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兵燹錄] 二戰時蘇聯為什麼沒有能夠成為軸心國一員

二戰時蘇聯為什麼沒有能夠成為軸心國一員

  軸心國(Axis)﹐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結成的法西斯國家聯盟﹐領導者是納粹德國、義大利和日本及與他們合作的一些國家和佔領國。名稱源於1936年11月1日義大利法西斯獨裁者墨索里尼在與納粹德國達成協調外交政策的同盟條約後不久對此評價的一次演說﹕「柏林和羅馬的垂直線不是壁壘﹐而是軸心」﹐因柏林和羅馬在同一經度線上」﹐因此﹐後人就把法西斯同盟稱為「軸心」﹐參加國稱為「軸心國」。或許蘇聯也曾經考慮過加入軸心國﹐從二戰初期可以看出點眉目。
  第一、史達林在二戰前期就已出兵進攻和平國家芬蘭並佔領芬蘭的領土﹔
  第二、蘇聯在二戰前渾水摸魚強行佔領波羅的海三國﹔
  第三、在二戰初期蘇軍出兵佔領羅馬尼亞東北部地區﹐這導致後來的羅馬尼亞安東尼斯庫政權加入到軸心國當中進攻蘇聯。
  第四、蘇聯在二戰前分別與德國、日本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和《蘇日互不侵犯條約》﹐唆使德國進攻法國和唆使日本進攻中國﹔
  第五、在二戰初期德國進攻波蘭的時候﹐蘇聯出兵與德國同時瓜分波蘭。
  1939年8月23日蘇聯與納粹德國在莫斯科簽訂的一份秘密協議。蘇方代表為莫洛托夫﹐德方代表為裡賓特洛甫。該條約劃分了蘇德雙方在東歐地區的勢力範圍。這個條約造成日後蘇德對波蘭的侵略﹐蘇聯為了應對來自西線的可能的戰爭威脅、爭取備戰的時間﹐於1939年9月至1940年8月間﹐以保衛西部邊界安全為目的﹐在東歐建立的戰爭防備緩衝帶。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與日本於1941年4月13日簽訂的在戰爭中相互保證中立的條約。又稱日蘇中立條約、蘇日互不侵犯條約。該條約是蘇日兩大帝國主義的分贓條約﹐嚴重損害了中國主權。
  以上兩個條約是英、法兩國的禍水東引之計﹐也是史達林為了保全蘇聯的利益而制定的政策。但是大國的利益並不是一個、兩個條約所約束住的﹐眼前的利益只能約束一時﹐長期的利益才是所值得追求的。利益的爭奪往往伴隨著戰爭。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