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新聞] 逆潮而動,蘋果與迪士尼流媒體沒有選擇「一口氣放出」

逆潮而動,蘋果與迪士尼流媒體沒有選擇「一口氣放出」

兩家的流媒體因基礎不同,風格上自然迥然有別,但兩家卻不約而同地做出了一個共同的決策:在兩家流媒體上觀看的內容,不會選擇「一口氣放出」的策略,而是像電視台一樣選擇「周播」。

至此,流媒體的內容播出出現了兩種完全不同的模式,一種就是效仿電視模式的周播制(但未必是一集,比如Apple TV+就將自己的劇集一口氣放出了三集);而另一種則是Netflix和Amazon一次性放出的模式。

幾年前,Netflix在推出《紙牌屋》時選擇一口氣上線全部集數的策略,事實證明,這一傳播策略讓這部重金打造的政治驚悚劇集收穫了巨大的流量和不俗的口碑。根據調查數據統計,《紙牌屋》在第二季上線的時候,有大約67萬名觀眾一次性收看了所有的集數。這一播出策略放在當時可謂空前。

然而,漂亮的數據背後也蘊藏著潛在的風險,因為並不是所有劇集都擁有當年《紙牌屋》一般的豪華演出陣容和過硬劇作實力(不提後面的爛尾)。

在Netflix上播出的劇集有一個非常鮮明的特點:優質的劇集口碑爆炸,動輒常常在影評類網站裡收穫90左右的高分,這類劇集的代表除了《紙牌屋》,還有超自然題材劇《怪奇物語》,以及今年推出的《難以置信》這樣的高分迷你劇;然而那些平庸甚至不乏拙劣的劇集上線,同時又會收到30~40分的不及格評價。

當劇集足夠優秀時,一口氣放出的策略是一劑良藥,可當劇集走向反面時,一口氣放出會讓這部劇陷入「致命時刻」:首批看完劇集的觀眾中,觀眾的打分記錄將會被如實記錄,觀眾素來不是「理中客」,有時候他們或許因為結局不是自己所滿意的而打低分,或者就會因為劇集發展節奏過於緩慢而打低分。

當然,如果這部劇集自身質量真的不過硬,那觀眾自然也不會手下留情。

而與此相對,周播制便自帶一種過濾機制。沒有觀眾能夠提前看完劇集,而那些願意繼續跟進一週後下一集的觀眾,往往是已經被這部劇集所吸引的觀眾。在周播制的模式下,跟進到最後的觀眾顯然已經成為這部劇的「粉絲」了,畢竟觀眾不是影評人,他們不會捏著鼻子去看自己不想看的劇集。

觀眾當然想「一次爽個夠」,但別忘了,看劇的觀眾也有著豐富的情感需求,比如與劇集中的人物建立和維繫長久的情感。

而這是周播制的另一種好處,它懂得慢慢的去培養觀眾的耐性與同理心,這就如同人們在現實世界中交朋友:你剛剛認識的一個朋友,縱然你和他聊了一夜,之後不再見面,你不會覺得你們就是交換真心的朋友了;可是如果你們之後每隔一週都固定見面,聊上一段時間,形成一種規律,達成一種默契,你才會真正去選擇認同它,站在它的角度去看待事物。

如果你仔細觀察便能發現,那些橫跨多年播出的上百集長篇劇集,之所以能長盛不衰一直得到續訂,並非一定是因其質量有保證,那是因為它已經與支持它的觀眾通過時間,達成了一種情感上的深度連接。

一定會有人說這其實是當年電視時代的播出機制所決定的,電視台需要廣告來維繫收入,所以當觀眾看一集電視劇的時候,劇集的製作方會在開頭提供前情提要,會在中途播放廣告,會在結尾留有懸念——這當然會限制那些更有野心的劇集。

然而之後出現了如HBO、AMC這樣的有線電視台,其實早就解決了這一困擾。劇集主創可以不受廣告商的限制,去探討更為深入和嚴肅的劇集主題。

不過,這其實這並不是電視台的獨創,在中國的茶館說書文化,在維多利亞時代的報刊小說連載中,我們都已見證了周播的變體模式。無論哪個時代的觀眾,無論何種技術載體下的觀眾,不變其實遠遠多過變化。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