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藺相如成名前為何寄身於太監門下

藺相如成名前為何寄身於太監門下

  藺相如(生卒年不詳),根據《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所載,他生平最重要的事跡有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與負荊請罪這三個事件。
  藺相如,戰國時期趙國著名政治家、外交家。曾經依靠自己超凡的膽識和出色的外交才能,深入秦國虎穴,取得了「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的完美勝利,為趙國贏得了尊嚴,使強大的秦國不敢蔑視自己東方的這個鄰居。此後,藺相如與廉頗一同構成了護衛趙國的銅牆鐵壁。那麼,這麼一位令國人刮目相看、讓秦王膽寒的英雄,又為何在成名前寄身於太監門下呢?
  其實,藺相如的人生並不是一帆風順的,他也曾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而努力奮鬥過,但現實卻無情的打擊了這位年輕人。因為以藺相如的學識,在以後的歷朝歷代,通過舉孝廉和科舉考試等正當途徑某個好的差事,那幾乎是一點兒問題沒也有的。這裡也許就會有朋友問了:「為什麼說是以後的歷朝歷代,他所在的戰國時期難道就不可以麼?」
  要解決這個問題,咱們還得來看一下中國古代的選官制度。在秦朝以前,中國的選官制度還不太成熟,國家行政大權基本都控制在貴族手中,國家的絕大多數官職也都由貴族子弟擔任,平民百姓別說當官治理天下了,就連參政議政的機會都沒有(這點從春秋時期曹劌所說的「食肉者謀之」可以看出)。到了秦漢,國家可以指定一些真正有才幹的人到地方去任職,後來又出現了「舉孝廉」。但是這個「孝廉」也不是一般人能夠得到的,一個地方也就是那幾個名額,機率很小。魏晉時期又出現了「九品中正制」,但這一制度在實行以後,也被證明是與平民百姓無關的,而是一個保護士族世襲特權的官僚選拔制度。直到隋煬帝楊廣開創「科舉制」,此後唐朝又不斷予以完善,這樣才為以後的普通百姓實現讀書做官、治理天下的夢想,奠定了制度上的基礎。
  所以在春秋戰國時期,一個普通百姓想要當官,那無異於是做夢,異想天開。但是也不是說沒有一點可能性,如果你要認識某位權貴,或者說你的某位親朋好友認識某位權貴,那麼你就有可能被這位權貴所賞識,進而得到舉薦,進而來實現自己官的願望。
  於是,在這個沒有選官制度的年代,出現了下面的一幕:一些非常有才華的年輕人,要麼先去經商,經商成功後再去想辦法做官(比如呂不韋);要麼就去有權勢的人手下當門客,通過他們來謀求那可能會出現的做官機會(比如李斯)。面對這兩種情況,既沒有人脈關係,又沒有強大資金作為後盾的藺相如,選擇了後者。
  於是,藺相如來到了一位名叫穆賢的宦官的府上。看到這裡,有朋友可能會笑了,怎麼找到了宦官的門上。然而,你可不要小看這位身體上雖然有點兒不健全的兄弟,人家可是當時趙王最為寵幸的宦官。而且最為重要的是,他說的話趙王基本上都能聽的進去,在當時的趙國也是一位響噹噹的人物。如果機遇好的話,藺相如就能通過穆賢與趙王搭上線,進而從幕後走向台前。
  於是,藺相如成為了宦官穆賢的一位門客。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