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貴州為何稱「黔」?

貴州為何稱「黔」?

  成語黔驢技窮,比喻有限的一點本領也已經用完了,黔驢是外強中乾、實無所用的龐然大物的代言詞。此成語源於唐代文學家柳宗元的寓言《黔之驢》。因貴州省簡稱「黔」,大家都認為黔是指貴州無疑。雖然貴州人也默認了這頭驢與貴州的關係,有的甚至明確以「貴州黔之驢」為網站名。但,「黔之驢」中的「黔」真是如今貴州嗎?有一說法是,「黔之驢」的「黔」實乃現在的重慶彭水。
  對「黔」的考證不能脫離柳宗元時代的歷史。唐宋文學作品中的「黔」,是當時黔州或黔中道的簡稱。《彭水縣志》上看到:「南北朝北周保定四年,置奉州,治所在今彭水郁山鎮;建德三年(公元574年)改奉州為黔州。」黔州地理偏僻,在唐宋時經常成為官僚文人的貶謫之地。作為黔州州府和彭水縣衙的所在地,郁山,一個現今名不見經傳的小鎮,為何在當時竟有如此重要地位?
  彭水縣政協常委、重慶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簡文相介紹說,彭水文化的古老載體就是「鹽丹文化」,其來源就是郁山。從上古時期,郁山就產鹽和丹砂,郁山是中國最早發現丹砂的地方,漢時就有記載。古人從丹砂從提取一種物質用於屍體防腐,即水銀。因為這兩項資源,郁山在當時聞名全國。隨著經濟發展,唐初,黔州府和彭水縣衙才遷往如今彭水縣城所在地漢葭鎮。
  為什麼叫「黔州」?也與鹽有關。何為黔?現代詞書上的一個解釋是:「黑色、曬黑」。看似與鹽無關。但在《黃帝內經·素問》和《史記·貨殖列傳》中,均有以下表述:「在古代有黑色的鹽,吃多了,人的皮膚會變黑。」所以有學者認為,「黔」字與鹽有關,而彭水地區之所以叫黔州,就是因為有聞名天下的鹽井,而當時貴州境內並沒有像郁山這種規模的鹽井,也就不能稱其為「黔」了。
  彭水縣志又記載:「唐開元二十一年(733),唐玄宗置黔中道,為全國十五道之一。」
  當時的黔中道北到湖北建始,南到廣西凌雲,西到貴州畢節,東到湖南沅陵,面積約30萬平方公里。設有18個經制州(朝廷直管),和50個羈縻州(少數民族地區自治),黔州是18個經制州之一。彭水為黔中道、黔州、彭水縣三級治所駐地,為今渝、黔、湘、鄂、桂結合部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因此,無論是從「黔」的由來,還是從歷史建制上看,唐柳宗元時代的「黔」,指的就是現在的彭水。
  那貴州簡稱黔又是如何來的呢?在唐黔中道時期,現在的貴州不叫貴州,而叫矩州,只是黔中道所轄的一個州,包括現在貴陽一帶。元初正式命名為貴州,明設貴州布政使司,清設貴州省。有一種說法是,因曾屬黔中道,境內有黔靈山、黔靈河,明清以後,貴州才簡稱黔。而按常理來說,《黔之驢》中的黔應該是指當時黔中道或黔州的治所所在地(彭水),而不可能是指黔中道所屬的一個偏遠的州(矩州)。
  就連貴州財經學院文化傳播學院教師、文學博士楊經華也對《黔之驢》寓言地點進行過考證,認為指的是當時的黔州:「柳宗元《黔之驢》寫於他被貶湖南永州時期,為其寓言《三戒》中之一。《三戒》為《臨江之麋》、《黔之驢》、《永某氏之鼠》。其「臨江」、「永」、「黔」都是州縣一級的地區:「臨江」,唐縣名(今江西清江縣),屬吉州;「永」,指永州(今湖南零陵地區);「黔」,當然是黔州。」他還認為,唐宋文學作品中,提到「黔」地的也很多。如杜甫《送王判官扶侍還黔中》、孟郊《贈黔府王中丞楚》、劉長卿《送任侍郎黔中充判官》等等,這些詩歌中的「黔」地,都是指當時的黔州,即今彭水一帶。
  對傳統「黔之驢」就是「貴州驢」的觀點,在此提出一個疑點柳宗元說驢進入黔地的運載方式是有好事者,船載以入,既然是船載,那他所說的黔肯定是個航運較為發達的地方。顯然彭水比貴州的水系交通發達得多。彭水縣志記載,因鹽丹文化的發達,彭水很早以前就存在鹽水(運鹽的水路),航運四通八達。而無論是現在還是古代,貴州的水系交通並不發達,與長江並無通航的歷史,所以「船載」不可能進入貴州腹地。相反,黔州的府治彭水,正處於烏江邊,直接在涪陵與長江相連,完全符合「船載以入」的條件。」
  鹽渣高壘的深宅大院,光滑油亮的石板街,以漢磚為牆,以古代柱礎為凳,漫步在古鎮的老街上,千年前的歷史遺存隨處可見。境內現存有李承乾太子墓、黃庭堅衣冠塚、開元寺、南宋雞冠城遺址等歷史遺跡。境內郁江、中井河、後皁河各具特色,更是形成了集青山、鹽水、峽谷、奇洞、怪石於一體的奇特風光。遊歷之後,別忘了品嚐這裡的特色小吃——晶絲苕粉、擀酥餅、雞豆花、燒白、三香... ...走時,更別忘了給親友帶一份回去。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