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認識疾病] 分泌性中耳炎4病因 依症治療

分泌性中耳炎4病因 依症治療

分泌性中耳炎4病因 依症治療

早期治療分泌性中耳炎,有助避免聽力持續受損。執業中醫師嚴道南昨表示,傳統中醫認為,分泌性中耳炎可以針對病因病機進行治療,風邪犯肺者,治宜疏風宣肺,肝膽溼熱者,治宜清瀉肝膽溼熱,脾虛溼困者,治宜健脾利溼,氣滯血瘀者,治宜行氣活血。

嚴醫師指出,倘若是風邪犯肺,症見耳內作脹、不適或者微痛,耳鳴如聞風聲,自聽增強,聽力減退,患者常以手指輕按外耳道口,以求減輕耳部不適,伴隨惡寒、發熱、鼻塞。檢查見鼓膜微紅或內陷,適合用荊防敗毒散加以治療。頭痛甚者加桑葉、菊花;咳嗽、咽痛者加前胡、杏仁、板藍根;耳脹堵塞甚者加石菖蒲;鼓室內積液多者加車前子、木通。

嚴醫師指出,倘若是肝膽溼熱,症見耳內脹悶堵塞感,耳內微痛,耳鳴如機器聲,聽力下架,伴隨煩躁易怒,口苦口乾,胸脅苦悶,檢查見鼓膜內陷,周邊輕度充血,鼓膜穿刺可能抽出黃色粘稠積液,舌紅,苔黃,適合用龍膽瀉肝湯。本方多為苦寒,不宜久服,病情緩解即改處方,耳堵塞閉悶甚者加蒼耳子、石菖蒲。

倘若是脾虛溼勝,症見耳內脹悶堵塞感,日久不癒,聽力漸降,耳鳴嘈雜,伴隨胸悶,肢倦乏力,面色不華,檢查見鼓膜內陷、混濁、增厚,鼓膜穿刺可能抽出粘稠或清稀積液,舌質淡紅或舌體胖,邊有齒印,適合用參苓白朮散。耳竅積液清稀量多加澤瀉、桂枝;心煩胸悶加柴胡、白芍、香附;脾虛甚者加黃耆。

倘若是氣滯血瘀,症見耳內脹悶阻塞感,日久不癒,聽力減退,逐漸加重,耳鳴,檢查見鼓膜內陷明顯,甚則粘連或鼓膜增厚,有灰白色沉積斑,舌質暗紅,適合用通竅活血湯。       

台灣新生報

TOP

發新話題
最近訪問的版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