搏之。納哈出大驚,起欲就馬。茂拔刀,砍其臂傷。納哈出所部聞之,有驚潰者。勝故怒茂,增飾其狀,奏茂激變,遂械系至京。茂亦言勝諸不法事。帝收勝總兵印,而安置茂於龍州,二十四年卒。」
  這段話,講了幾層意思:一、常茂因父親之功被封為鄭國公,授予世代享受特權的鐵券,有點驕傲稚氣不通事理。二、洪武二十年,他隨從大將軍馮勝到金山征討納哈出。馮勝是常茂岳父,但是常茂經常不從馮勝約束,馮勝多次責備,常茂則做慢無禮,令馮憤怒。三、納哈出請求投降,前往右副將軍藍玉的營帳飲酒,和藍玉言談失和,納哈出拿過酒杯將酒澆在地上,回頭對部下說了一些話,常茂座中部下通蒙古話,悄悄告訴常茂,納哈出想逃跑。常茂即趁其不意,逕直向前捕捉,納哈出大吃,起身上馬,常茂拔刀砍傷其手臂。納哈出的部下聽聞此事,驚嚇而逃散,激起兵變。四、馮勝原本惱怒常茂,藉機誇大此事,上奏常茂激起事變,用刑具囚禁押送京城。常茂則辯說馮勝違法之事,結果是朱元璋各打五十大板,既沒收了馮勝的兵印,也將常茂置罪,流放龍州,四年後去世(洪武二十四年)。
  然而,事情並沒有完。常茂又玩了一次詐死。明史說,「初,龍州土官趙貼堅死,從子宗壽當襲。貼堅妻黃以愛女予茂為小妻,擅州事。茂既死,黃與宗壽爭州印,相告訐。或構蜚語,謂茂實不死,宗壽知狀。帝怒,責令獻茂自贖,命楊文、韓觀出師討龍州。已而知茂果死,宗壽亦輸款,乃罷兵。」史說常茂貶到龍州後,並不太平安份。一是納妾,他謫居龍州,帶罪之身,居然納當地土司趙貼堅妻黃氏之女為妾。二是擅權。土司趙貼堅死後,其侄子趙宗壽繼任,但是常茂和貼堅的老婆黃氏等人仍把持當地政務,引發趙宗壽諸多不滿。於是,後面的事情,一鍋粥。宗壽上奏告常茂,後又說常茂死了,貼堅妻黃氏則告宗壽仍侄子非親子,不應該承襲土司位。不久,又有人告,說常茂並沒有死。朱元璋大怒,下詔嚴查。結果趙宗壽竟然拒命不出,訖不從命。朱元璋即詔發湖廣江西所屬馬步官軍六萬,會討龍州等地。皇上的意思是明確的,你趙宗壽親自來見,說明常茂已死,則宥其罪,寬大處理,若詐遣人來,則進兵討之。最後,趙宗壽到京,說明常茂確實已死,朱元璋才作罷。
  那麼,常茂死了嗎?估計沒有,從廣西常氏族譜的考證。常茂不僅沒死,而且子嗣眾多,跑到偏遠之地,隱居起來了。這個說法,有點道理。常茂死前一年,朱明王朝發生了一件大事。因為胡惟庸一案的牽連,李善長並其妻女弟侄七十餘人被殺。李善長是什麼人?淮西首領,建國功臣,朱元璋最重要的謀臣,而且也有免死鐵券,這樣的人都能全家被殺,貶置龍州的常茂自然膽戰心驚,因為朱元璋對他的結論是誘合諸蠻,肆為不道,這還了得?於是,常茂感到大勢不妙,做出了詐死的決定,並故意通過政敵趙宗壽之口傳到京都,以讓皇上確信。但是,沒有不透風的牆,常茂詐死的說法終於傳到皇上耳中。此時,趙宗壽可能也發現上當了,常茂生不見人,死不見屍,無法交待啊,所以只能「屢詔不至」。直至朱元璋下詔討伐,趙宗壽才不得不「伏罪來朝,乞罷兵勿征」。這時候,即使他知道了常茂詐死的事實,也必須硬著頭皮製造常茂已死的假象。但上奏常茂已死、後又屢詔不至的事實說明,趙宗壽心中是有鬼的。正是在這種境地之下,常茂只能做出離開龍州的人生重大決定。
  明史說,洪武二十五年,即常茂詐死第二年,朱元璋封常遇春次子常升為開國公,聖旨中說:「惟惜歿後無嗣,承襲仍須有人。茲遵兄終及弟之例制,封爾升為開國公」。按此說法,本來是應該封常茂的兒子的,可惜他沒後人,只好封了他的弟弟。據信,常茂與馮氏夫人(馮勝女)曾有三個兒子,怎麼就無嗣了呢?有一種說法,比較有合理性。常茂詐死跑路之後,常茂和馮氏夫人經過周密安排,根據當時的政治大環境,常茂自己跑了,也妥善安排了馮氏夫人和兒子們,朱元璋殺人如麻的做派,肯定讓他們極有顧慮,因此,策劃躲起來,隱姓埋名、人間消失是最好的辦法。再說,他們也有這樣的條件。比如,洪武二十四年,開平王常遇春之妻藍氏夫人還在世,她絕不會坐視不管,一定會千方百計地施以援手。其時,舅老爺涼國公藍玉還在位(藍玉案發生在一年之後),有職有權,他完全可以幫助其外甥和其兒子解圍。依此觀點的人,推測是大舅公藍玉安排了常茂的兒子們去了山西從軍為伍,等待機會東山再起。但是,一年後,藍玉自己也出事了,而且株連了一萬五千人之多,史稱藍獄。在這種惡劣的政治環境下,常茂的兒子們,誰還有膽出頭露面?徹底人間消失,才是他們的唯一選擇。
