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兵燹錄] 倉皇出逃的唐玄宗

倉皇出逃的唐玄宗

  潼關是京城長安的門戶。唐朝制度,從潼關到長安,每30里設一烽堠,日曉日暮,各放烽火一次,稱為平安火。哥舒翰駐守潼關後,每晚都在關頭燃起烽火,通過沿途的烽火台一座接一座地傳到長安,以報潼關尚在,長安平安。這平安火,自安祿山起兵南下以來,便成為京城中人人翹首以盼的烽火。潼關失守後,關內再無險可守,長安門戶大開,京師淪陷只是個時間問題。因此潼關到長安之間的河東,華陰、馮翊(今陝西大荔)、上洛(今陝西商縣)等郡防禦使皆棄郡逃走,唐軍守兵也鬥志全無,紛紛棄城逃命。長安已經是危在旦夕。
  潼關失守的當天,主帥哥舒翰的部下到長安報告潼關情況危急。當時唐朝廷對前線的戰況還不十分瞭解,玄宗還沒有意識到大難已經臨頭,竟然沒有召見信使,只是草草派李福德等人領監牧兵開赴潼關增援。到了晚上,一天都沒有看到報告平安的烽火,玄宗這才感到懼怕。平安火不燔,顯見不平安。這不是官方所能掩蓋得了的事實。於是,長安城中開始人心浮動,人人感受到山雨欲來的沉悶,開始心神不定地交換著道聽途說的種種傳聞。
  天寶十五年(756)六月初十,從潼關潰敗的唐軍已經逃回長安報信,說哥舒翰軍全線敗逃。玄宗嚇得魂飛天外,急召宰相楊國忠商議。楊國忠因為楊家出自蜀地,在那裡有大批產業,便勸玄宗逃到蜀地去,還洋洋自得地說:「我曾經兼任劍南節度使,安祿山反叛後,即命令節度副使崔圓暗中準備物資,以防備危急時到劍南使用。眼下遠水難救近火,不如先去蜀地暫避。」堂堂大唐天子出逃,必將是千古笑話。玄宗躊躇了很久,才說:「明日再議!」
  楊國忠回家後,連夜通知妹妹韓國夫人和虢國夫人收拾一切細軟,準備西逃。同時派韓國夫人和虢國夫人進宮面見楊貴妃,由楊貴妃出面,勸說玄宗到蜀中去避難。六月十一,楊國忠召集百官於朝堂,問他們有什麼計策。百官神色驚懼。有大臣建議玄宗調兵親征,有大臣建議宜徵兵勤王,卻都不是切實可行的對策,無法解眼前的燃眉之急。可笑的是,楊國忠竟然在這個時候開始痛哭流涕,還義正嚴詞地責怪玄宗說:「人們告安祿山的反狀已有十年了,但皇上總是不相信,現在事情發展到這種地步,不是宰相的過錯。」楊國忠言語中明顯暗示是玄宗的錯。玄宗聽了無語。百官亦無語。
  這時候,長安士民已經得知潼關失守的確切消息,人人驚擾奔走,不知向何處去,市裡蕭條,亂成一團。六月十二一大早,徹夜未眠的楊國忠趕去宮中。此時,朝堂中空空蕩蕩,一個大臣都沒有。等了好久,才有幾個大臣稀稀落落地到來,上朝的官員不及平時十分之一二。其他的大臣們都忙著用各種各樣的辦法為自己謀取後路去了。到場的大臣也都驚惶失色,問宰相有何對策。楊國忠推說不知。不久後,玄宗派太監單獨召楊國忠到內殿,密談許久。之後,玄宗親自登上勤政樓,下制書說:「要親自率兵征討安祿山。」又任命京兆尹魏方進為御史大夫,兼置頓使;京兆少尹崔光遠為京兆尹兼西京留守;宦官邊令誠負責掌管宮殿的鑰匙。
