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飲食健康] 採食不明野菇 小心中毒!

採食不明野菇 小心中毒!

採食不明野菇 小心中毒!

前幾日中部地區多午後雷陣雨,雨後各種菇類紛紛冒出來,南投縣中寮鄉一名年約六十歲廖姓男子在自家附近發現一朵朵肥碩的野菇,誤認為是美味的雞肉絲菇,便摘採回家讓妻子料理。不料下肚後一小時便出現腹痛、嘔吐、腹瀉等不適症狀。就讀高中的女兒覺得不對勁上網查詢,發現可能誤食了有毒的「綠褶菇」,趕緊保留野菇並且聯繫119將一家三人送往至衛福部南投醫院急診就醫,腎臟科醫師安排住院接受治療,症狀緩解後,病人已出院返家。

廖妻表示看到先生抱著一籃野菇回家,起初有點擔心,想起老一輩的長者有教可以將野菇與生米放置於滾水中來檢驗,米若沒有變色,就是沒毒。因此廖家人在測試後便安心地享用菇菇料理,沒想到這方法失敗了。

南投醫院腎臟科葉哲廷醫師表示未聽過煮白米來辨別毒菇的方法,他說毒菇種類繁雜,所含毒素也不相同,其檢測和解毒方式當然也不一樣。因此呼籲民眾別單純依靠單一毒物檢測方式,最好是不要輕易採食野外植物,以免誤食而中毒。

葉哲廷醫師說,菇類中毒的案例當中最常見的便是誤食綠褶菇,它顏色呈白色及淺褐色,跟可食用的雞肉絲菇相似,常被誤食中毒。綠褶菇的菌蓋開始是半球形,之後平展,菌褶開始是白色,後來呈淡黃綠色,所以叫「綠褶」菇。它的菌柄長約十-二十公分,有菌環圍繞,這和雞肉絲菇不同。食用後約三十分鐘至三小時,會出現腸胃道症狀,包括噁心、嘔吐、腹瀉及腹痛等。對於綠褶菇中毒並無特定解毒劑,治療方式為支持性療法,中毒時如果即早就醫診治,大多可以恢復而不會留下後遺症。

洪弘昌院長表示,由於野菇要從外觀分辨是否有毒性並不容易,建議民眾應避免採摘、食用來路不明的菇類,以免中毒。若誤食了毒菇,應盡可能地保留菇類的食餘檢體,供醫師參考,以例後續診斷及治療。       

台灣新生報

TOP

發新話題
最近訪問的版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