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三國風流人物與先秦諸子之間的文化傳承

三國風流人物與先秦諸子之間的文化傳承

  「三國風流人物」不用解釋,就是三國史上那些有魅力的人物,至今仍被推崇的那種,例如郭嘉、陸遜… …「先秦諸子」我需要解釋下,給大家個大概的概念。先秦有很多學者,看過動畫片《秦時明月》的可能會有所了解,多的不說,此文只提諸多家中的五家,即道、法、儒、墨、兵。結合我自己的知識,對五家總結如下。
  道家:隱士哲學家,以楊朱老莊為代表,著作:《道德經》(《老子》)、《南華經》(《莊子》)
  法家:謀士陰謀家,以公孫鞅(商鞅)、李斯、韓非為代表,著作:《韓非子》
  儒家:文士政治家,以孔孟荀三子為代表,著作:《論語》、《中庸》、《孟子》、《荀子》
  墨家:俠士實幹家,以墨翟為代表,著作:《墨子》
  兵家:謀士軍事家,以孫武、孫臏為代表,著作:《孫子兵法》、《孫臏兵法》
  先說諸葛亮。孔明在三國風流人物中是很典型的「儒」。可能有人要說周瑜、陸遜都是儒將。那麼,請注意,「儒將」一詞,「儒」是「將」的形容詞。周陸二人,雖儒雅,但遠不如諸葛亮典型,甚至在他們身上,「儒」反而不是主要。儒家講究「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諸葛亮出山前,躬耕南畝,獨善其身。而儒家所求,絕不是隱於山野,無名於世,所以即使隱居,依舊關心天下大事,為出山做準備,這與孔子十分相似。
  儒家有一點讓我非常敬佩,叫「知其不可而為之」,這點在諸葛亮身上也有體現。諸葛亮晚年北伐,以他的才幹,一定可以看出蜀國已是強弩之末,難以與魏抗衡,按他依舊這麼做。最後諸葛亮病逝在北伐途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正應了曾子所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諸葛亮一生功績,最大的在於促成孫劉聯盟,形成三足鼎立之勢,以及蜀漢的內政。他是很典型的文士政治家。不妨再看一下魏軍師荀彧。荀彧也是很典型的儒,特別是他晚年「秉忠貞之志」,心繫漢室,更把儒家的忠君愛國展現的淋漓盡致。
  接下來是周瑜和陸遜。這兩位是三國史上典型的儒將。蘇東坡的詞寫得很好:「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強虜)灰飛煙滅」。吳國的兩任都督,在赤壁和夷陵放了兩場火。當真是「灰飛煙滅」。儒將的典型特點,是以兵家為主,儒家為輔。周陸二人,是典型的軍事家,帶兵打仗,運籌帷幄。而且這兩人,都是帥才。
  周陸二人,必定熟悉兵法。而且二人都能讓手下將士臣服,聽從調遣,是上等的帥才。他們身上,同樣有「儒」的特質。如果說兵家特質在帶兵打仗上體現,那麼「儒」特質更多在戰爭稍歇的時候表現。《三國誌》對周瑜有六個字的描述,「曲有誤,周郎顧。」優雅,精通六藝的「美周郎」形象就是在這麼來的。周瑜的「儒」,我們不妨組「儒雅」一詞。陸遜的「儒」,與周瑜稍有不同。陸遜早年任縣令時,遭遇大旱,開倉賑災。這是儒家所求的以百姓為重的「民貴君輕」思想。然而,陸遜的「儒」,只是依附在「將」字之上。他不可能像諸葛亮那種「儒」一樣,在內政上游刃有餘。陸遜晚年任丞相,最終因「南魯黨爭」被孫權逼死。內政,絕對不會是陸遜的拿手好戲。但在「南魯黨爭」中,依稀可以看到陸遜的「儒」。他一直堅持支持太子黨,原因只是立嗣當立長。這種堅守,是不是有點像荀彧呢?