  文武百官對玄宗的這般安排有些莫名其妙,不免暗中議論。得知制書內容的人都不相信玄宗會親自出征。就在當天,玄宗從平日居住的興慶宮移居到大明宮。六月十三,少數大臣入朝。宮前漏聲依舊,儀仗隊的衛士們仍然整齊地站在那裡。然而,宮門剛剛打開,裡面的宮人們便亂哄哄地一擁而出,神色倉皇之極。文武百官這才知道,皇帝和貴妃等人已經不知去向。前一天還表示要親征的大唐天子丟下他的臣民獨自出逃了!怪不得,玄宗事先要移居到大明宮,只因為興慶宮臨街,人來人往地引人注目,不方便逃跑。
  文武百官明白過來後,登時內外搶攘無比混亂。消息飛快地傳遍了長安的大街小巷,這座繁華的城市立即陷入了巨大的混亂之中:王公貴族、平民百姓四出逃命。山野小民爭著進入皇宮及王公貴族的宅第,盜搶金銀財寶。還有人縱火焚燒了左藏大盈庫。甚至還有人騎著毛驢跑到大殿裡。這人大概對皇宮神往已久,想藉機看看神秘莫測的皇宮到底是什麼樣。在眾人爭相逃命的混亂中,此人還能有這樣的念頭,一心是滿足心中的願望,也可謂奇人一個了。可惜史書上並未記錄此人的姓名來歷。
  此時,崔光遠為京兆尹,也就是長安城的最高行政長官,邊令誠則為宮廷最高長官。二人聽到消息,急忙帶人趕到左藏大盈庫救火,又召募人代理府、縣長官,分別守護。局面混亂下,崔光遠不得不殺人立威,一直殺了10多個人,局勢才勉強穩定下來。眼見叛軍大兵壓境,崔光遠立即派他的兒子去見安祿山,邊令誠也把宮殿各門的鑰匙獻給安祿山。
  邊令誠便是在玄宗面前進讒言、導致玄宗怒殺封常清和高仙芝的宦官。當時他誣蔑「常清以賊搖眾,而仙芝棄陝地數百里」,而他本人,在叛軍行將到來之際,主動投降獻媚。邊令誠深得玄宗信任,安史之亂起後,一直擔任軍中監軍。只是不知道玄宗知道邊令誠投敵後,再想想當初因邊令誠之言而殺封常清和高仙芝,會有什麼樣的感受。
  大唐天子竟然要如做賊一般悄然離去,一行人路過左藏大盈庫的時候,楊國忠請求將庫藏燒燬,以免大批庫存布帛為叛軍所得。玄宗心情淒慘,長歎道:「叛軍來了沒有錢財,一定會向百姓徵收,還不如留給他們,以減輕百姓們的苦難。」過了便橋,楊國忠又命人將橋燒燬,以阻擋叛軍的追擊。玄宗知道後,說:「官吏百姓都在避難求生,為何要斷絕他們的生路呢!」立即派高力士帶人將火撲滅,留著橋樑給後面的士民逃命之用。
  玄宗事先已經派太監王洛卿先到沿路各地,要官員準備接待。到了咸陽,派出的太監王洛卿和咸陽縣令都已經逃走了。再派太監去徵召,官吏與民眾都沒有人來。逃難的皇帝饑鋨不堪,只得以楊國忠臨時買來的胡餅充飢。隨行太監好不容易找到當地百姓,向他們說明了情況。百姓們送來了一些粗飯,其中參雜有麥豆。皇子皇孫們平時養尊處優,哪裡吃過這樣的飯,但是實在餓得慌,也顧不得什麼體面,沒有碗筷,便用手撈著吃,一下子就吃得精光,還沒有吃飽。
