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圓明園四次遭劫

圓明園四次遭劫

  圓明園是清朝鼎盛時期在北京西北郊興建的一座規模宏偉的皇家園林,由圓明、長春、綺春三園組成,佔地5200畝約350公頃,有風景建築組群100餘處。其中98%為中國古典園林,2%是富有異國情調的歐式建築,即「西洋樓」。圓明園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建築藝術和園林藝術的優良傳統,使建築、山水、花木有機地結合起來,構成一個個充滿詩情畫意的景區。法國作家雨果把圓明園和雅典的巴黛農神廟(今譯巴特農神廟)視為東方和西方藝術的代表,稱前者為夢幻藝術,後者為理念藝術。他盛讚圓明園不僅是絕無僅有、舉世無雙的傑作,而且堪稱夢幻藝術的崇高典範。然而,這座被歐洲人譽為「萬園之園」和「一切造園藝術典範」的圓明園,卻被一場大火燒燬了。今天,我們在圓明園西洋樓遺址上還可以看到一些雕刻精美的漢白玉石柱和建築物的構件,中國園林部分基本上是蕩然無存。火燒圓明園,是中國人民心中永遠的傷痛。
  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直逼北京。咸豐十年(1860)9月22日,咸豐帝從圓明園出發,逃往熱河避暑山莊。10月6日,英法侵略軍進入圓明園,管理圓明園大臣文豐福投海自殺。從第二天開始,軍官和士兵瘋狂地進行搶劫,每個人都是腰囊纍纍,滿載而歸,遇珍貴可攜者,則攫而爭奪,遇珍貴不可攜的則以棒擊毀,必至粉碎而後快。法國軍人德裡松在其《翻譯官手記》中描繪英法侵略軍搶劫圓明園的情景時說:「這一大群各種膚色、各種式樣的人,這一大幫地球上各式人種的代表,他們全都鬧哄哄地蜂擁而上,撲向這一堆無價之寶。他們用各種語言呼喊著,爭先恐後,相互扭打,跌跌撞撞,摔倒又爬起,賭咒著,辱罵著,叫喊著,各自帶走了自己的戰利品。初看起來,真像是一個被踏翻了的螞蟻窩。那些受驚了的好幹活的黑色小動物,都帶著穀粒、蛹蟲、蛋或口含著麥稈向四面八方跑去。」他還把英法侵略軍剛剛到達和從北京開拔時的情況作了一番比較,他說:「來的時候法國軍隊只有一輛車輛,也就是將軍的車輛才載有帳篷和軍用箱,而當軍隊開拔時,不知道為什麼竟然出現了大批滿載著的車輛,單是這支車隊也得十十足足走上一小時。至於英國人的車隊,那更長得出奇,這一支神話式的車隊,足足有兩法里(約8公里)之長。」現在,楓丹白露博物館和大英博物館的許多珍品,都是從圓明園搶去的。
  10月16日,英國公使額爾金和英軍統帥格蘭特決定燒燬圓明園。18日,米啟爾將軍率領英軍第一師的第60來復槍團和第15旁遮普團,連同騎兵旅共約3500人進入圓明園,將指揮所設在正大光明殿。米啟爾允許士兵把所有能搬得動的全部搬走。在焚燬之前,圓明園又經歷了一次更大規模的洗劫。接著,成群結隊的士兵分成小組,手持火把奔向各處縱火。園內建築大多以雪松建成,極易點燃。不過幾分鐘,己有50多處燃起熊熊大火,升起的濃煙形成一個個煙柱,煙柱又匯成一塊巨大的黑雲。日光被天空的濃雲所籠罩,彷彿一場持久的日食一般。周圍的地區,也是一片黑暗。這場浩劫的目睹者斯文侯說:「紅紅的光焰,照在軍隊的面孔上,看起來,彷彿是魔鬼一樣。」19日傍晚,英軍縱火焚燒了正大光明殿,親眼看到屋頂在震耳欲聾的轟鳴聲中坍塌之後,才動身返回營地。英軍吳士禮中校寫道:「當我們第一次走進這些園林時,它使我們想起童話故事中所描寫的仙境,而10月19日我們從這裡離開,身後留下了一片空曠荒涼的土地,到處都是無法形容的瓦礫。」
  按照英國人的說法,是因為37名英法俘虜在圓明園受到了虐待,所以要進行報復。事實上,在這些俘虜中,只有英法談判代表巴夏禮等20餘人曾經在圓明園關押過,也並不像額爾金說的那樣「手足懸蹄,三日不食。」9月21日,巴夏禮等人被押到圓明園,第二天就轉送刑部,鎖禁於南北兩監。刑部尚書趙光和另外兩位刑部堂官還一起去查看過,令獄卒小心防守,不可凌虐。由於刑部監獄的伙食很差,巴夏禮等拒絕進食。趙光得知後,要求再三婉言勸慰,待以好飲食,不可以常犯視之。伊若肯食,不妨以魚肉雞羊等物待之。若無費,即傳予言,令飯銀處先提銀五十兩,交爾開銷可也。次日,巴夏禮就飲食如常了。10月2日,趙光又派人將巴夏禮等用車送至德勝門內高廟安置,每天都以魚羊酒果等物款待,簡直是待如上賓了。巴夏禮在離開監獄時,曾摘下帽子,向監獄管理人員一再表示感謝。可見此說是與事實不符的。
  在我國,比較流行的說法是侵略者為了掩蓋他們搶劫圓明園的罪行。從事情發生的先後看,先搶劫,後焚燬,好像很有道理。但二者之間,卻並沒有必然的聯繫。在英法侵略者看來,戰勝國搶劫戰敗國的財物,並不是什麼罪行。所以參與其中的巴特雷上尉認為這次遠征行動幹得體面而漂亮,是法蘭西和英格蘭共享之榮耀。具有這種心態的人,怎麼可能認為搶劫圓明園是罪行,為了掩蓋罪行而把它付之一炬呢?