  講講郭嘉,順便也帶上賈詡。郭嘉不像某一家的典型代表,有點綜合性的感覺。其中以道家和兵家為主。郭嘉不治行檢,在袁紹那兒不受重視就很瀟灑的回家了。這種行為,很像道家。道家追求自由,不受拘束。如果看過《世說新語》,會發現三國以後的魏晉,名士的思想都很像道家,例如阮籍、嵇康。可能這種風氣三國時就有了,不過是不是郭嘉起的頭,我就不知道了。後來郭嘉即使找到了自己的真主,也依舊以從前的方式,過自己想要的自由的生活。這有點讓我聯想到漢武帝時的東方朔。「大隱隱於朝,中隱隱於市,小隱隱於野。」郭嘉就像個大隱。兵家的特點,這沒得說,在郭嘉身上一定有。郭嘉預言袁紹、孫策、劉備等人,得名「郭烏鴉」。這當然不可能是因為郭嘉「烏鴉嘴」,而是郭嘉有識人之明。能夠從一個人的行為,推斷他的品性,看出一個人的結局。賈詡身上也同樣有這一特點。賈詡離間韓遂、馬超時所用的計謀,看透了韓遂、馬超二人的心思。還有在曹操征張繡時賈詡的計謀,不可謂不毒辣,但同時,也讓人感歎賈詡的識人之明。但郭嘉似乎比賈詡多了的「儒」。兩個人都會讀人,讀帝王心思。賈詡讀人,是為自保,畢竟「伴君如伴虎」。郭嘉讀人,是為了更好的進言,不死諫,而是巧諫。
  赤壁戰前,曹操曾向賈詡詢問意見。賈詡提出了反對意見,曹操提出質疑,賈詡立刻就不說了。郭嘉比賈詡多了以天下為己任。這正是儒家所求。荀彧身上也有這一點,但他的「天下」與郭嘉的「天下」卻不盡相同。這有何嘗不是曹操的悲哀。
  接下來說暨艷和呂壹。這兩個人身上有法家的影子。三國時期,法家人物不好找,三國君主用人都不拘小節,所以刑法也不重,有些輕微的過錯,那些君王也能忍則忍。這兩個人都是在孫權朝的酷吏,最後下場都不好。不過這兩人,有本質區別。暨艷剛正不阿,得罪江東世家大族,在獄中自殺。呂壹則是一個小人。《三國誌·陸遜傳》用四個字形容他「擅作威福」,最後被告發,也算罪有應得。三國史似乎也很喜歡遺忘他們,吳書中沒有他們的傳,只在陸遜傳和孫權傳找得到他們一兩句話。在先秦時的法家代表,無一不是死於非命,暨艷、呂壹也一樣。易中天寫的一本書裡,評論法家的學術是血染的思想。法家的崇尚者,就像傳說中的悍將,獻上寶劍的時候就是殞命的時候。法家就像獻劍者,得用自己的獻血去祭奠。在三國,乃至魏晉,法對於士大夫都不甚嚴苛。暨艷和呂壹的出現,著實是歷史上一個小小的浪花。
  墨家思想可能在三國史上比法家更難找。墨家講究「兼愛」、「非攻」,但三國這戰火連天的時代,「非攻」聽著像一句玩笑話,「兼愛」讓人覺得很諷刺,自身都難保,如何「兼愛」?此處講墨家,只能講他作為實幹者的成分。夏侯惇史曹操手下最重要的將領之一。他的工作類似於蜀漢的趙雲,負責保護曹操家屬的安全。在歷史上,夏侯惇敗多勝少,它的主要貢獻不在於戰爭,而在於屯田種糧食。保證了曹操軍隊的後方。夏侯惇也是一員將才,至於他老打敗仗,一部分原因在於一場戰爭不可能所有戰役都勝。往往掩護後方的這一支總會表現得像節節敗退。例如呂布與曹操對戰時,夏侯惇鎮守前方。得知呂布要攻打曹操家眷所在地,夏侯惇立刻前去救援。但其實,呂布並沒有去,因此前方失守,讓呂布奪了一城。夏侯惇甘願放棄在沙場殺敵,轉入後方屯田,對於一員將才人物,著實不易。
  相較於三國,我更了解的還是先秦諸子。所以我在自我解讀三國時,自然而然把它與先秦的思想理念相聯結。然而,三國終究是不同於先秦的。曾經在平民中興盛的墨家思想,已在不覺然中離開了人們的視線。可能於漢代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有關。上文提到的五家,在三國這段歷史上,各有各的結局。儒家作為正統被繼承,諸葛亮、荀彧、孔融… …他們的身上,總有堅守的感覺。道家以一種滲透的姿態存在,它不可能成為主導那個時代士族的一種思想,但開啟了魏晉時期對老莊的追求。法家自先秦以來,就以一種帝王術存在。
  俗語道:「亂世用重典。」但在三國,法家卻出奇得隱沒。或許,這與那是君王對人才的需求,名士在社會上的名人效應,或許在於當時思想也相對開放。墨家很不幸的沒落了,我對墨家不甚了解。記得易中天講先秦諸子時,說墨家在先秦後期就已沒落,並講了原因,此處不引用。兵家在那個時代,得到了空前的運用與發展。那是亂世,戰爭的煙火隨時可能到來。君王需要熟讀詩書的人才,更需要像周瑜、陸遜那般的帥才。另有一點,兵法的運用,不僅僅局限於戰爭,在生活中,甚至說為了生存,都會涉及兵法。三國這個時代,像先秦卻又不像先秦。先秦諸子的光芒,在三國風流人物中閃著光芒。這也是文化的一種傳承。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