  玄宗命人給這些送食的百姓按價給了金錢,並好言撫慰。百姓們眼見自己的天子落難至此,都痛哭失聲。玄宗無限感慨,老淚也是縱橫不止。這時候,一個叫郭從謹的老人擠到車前,對玄宗說:「安祿山包藏禍心,預謀反叛已經很久了,其間也有人到朝廷去告發他的陰謀,而陛下卻常常把這些人殺掉,使安祿山奸計得逞,以致陛下出逃。所以先代的帝王務求延訪忠良之士以廣視聽,就是為了這個道理。我還記得宋璟作宰相的時候,敢於犯顏直諫,所以天下得以平安無事。但從那以後,朝廷中的大臣都忌諱直言進諫,只是一味地阿諛奉承,取悅於陛下,所以對於宮門之外所發生的事陛下都不得而知。那些草野之士,有想進諫者,但九重嚴深,無路上達。如果不是安祿山反叛,事情到了這種地步,我怎麼能夠見到陛下而當面訴說呢!」玄宗無言以對,好半天,才垂頭喪氣地歎息說:「這都是我糊塗所致,但後悔已經來不及了。」
  此時,隨行的軍士都還沒有吃飯,龍武大將軍陳玄禮便讓軍士們各自到附近村落求食。軍士們無不深怨楊國忠,認為他是這一切苦難的罪魁禍首。陳玄禮也對楊國忠是敢怒而不敢言。然而,他們所有人的恨,都比不上太子李亨的恨意更強烈。太子正在想什麼呢?他最多地是回憶,回憶自己貴為太子,竟然兩度被迫離婚以求自保的悲慘境遇。
  玄宗多子嗣,有59個子女,其中29個兒子,30個女兒。開元十四年(726),玄宗下令在皇宮東北角專門為諸王建立一座王宅,史稱「十王宅」。這樣當皇子在宮內長大,得到封號後,不是像從前的皇子出宮自立門戶,而是住在十王宅中,日用所需等由朝廷統一供應。玄宗這一措施,能夠有效地管理監督皇子們的行動,這是諸王地位衰落的一個標誌。之後,因為皇子皇孫太多,十王宅不夠住了,又在十王宅附近建了百孫院。
  玄宗如此對待自己的子孫們,是生怕他們干政,當然還不僅僅是擔心干涉朝政那麼簡單,關鍵的還是怕這些子孫奪他的皇帝位。玄宗集中管理的這一招,確實徹底防止了有實力、有野心的親王造反的可能。然而,有一點玄宗沒有想到。安祿山造反後,玄宗倉皇出逃,十王宅和百孫院中的大部分皇子皇孫們都沒有來得及逃走,被攻入長安的叛軍屠殺一盡。
  在玄宗嚴密的監管下,當時作為太子的李亨,日子更加不好過。天寶五年(746),對於太子李亨來說,是多災多難的一年。就在這一年,李亨相對安寧的生活被打破。身為大唐太子,甚至連自己的妻子都不能保住,不得不用離婚的手段來保護自己,實在令人匪夷所思。事情要從邊關大將皇甫惟明說起,皇甫惟明當時進京向唐玄宗獻對吐蕃作戰中的戰利品。皇甫惟明曾經擔任過太子李亨的幕僚,頗為念舊,當他發現宰相李林甫專權、正大力排擠太子李亨時,心中對李林甫大為不滿,便趁敘職時勸唐玄宗罷免李林甫。並提出刑部尚書韋堅有宰相之才,可以起用。皇甫惟明的介入,使李林甫和太子一方的暗中較量一下子成為公開的秘密。
  李林甫得悉皇甫惟明的言行後,懷恨在心,決定報復。他利用宰相的有利身份,開始佈置反擊,並加快了行動的步驟。這時候,楊慎矜成為李林甫對付太子集團的一員幹將。楊慎矜,乃隋皇族一脈,隋煬帝楊廣的嫡系玄孫。按說隋被唐滅,楊李二姓不共戴天,勢不兩立。但在唐玄宗時,由於國力強盛,政權鞏固,觀念開放,在任人為官時不拘一格,很少顧及門第出身,楊慎矜因沉毅有材干充太府出納,頗以政能知名。李林甫覺得此人可用,破格將他擢升,並有意讓他取代太子集團中的韋堅。
