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古代學校怎麼收學費

古代學校怎麼收學費

  每年的9月1日,是各大中小學開學的日子。中國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學校,你知道古代學生上學和現在有什麼不同嗎?孩子幾歲能入學?新生入學有開學典禮嗎?掛科了能補考嗎?沒錢上學有「希望小學」嗎?
  古代的入學時間與學期的長短,各個朝代並不一樣,也與現代統一的「秋季入學」差別較大。中國古代是傳統的農業社會,一切圍繞農事展開,小學教育亦然。入學時間,除「秋季入學」外,還有「春季入學」和「冬季入學」。在漢代,這三個入學時間很流行。據漢崔寔《四民月令》記載,具體入學時間是這樣安排的:正月農事未起、八月暑退、十一月硯冰凍時。從中可以看出,漢代的小學教育主要是利用農閒時間,這也是中國古代教學的一大特點。
  三種開學時間,以「八月暑退」與現代開學時間最接近。如果是春季開學,一般在「正月望後」,即正月十五之後。到了南北朝時期,開學時間相對統一,「冬季入學」成為主流,《北齊書.李鉉傳》中便有「春夏務農,冬入學」的說法,一個名叫李鉉的神童,當年便是冬天上學。
  後來冬季入學成為古代鄉村小學較為普遍的選擇,但具體時間與漢代有所不同,農曆十月份開學。宋陸游《冬日郊居》一詩中雲,「兒童冬學鬧比鄰,據案愚儒卻自珍。」自注即稱,「農家十月,乃遣子弟入學,謂之冬學。」開學日期的選擇,與學期的長短相關。古代的學期與現代完全不一樣,短者三個月,長者一年。冬學多「三月制」,相對較短,以明代為例,一般從每年的臘月到次年三月。如果是「八月制」和「十二月制」,一般都是春季入學,八月制一般「上元入學」,「八月終解館」;十二月制一般「正月望後啟學」,「歲暮罷館」。
  現代一般規定孩子六七歲入學,古代晚於現代,大體在8歲至15歲之間。其中,為一些現代家長所忌諱的「八歲八糊塗」的8歲入學年齡,在古代最主流。好多名人都是8歲入學的,如東漢哲學家王充、宋代文學家蘇東坡都是8歲入學。
  《大戴禮記.保傅》稱,古者年八歲而出就外捨,學小藝焉,履小節焉。從中可以看出,先秦時代是8歲入學。但《尚書大傳.略說》則稱古之帝王者,必立大學、小學… …十有三年始入小學,是13歲入學;同篇中還有十五始入小學,見小節,踐小義的記載,是15歲入學。
  由此可見,先秦時期對入學年齡並無明確統一的規定,只要在8至15歲之間,都可讀小學。一直到明清時期,這種「大齡入學」傳統都未改變。《嘉靖太平縣志》記載,明代太平縣令民間子冀盼八歲以上、十五歲以下,皆入社學;《嘉靖香山縣志》則稱,有讀書潛質的八歲至十有四者,皆入學。
  相對來說,唐代孩子入學年齡與現代差不多,要比之前和之後的朝代提前1至2歲,即6歲、7歲入學也可以,如唐代醫學家、藥王孫思邈便是「七歲就學」。具體幾歲入學,古人也視孩子的心智發育情況而定。據《舊唐書.孫思邈傳》,孫思邈雖是7歲入學,但他當時已能「日誦千餘言」,以至於洛州總管獨孤信見到他時大為驚歎,稱「此聖童也」,所謂「聖童」即現代所說的神童。
  在古代,甚至20歲讀小學都是正常的。明魏校《莊渠遺書.渝民文》稱,凡為父兄者,如有子弟年六七歲至二十歲未冠者,俱要送入社學。社學,即地方官府奉朝廷詔令所設的「鄉村小學」。古代還有30多歲讀小學的特例。據《魏書.劉蘭傳》,北魏人劉蘭,便是「年三十餘,始入小學」。
  在中國古代,新生入學不僅有隆重的「開學儀式」,而且備受重視,「入學禮」被視為人生的四大禮之一,與成人禮、婚禮、葬禮相提並論。古代的兒童一般四至七歲入私塾讀書,稱之為「開書」、「破學」或「破蒙」,根據《禮記》和《弟子規》而流傳下來的「開學儀式」則歷經千年未改。通常的「開學儀式」包括正衣冠、行拜師禮、淨手淨心、硃砂開智等內容。
  據《禮記》記載:「禮義之始,在於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因此,古代開學儀式的第一課即是「正衣冠」。古人認為:「先正衣冠,後明事理。」讓學生注重自己的儀容整潔,是首先要上的第一課。入學時,新生要一一站立,由先生依次幫學生整理好衣冠。然後,「衣冠整齊」地排著隊到學堂前集合。恭立片刻後,才能在先生的帶領下進入學堂。
  步入學堂後,先要舉行拜師禮。學生先要叩拜至聖先師孔子神位,雙膝跪地,九叩首;然後是拜先生,三叩首。拜完先生,學生向先生贈送六禮束脩。所謂六禮束脩,亦即古代行拜師禮時弟子贈與師父的六種禮物,分別是芹菜(寓意為勤奮好學,業精於勤);蓮子(蓮子心苦,寓意苦心教育);紅豆(寓意紅運高照);紅棗(寓意早早高中);桂圓(寓意功德圓滿)、乾瘦肉條(以表達弟子心意)。其中「束脩」二字,有人解釋為十條乾肉。據《禮記.少儀》記載:「其以乘壺酒、束脩、一犬賜人。」鄭玄註:「束脩,十脡脯也。」束脩在春秋以前就存在了,《論語.述而》中已有「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行過拜師禮後,學生要按先生的要求,將手放到水盆中「淨手」。「淨手」的洗法是正反各洗一次,然後擦乾。洗手的寓意,在於淨手淨心,去雜存精,希望能在日後的學習中專心致志、心無旁騖。
  硃砂開智也叫硃砂啟智或硃砂點痣,是開學儀式中最後一道程序。具體做法是先生手持蘸著硃砂的毛筆,在學生眉心處點上一個像「痣」一樣的紅點。因為「痣」與「智」諧音,硃砂點痣,取的其實是「智」的意思,意為開啟智慧,目明心亮,希望學生日後的學習能一點就通。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