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孫策被東吳上下集體謀害致死

孫策被東吳上下集體謀害致死

  在中國歷史上,帝王公侯為爭奪權位,父子相殘,兄弟鬩牆,屢不絕書。人所稱道的宋太宗趙光義,也有「燭影斧聲」之嫌;清代的雍正也有「改詔奪嫡」之疑。我們縱觀《三國誌》和《三國演義》,旁及其它資料,覺得孫策之死,頗有溪蹺;參照孫策、孫權的為人與性格,結合當時的權力態勢,提出孫策之死,也可能有「燭影斧聲」之嫌。在這場變故中,孫權得利最大;在變故之後,他的所做所為,不能不使人懷疑,他是置孫策於死地的幕後導演。
  孫策與孫權性格各異,在戰略觀點上矛盾很大,孫權要實現自己的戰略目標,必須奪取孫策的權位。加之外界的影響,很可能謀殺孫策。在《三國誌·吳書·孫策傳》中,陳壽對孫策的評價是:「策英氣傑濟,猛銳冠世,覽奇取異,志陵中夏。然皆輕佻果躁,隕身致敗。」他指出了孫策力能勝人,有「小霸王」式的剛猛之氣;又指出了他性情浮躁、不會用人等特點。《三國演義》對孫策這點的描寫更突出,在第七回一開始,孫策就挺身而出,隨父跨江擊劉表。衝鋒在前,扯弓搭箭射死陳生,大敗黃祖。後孫堅中箭身亡。他只好用黃祖換回父親屍體,罷戰回江東,葬父於曲阿之原。整個家族的重負。全部壓在僅有十六歲的孫策身上。
  孫策葬父過後,沒有消沉下去,他率軍駐紮江都。招賢納士,屈己待人。四方英雄漸漸來投奔他。後因陶謙與策母舅丹陽太守吳景不和,孫策乃移母並家屬居於曲阿,自己卻投袁術。在袁術處,孫策更是英雄無比,攻涇縣,取陸康,所向披靡。連袁術也不得不歎道:「使術有子如孫郎,死復何恨!」後孫策借兵征江東,擊劉繇,驅王朗,大戰嚴白虎,收降太史慈,挾死于靡,喝死樊能。曹操也不得不讚歎道:「獅兒難與爭鋒!」
  孫策雖力能扛鼎,卻不會用人。大小戰役,都要親自衝鋒陷陣,像神亭嶺大戰太史慈時,真是隻身拚命,哪有主帥風度?諸將像程普、黃蓋、韓當、蔣欽等也反對他這種輕率之舉,孫策卻堅持己見,諸將也只好慢慢的跟在後面,結果使得諸將十二騎被劉繇的一千多人圍攻,要不是周瑜領軍來到,後果是不難想像的。孫策還多次只帶數名大將,輕易出擊,深入險境。這樣大將們怎麼想?後來,張紘勸道:「夫主將乃三軍之所繫命。不宜輕敵小寇,願將軍自重。」孫策卻無可奈何地說:「先生之言如金石,但恐不親冒矢石,則將士不用命耳。」由此就可看出問題有多麼嚴重,軍中諸將對他的態度持有異議。後來,孫策在丹徒西山獵鹿時,眾將和從人遲遲在後,孫策遇到許貢三客行刺,隻身徒手力敵,以致被傷至重。
  孫權卻不像這樣。陳壽在《三國誌·孫權傳》中的評價是:「孫權屈身忍辱,任才尚計,有勾踐之奇,英人之傑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業。」《三國演義》中孫權怎樣屈己待人的情節不多,眾將們怎樣死命救他的事跡,卻很詳細、具體。最開始就是周泰宣城救孫權。孫策打敗劉繇後,領兵南取吳郡去攻打嚴白虎,命孫權與周泰共守宣城,後忽山賊竊發,四面殺至。周泰此時抱孫權上馬,自己赤體步行,提刀殺賊。最後奪了槍馬,殺條血路,救出孫權。周泰本人身被十二槍、命在須臾。後來,東吳與曹軍血戰合肥時,孫權輕舉冒進,在逍遙津小師橋被圍,全靠凌統翻身死戰才能跳過小師橋,凌統卻是身中數槍而回。不久在濡須大戰中,又是周泰三番衝殺、身被數槍,箭透重鎧,才使孫權脫離重圍。《三國演義》中有關東吳的故事,基本取材於《三國誌·吳書》的史實,孫權如不會籠絡人心,周泰等人怎會那樣死命救他呢?
  在這種態勢下,孫權的實力已經超過孫策;孫權周圍的親信,為了自己的利益,都希望孫權取孫策之位而代之,很可能慫恿孫權謀殺孫策。
  孫策、孫權二人對曹操、袁紹兩大集團的態度不同,《三國演義》中,各個集團合縱連橫不斷變化,因時而定,也就不會固定長久(後來的孫、劉二家聯盟敵曹,比其它諸侯要長久一點,仍有許多波折)。孫策剛佔據江東,曹操、袁紹正要決戰,這時東吳只能有一個決定。可孫策與孫權的看法完全相反。孫策是想同袁紹聯盟,襲取許都,甚至要帶傷出兵,決心很大,結果是遭到張昭和眾將的反對。理由是玉體違和,未可輕動。孫權的態度開始一直沒明寫,待孫策亡故,他坐領江東之後,先聽取了魯肅建議,競長江所極而拒守之、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後又拜諸葛瑾為大臣,乃遣陳震回,以書絕袁紹,且順曹操。
  由此可見,人們可能會問:「孫策與孫權在這個戰略問題上,會不會發生爭論呢?」而這種矛盾和爭論往往與兩個集團的利益直接相關,很可能成為孫權謀殺孫策的導火線。

TOP

發新話題
最近訪問的版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