  天寶五年(746)正月十五日元宵節之夜,風清月朗,太子李亨出遊,借觀燈的機會,在市井之中匆忙與韋堅見面。玄宗忌諱皇室人員與外臣相交,曾經發布敕命:「宗室、外戚、駙馬,非至親毋得往還;其卜相占候之人,皆不得出入百官之家。」這就是為什麼這次太子李亨與韋堅的碰頭也是偷偷摸摸、見不得光的原因。之後,韋堅又匆匆與皇甫惟明相約夜遊,一同前往位於城內崇仁坊中的景龍道觀。
  一直在後面緊緊跟蹤的楊慎矜立即上奏彈劾,說韋堅與邊將私會,違反了國法。李林甫也立即上奏,說韋堅與皇甫惟明將要支持太子發動政變。皇甫惟明與韋堅因此鋃鐺入獄,李林甫又讓楊慎矜、楊國忠、王鉷、吉溫等人一起出來做證。玄宗也懷疑韋堅與皇甫惟明結謀,但沒有確鑿的證據。二十一日,玄宗下制書責備說韋堅因謀求官職地位,存有野心,定了個「干進不已」的罪名,由刑部尚書貶為縉雲郡(今浙江縉雲)太守。數十人受到牽連,韋氏家族被清洗一空。皇甫惟明則以「離間君臣」的罪名,解除河西、隴右節度使的職務,貶為播川郡(治今貴州遵義)太守,並籍沒其家。天寶六年(747),皇甫惟明被殺。
  玄宗沒有輕易涉及太子,這一處理,只是限於懲治韋堅、皇甫惟明的個人過失,並未有任何針對太子李亨之處。皇甫惟明的兵權則移交給朔方、河東兩道節度使王忠嗣。王忠嗣與太子李亨關係親密,朝廷上人人皆知。這一結果,導致太子李亨有驚無險,李林甫也無奈何。然而,事情卻突然有了變化。原來,韋堅被貶後,他的弟弟韋蘭、韋芝上書替兄長鳴冤叫屈,二人為了達到目的,還援引太子李亨作證。這樣一來,事情一下複雜起來,唐玄宗龍顏震怒。太子李亨擔心遭禍,惶惶不可終日,立即上表,表明與韋堅兄弟毫無干係,並以與韋妃「情義不睦」為由,堅決請求離婚,表明了不以親廢法的態度。唐玄宗聽任太子李亨與韋氏離婚。韋氏被廢為庶人,出家為尼,據說之後與李亨偶然相遇,也是形同陌生人。
  在這一回合的爭鬥中,李林甫雖然成功剷除了韋堅等人,但太子的不得已離婚之舉,使野心勃勃的李林甫一時受挫。他藉機對韋堅一案大加株連,江淮一帶大批無辜的漕吏、船夫都被打進大獄,監獄人滿為患。地方官趁機敲詐,導致許多犯人死在牢中。這件大案牽扯廣泛且時曠日久,直到天寶十一年(752年)李林甫死後,方告結束。在扳倒韋堅一案中立了首功的楊慎矜看到李林甫怨滿天下,有意與之疏遠,卻不知由此犯了政治上的大忌,不久便被李林甫尋隙誣陷,全家被迫自盡。
  天寶五年(746)年底,太子李亨的姬妾杜良娣(東宮的內官有妃、良娣、寶林三級,還有諸多宮女。良娣是地位低於太子妃的姬妾,秩正三品)的父親杜有鄰惹上了官司,醞釀成另一起大案。杜有鄰時任為贊善大夫,正五品官,為太子東宮官屬。杜有鄰有一女(杜良娣的姐姐)嫁給左驍衛兵曹柳勣。曹柳勣生性狂疏,不拘小節,喜歡交結豪俊之士,與淄川太守裴敦復、北海太守李邕、著作郎王曾等皆結為好友。李邕性喜豪侈,不拘小節,任職期間縱求財貨,馳獵自恣,多次因貪污被人告發,屢遭貶斥,但才藝出眾,人爭睹其風采。他擅作碑頌,精於書法。許多人手持金帛拜訪,只為求取他的文章和書法。
