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保健資訊] 帕金森氏症是失智嗎?帕金森氏症症狀醫師教你10秒辨別

帕金森氏症是失智嗎?帕金森氏症症狀醫師教你10秒辨別



早安健康編輯部/綜合報導

據台灣神經學學會統計,國內約有3萬名以上帕金森氏症病友,屬於常見的神經病變,好發年齡為50至60歲,發生於40歲以下稱為早發性帕金森氏症。患者的肢體容易顫抖、行動遲緩、肌肉僵硬、缺乏平衡感,而大部分的症患者因自律神經失調,伴隨著便秘困擾。  

帕金森氏症是一種慢性腦部退化疾病

許多人聽到帕金森氏症,第一反應即為「不治之症」,但並不瞭解這是一種什麼樣的疾病。根據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提供的衛教資料,帕金森氏症是一種慢性腦部退化疾病,受到腦內黑質細胞退化、死亡影響,使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製造減少,導致肢體震顫、肌肉僵直、行動遲緩及喪失平衡感,雖然不會造成高度的癡呆及障礙,卻會危害正常的運動功能,多於50∼60歲的中老年期發病。

帕金森氏症的震顫現象,其實是自我加溫

目前醫學界還無法得知黑質細胞為什麼會有減少的現象。不過,安保徹於《非常識醫學書:日本三大名醫聯手打破你的醫學迷思》一書中以自律神經做切入點進行分析,認為當人們因勞累過度、煩惱過多或濫用藥物時,將對身體造成壓力而使交感神經緊張、自律神經紊亂,血管也會逐漸緊縮,使血液循環變差。

血液流動不順會讓送往腦部的血流逐漸惡化,使需要大量血液的黑質組織首當其衝,無法獲取足夠的氧氣及養分。另外,受交感神經緊張而大量增加的顆粒球,其釋放出的活性氧也會導致黑質病變,進而引發帕金森氏症。

安保徹指出,帕金森氏症患者因行動受到侷限,加上血流不良的影響,體溫容易偏低,因此,身體就會以震顫的方式升高體溫。換言之,患者常見的震顫現象也可以視為身體對體溫過低的自我加溫反應。

帕金森氏症與低體溫之間的關聯

交感神經緊張造成:
血管收縮、血液停滯,導致體溫下降。
顆粒球產生活性氧、淋巴球減少。
隨後則會發生黑質病變,引發帕金森氏症。

帕金森氏症和阿茲海默症怎麼分辨?

腦神經內科醫師林志豪先前在文章中指出,事實上門診中常遇到將阿茲海默症和帕金森氏症搞混的民眾,也因此偶爾會造成患者因不了解而沒辦法遵循醫囑治療。 醫師提醒,雖然二種疾病都是腦部疾病,某些症狀有點類似,但在發病初期的症狀還是不太一樣。

巴金森氏症早期症狀:

巴金森氏症、中風及失智症這三種疾病,被稱為老年人的三大疾病,神經科主治醫師陳榮基在文章中說明,巴金森氏症主要的症狀有手足會微微顫抖、感覺僵硬、動作變得遲慢、站立不穩等現象。病患會自覺四肢僵硬且沈重,甚至有酸痛無力感,尤其雙腳部分更容易有行動不便的感覺;臉部常會表情木然、口水增多、上身向前傾,走路的時候手部協同擺動減少或是根本消失,還會有小碎步的步行以及向前衝的情形發生,這些都是大家常看見的巴金森氏症現象。

事實上,巴金森氏症初期的認知功能是正常的,但是行動出現障礙,由於腦內黑質細胞退化死亡,使多巴胺神經傳導物質減少,引起巴金森氏症的症狀,如:  
行動遲緩
齒輪狀僵硬
靜止性顫抖
走路碎步或不穩
面具臉
便祕

帕金森氏症的治療

雖然目前以藥物治療為主,而服藥期間也可能導致腸胃蠕動變慢,但日本神經內科伊藤和則醫師表示,運動有助提高肌肉量,延緩帕金森氏症患者病情,除了較溫和的散步能活化腸胃,瑜伽可刺激副交感神經,進而改善便秘。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