  至於常茂本人,有一個說法是,洪武二十四年,常茂帶著小妾李氏夫人逃了,逃至廣西恭城縣五排瑤(今恭城縣觀音鄉白竹鋪村)深山中隱居,數年後遷至常家村(今恭城縣栗木鎮常家村)定居,李氏生四子,長子常智、次子常慧、三子常賢、四子常良。常茂卒於永樂十一年(1413),終年58歲,葬於栗木鎮大合村,為防日後不測,採取深葬不修墳形,謹置白石一塊為記。弘治年間,國家太平,年景頗佳,明孝宗朱佑樘,對開國元勳子孫被貶謫者,淪為庶民,寸祿不享,實感不忍,於弘治五年(1492)三月八日下詔,復用功臣後裔。常茂子孫尚有餘悸,不願受祿封號而辭謝。
  常遇春次子常升,也不知所終,幾成歷史之謎。明史說:「改封開國公,數出練軍,加太子太保。升之沒,《實錄》不載。其他書紀傳謂,建文末,升及魏國公輝祖力戰浦子口,死於永樂初。或謂升洪武中坐藍玉黨,有告其聚兵三山者,誅死」。也就是說,常升之死,正史沒有提及。其他的傳紀,有兩種說法。
  一是說朱棣靖難之役,常升和徐達的兒子徐輝祖率兵力戰浦口而死。另一是說,他捲入了藍玉案而被殺,畢竟,藍玉是他親舅舅,關係不一般。我的判斷,第一種說法較為可信。史說常升之子繼祖,永樂元年遷雲南之臨安衛,時甫七歲。永樂初年,一個七歲的小孩子,隨母親被貶雲南,顯然是流放的性質,這恐怕與其父抵抗朱棣靖難有關。此時的常升,任職錦衣衛指揮,同時又是建文帝的國舅爺,為保護應天府(南京),力阻燕王之兵,最後孤身衝入敵陣死戰。至於藍玉案牽連之說,則實不可信。因為涉及藍玉案之人,有名有姓者眾多,明史都有確切的說法,共族誅一公、十三侯、二伯,牽連被殺一萬五千多人,以常升之開國公的顯赫身份,那是斷不可能刻意遺漏的。弘治五年(1492),明孝宗朱祐樘下詔優待太廟配享諸功臣的後代,常升的重孫常復被從雲南召回,出任南京錦衣衛指揮使(閒職),其後代世襲懷遠侯,沿襲至明末。
  常遇春三子常森的下落也是一個謎,正史沒有交代。據說,南京被圍之時,常升和常森都有後事的安排。比如,常升便將大兒子繼宗送往懷遠避難,二兒子繼祖及胡氏夫人兵變戰後則被流放雲南臨安。常森則想得更明白,好漢不吃眼前虧。逃亡是他們的第一選擇。他與吳氏夫人及兩個兒子常剛、常強趁亂北逃山西,後來在陝西米脂縣陳家岔村定居。
  據說,今天米脂縣的常氏家族,即為常森的後裔。自明永樂年間遷至米脂以來,常氏家族歷28世,在陝北的黃土地上生活了600餘年。野史稱,常森隱居米脂後,改名常僧,在永和寺做了道士。今米脂縣忠武堂(據常遇春謚號而來)常氏家族則是其長子剛、次子強的後裔。即便是身居陝北,常森仍對朱棣心存忌憚。他將落戶米脂的長子常剛列為七甲、次子常強列為十甲,這便有了米脂常氏的七甲、十甲之別。其中原因,也有著幾種說法:一是傳說朱棣曾派人到陝北追查常遇春後人,分甲一方面可以表明米脂常氏在此地落戶已久,另一方面說明兩甲常氏關係疏遠,這就可以避免滅族的危險;二是說過去常氏人口較少且居住集中,分甲後可以確定同姓通婚的界限;三是說剛、強兄弟關係不睦,才造成了一門分兩甲的局面。
  常森去世之後,葬在陳家岔火神廟山上。其子常剛、常強二人則在定居的常石畔開荒種田,繁衍後代。今永和寺東南160米處,可能就是米脂忠武堂常氏最早的祖墳。當地老人講,解放前後,常氏祖墳不光有墓群,周圍還有十餘根殘存的石樁,佔地30餘畝。其中第二排墓前立有一方高1.5米、寬0.8米的石碑,遺憾是石碑為砂岩製成,加之年代久遠,碑文已法辨識。常氏族人推斷這是常剛、常強的墳地。米脂當地俗語中有「常一千,艾八百,高杜各佔半道街」的說法,也是米脂四大名門望族最真實的寫照。過去的米脂城中,不論經濟實力還是社會威望,常氏絕對是第一大姓。如今,米脂的忠武堂常氏家族遍佈全縣,總人口超過四萬,占米脂全縣人口的16%。
  看來,常森一脈最為興旺發達。倘若常遇春地下有靈,足可寬慰了。

TOP

發新話題
最近訪問的版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