  丈人杜有鄰和女婿曹柳勣性情大不相同,杜有鄰接受不了曹柳勣的輕傲狂放,而曹柳勣則譏笑杜有鄰的迂腐膽小。這樣,二人積怨越來越深,甚至相互仇視。有一天,為了一件小事二人又爭吵起來。杜有鄰憑借自己的長輩資格,狠狠地訓斥了曹柳勣。曹柳勣一貫心孤氣傲,一氣之下,他就寫了一篇誣告狀,訴狀剛好落到李林甫的手裡。
  曹柳勣狀告杜有鄰的罪名是亡稱圖讖,交構東宮,指斥乘輿。這項罪名很重,宰相李林甫借口案情重大,直接由其委派人員審訊。曹柳勣告發丈人杜有鄰,起因簡單,不過是挾怨報復,誰知事情被李林甫揪住不放,將李邕、王曾等一批人都牽扯進去,最後太子李亨也被牽連進來。玄宗聽說涉及太子,立即令京兆府會同御史台官員審問。案情很快明朗,原來都是曹柳勣搞鬼。但李林甫授意手下指使曹柳勣誣告,先將案情擴大,又引李邕作證,使案情一下子擴大到地方官員,大有廢太子李亨於朝夕之勢。
  玄宗有鑒於祖母武則天之後朝政動盪,所以保持了謹慎的態度。但他對下級官員的告密未加寬貸,因曹柳勣、杜有鄰等與皇室有親戚關係,特予免死,判杖決,貶往嶺南。但執行杖刑的過程往往因人而異,在李林甫授意下,杜有鄰、曹柳勣均在重杖之下喪命,積屍大理寺,妻兒家小流徙遠方。由於牽連出李邕,李林甫特命人奉敕往北海將其杖死。李邕時年已70多歲。之前曾經有人對李邕說:「君如干將、莫邪,難與爭鋒,然終虞缺折耳。」想不到果然應驗。
  杜有鄰一案使太子李亨十分不安,他眼睜睜地看著岳父等人冤死卻無可奈何。命運常常會捉弄人,有時甚至是非常殘忍。李亨非常喜愛杜良娣,卻不得不解衣避火。他為了表明自己的清白無私,即派心腹宦官李輔國去宣佈他與杜良娣離婚的決定。杜良娣被遷出東宮,廢為庶人。此時,杜氏家人已是死的死,流放的流放,境遇十分淒慘。據野史記載說,李輔國揣摩到太子不能忘懷杜良娣的微妙心思,悄悄為無家可歸的杜良娣做了一番安排。這雪中送炭的舉止令太子李亨格外感激,以致太子當了皇帝後,立即賦予李輔國至高的權力。
  兩次大案,兩次婚變,太子李亨身心蒙受了巨大的創傷,精神受到極大的刺激,逐漸變得神色萎靡,形容枯槁。有一次,太子入宮覲見,玄宗發現尚未到中年的兒子已經有花白的頭髮,顯得蒼老而憔悴,彷彿已經進入暮年。玄宗非常震動,到底是自己的親生兒子,不免產生了幾絲惻隱。太子退出後,他向高力士聞詢太子的情況,高力士如實說了朝廷上的一些針對太子的情況,並大力讚賞太子亨的仁孝與謹慎。玄宗聽了若有所思。之後,玄宗為了安慰太子李亨,給太子李亨安排了一次新的婚姻。從這件事上看,玄宗即使不滿意太子,但也還沒有廢除太子的心思,這大概是太子能在李林甫的幾次構陷中都死裡逃生的真正原因。
  太子李亨續娶的張氏是一位很有背景的女子,她就是後來那位干政的張皇后。張氏出身國戚之家。祖母竇氏是玄宗母親昭成太后(即睿宗之竇德妃,睿宗復位後被追封為昭成順聖皇后)的親妹妹。玄宗小時候,母親竇德妃無故失蹤(其實是被武則天暗中處死),屍骨無存,是這位竇姨撫養他長大。因此,玄宗一直對竇姨懷有特殊的感情,登基後立即封她為鄧國夫人。竇姨的5個兒子也都封為高官,最小的兒子張去盈還娶了玄宗的女兒常芬公主。