  本文認為,英國侵略者是要以此對清廷施加壓力,使其儘快接受他們提出的條件,簽訂和約,以便能按原計劃從北京撤離。1860年英法聯軍從香港出發的時候是春天,官兵穿的都是春裝。而11月以後北京氣候寒冷,對於聯軍非常不利。他們決定必須在11月1日之前撤離北京。由於英法聯軍提出的條件非常苛刻,和約無法簽訂。額爾金和格蘭特深知圓明園在咸豐帝心中的地位,它不是一座普通的園林,而是雍正朝以來清朝皇帝經常居住和向全國發號施令的政治中樞,將其焚燬可以對清廷產生強烈的震懾作用。當圓明園之火騰空而起的時候,俄國公使義格拉底夫就扮演調停人的角色,致函清政府的談判代表恭親王奕訢,力勸其「認明危險,速定和議」。在壓力下,奕訢於10月24日、25日分別與英、法交換了《天津條約》的批准書,並訂立中英、中法《北京條約》。英法侵略者認為,「燒燬圓明園,大大加快了達成最終協議的步伐」。在焚燬圓明園的問題上,法國公使葛羅、法軍統帥孟托邦曾表示反對。但他們的出發點是怕這樣做會「顛覆清廷而幫助太平軍」,認為如果要燒,就燒紫禁城裡的皇宮。
  經過這場大火,圓明園裡許多建築都被燒燬了,花草樹木也遭到嚴重損害,但山形水系卻依然如故。同治十二年(1873),慈禧太后準備修復圓明園,令內務府官員調查建築情況。內務府奏稱:「莊嚴法界、雙鶴齋、紫碧山房、魚躍鳶飛、耕雲堂、慎修思永、思過堂、課農軒、順木天、春雨軒、杏花村、文昌閣、魁星樓共13處尚存。根據古建專家劉敦禎的研究,應尚有蓬島瑤台、林淵錦鏡、藏舟塢、海岳開襟、萬春園大宮門、正覺寺6處。從樣式雷(清代主持皇家建築設計的雷姓世家)為重修圓明園而繪製的圖紙中所粘「現存」二字看,此外附屬建築存者尚多。」可見當時圓明園並未全毀。從1870年前後德國人奧爾末拍攝的13幅西洋樓殘跡照片看,劫後的西洋樓有的還保存得相當完整。不過,英法聯軍對圓明園的瘋狂搶劫和野蠻焚燒,是這座名園由盛到衰的轉折點。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圓明園又一次遭到破壞。殘餘陳設被洗劫,倖存建築被拆毀,大量古樹被砍伐,圓明園被徹底摧毀。但迄今為止,還沒有材料證明是八國聯軍破壞了圓明園。有學者明確指出,破壞圓明園的是當時駐守西郊的一些八旗兵的散兵游勇、太監以及地痞惡霸。
  清朝覆滅後,軍閥、官僚、政客對圓明園的石料巧取豪奪,一些單位和個人也肆意取用。如軍閥王懷慶用圓明園石料建造了自己的達園;頤和園搬走了一塊雲龍石雕、四座太湖石、一隻銅麒麟;中山公園搬走了蘭亭八柱碑亭和名石青雲片;燕京大學搬走了一對華表、一對石獅和一條翻尾石魚。在圓明園附近的農家也可看到一些石質遺物。
  1917年,一些農民進入圓明園墾荒,這裡的山形水系開始遭到破壞。建國以後,進入園中種地的農民越來越多,破壞也越來越嚴重。據1980年圓明園管理處統計,當時園內有7個生產隊,農業人口2000餘人,勞動力700多個,270餘戶農家形成了近20個大小居住點。為了種水稻,他們挖山填湖;為了建房屋,他們挖山取土;為了養豬羊,他們挖山墊圈。幾十年中,挖山不止,經過一次次的破壞,圓明園終於成為一片廢墟。有專家把這四次破壞分別稱為:火劫、木劫、石劫和土劫。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