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一個審時度勢的大臣

一個審時度勢的大臣

  秦檜被擄到北國,看到了一個正在崛起的民族的力量,自知無力實現一統夢想,便走了弱勢和平道路。這又有何不可?秦檜似乎經歷了北國磨難,仍未放棄敢言的性情,建炎四年(1130)冬十月,他從金國逃回,趙構讓他先去見宰相,秦檜對宰相說:「如果想讓天下無事,必須南自南,北自北,宋金雙方互不侵犯。」
  這種說法很現實,但又很不符合民族主義感情高漲而實無能力的上層官吏們的口味,因此遭到了懷疑:「他和孫傅等人一起被擄,為什麼他能從燕山府隔二千八百里跑回?即使是金帥撻懶放他,為何不扣他妻子王氏?」確實值得懷疑,但又沒充分的證據。只有秦檜的朋友范宗尹和李回二人極力向大家說帖,才使秦檜終於得用。
  從歷史事實判斷秦檜很大可能是被故意放歸的,因為當時金國實力人物之一撻懶是主張互不侵犯、相安無事的。這從秦檜得用之初,就代朝廷給撻懶寫求和書,能得到印證。撻懶一直對爭取金國的最高統治權抱有野心,所以他也希望求得相對的和平。這從他後來謀反、被殺,能到些許印證。趙構時代,主張一心與金人消解仇意,息兵不戰,確從秦檜開始無疑。但翻開北宋的歷史,在其強大的時期,不也有「澶淵之盟」嗎?除了象徵性地給遼國10萬兩幣歲、20萬匹絹外,還有就是宋真宗與遼聖宗以兄弟相稱,遵遼蕭太后為叔母。這件事發生在景德二年(1005)。
  北宋以來,文人不如唐代文武兼職,無兵權、無作為,辛棄疾「醉裡挑燈看劍」的壯志也好、陸游「王師北定中原日」的寄托也罷,不過士大夫的一種表現慾望,但打仗靠的是國家的實力而不是文人的情緒。宋朝的皇帝也不是沒有過收復北地的打算,宋神宗趙瑣算是一個比較有作為的皇帝,他曾與奶奶(太皇太后)曹氏討論收復燕州、薊州,老太婆告訴孫子:「此事關係重大。得到了二州,不過南面受群臣之賀而已;要是得不到,就會有無數人喪生。事之結果難料。如果可以收復,太祖、太宗早就收復了,何必等到現在。」
  神宗聽從了長者的建議。曹氏乃北宋開國名將曹彬的孫女,歷以仁英兩朝,又對神宗有影響力,她豈不願實現偉大的夢想,給祖先爭光?只是她比較冷靜,在國家實力面前,她是一個理性主義者。這段對話發生在秦檜主張和平建炎四年(1130)之前的五十一年,即元豐二年(1079)。秦檜的和平主張,不是沒有歷史依據的,曹氏與神宗的祖孫對話當為其一;至於「澶淵之盟」也相去未遠,還是本朝的當代史,儘管其間有125年了。
  若是這二段「當代史」之背景還不足以為秦檜的弱勢和平路線找到歷史依托。那麼看看秦檜之後的韓侂胄便可明瞭。削奪秦檜王爵,改謚謬醜的政策制定人是韓侂胄,貶秦揚岳(追封岳飛為鄂王)是他開禧(1205~1207)以來政策的一部分。他力謀開邊、刻意北伐,結果喪師失地,國內也發生了叛亂。無可奈何,南宋王朝只有以他的頭換和平了。
  韓被密殺於花園,頭被送到金國求和。秦檜之後的歷史似乎證明了秦檜弱勢和平路線的正確性。韓頭北送後,他的王爵與謚號又被恢復了。政治就這麼奇怪。無論功過是非,秦檜被削王爵是他死後五十一年的事,被復王爵是他死後五十三年的事。岳飛的名號也從中受益,由韓侂胄給進武穆為鄂王,並未因韓的掉頭而受貶抑。

TOP

發新話題
最近訪問的版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