  然而,李林甫對太子的態度卻依然如故,一心要除掉太子而後快。玄宗對李林甫的所作所為聽之任之,可見他內心深處,還是對太子不放心。不久,李林甫病死,李亨少了一個最大的對手。可惜,太子李亨還沒有高興多久,楊國忠繼任宰相,仍舊是太子李亨的死對頭。此後,李亨與楊國忠之間長期明爭暗鬥,表面貌似平靜,實則險象環生。這種狀況,一直到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後才有所改善。一直有一種說法,馬嵬驛兵變受到了太子李亨的暗中支持。
  從根本上說,玄宗對權臣好幾次誣陷太子的事並不相信,因為李亨為太子之日尚短,加上他一直不允許太子與朝臣來往,所以太子並沒有在朝中形成一股勢力。但玄宗之所以對與事者處置極重,一般均予處死,也是為了警告的太子和朝臣,讓他們斷了相結的念頭。玄宗還改變了皇太子居住在東宮的制度。自東漢以來,東宮就是皇太子的代名詞。然而,玄宗東封泰山以後,不再讓太子居住在東宮,而是移居於皇帝起居所在的別院,改變了數百年來沿襲的舊制,這自然對李亨產生了巨大的心理壓力。
  李亨在如履薄冰中度過了自己的太子生涯。雖說是權臣屢屢發難,但如果不是唐玄宗態度曖昧,那些權臣如何敢對太子下手?在李亨的內心深處,對父親除了畏,還是畏,而如今,連一點點敬都沒有了。他永遠也忘不了愛妃韋氏出家為尼時哀怨的表情。那無辜而無奈的神態,時常刺著他的心,讓他終生不得安寧。在這次西逃中,太子李亨越來越意識到,目前的時機對楊國忠極度不利,稍有不慎,便有大禍降臨到這個草包宰相頭上。可笑的是,那自以為是的楊國忠絲毫沒有意識到利劍就懸在頭頂,還整天對軍士呼來喝去,擺出一副宰相的樣子。不滿和憤怒寫在陳玄禮將士的臉上。這一切,自然落在了太子李亨的眼中。
  快半夜時,逃難的玄宗一行到達金城館驛(今陝西興平),縣令和縣民也早逃走,但食物和器物都在,士卒才能夠吃飯。當時跟隨玄宗身邊的官吏中,藉機逃跑的人很多,宦吏內侍監袁思藝就趁夜色逃走了。金城驛站中沒有燈火,人們互相枕藉而睡,也不管身份的貴賤地混睡一起,皇室貴族的威風掃地以盡。這一夜,從潼關逃回的王思禮趕上了玄宗一行。玄宗這才知道哥舒翰已經被俘,於是就地任命王思禮為河西、隴右節度使,命令他立刻赴任,收羅散兵,准備向東進討叛軍。
  關於王思禮這一夜除了晉見皇帝外,還幹了些什麼,正史上沒有記載。然而,就是王思禮這個人,曾經極力慫恿主帥哥舒翰殺掉楊國忠以謝天下,甚至主動請纓要求親自動手。而楊國忠早知道密謀一事,之後一定會設法謀害王思禮。王思禮心中也非常清楚這一點。到了這個時候,王思禮對楊國忠的切齒痛恨,就從以前的為天下人請命而轉變為自保。王思禮進出金城,勢必要遇到龍武大將軍陳玄禮。種種的證據表明,這二人必然就楊國忠的話題有過秘密交談,也許還談到具體對付楊國忠的計劃。一些野史甚至繪聲繪色地記錄了王思禮與陳玄禮的對話,並認為太子李亨的親信家奴李輔國也參與了這次秘密會談。就在王思禮離開的第二天,以龍武大將軍陳玄禮為首,發生了兵變,從而讓默默無名的馬嵬驛成為千古名地。

TOP

發新話題
最近訪問的版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