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唐代女子服飾為何鐘愛半露胸式裙裝

唐代女子服飾為何鐘愛半露胸式裙裝

  唐朝女子為何鍾情於酥胸半露式的裙裝呢?如果要問歷史上哪個朝代最開放,非唐朝莫屬。唐朝的女子不再把身體遮的嚴嚴實實,而是個個喜歡穿酥胸半露式的裙裝,露出半個胸。唐朝的首都長安,是當時最繁榮開放的一個都城,是世界各國文化交流的中心。縱觀歷史,前後都難以有一座城市可以與之相比。一個時代如果國內混亂,統治秩序動搖,對內怕得不得了,這個時候對外來文化,一定會排斥拒絕。唐朝在強盛時,政治上有健全的宰相制度,敢於聽取尖銳的「異見」,文化上張開雙臂,接納東西南北的各方文化使者和經濟客商。王國維的《讀史》詩「南海商船來大食,西京祆寺建波斯,遠人盡有如歸樂,此是唐家全盛時」,可為寫照。
  當時各國人士,都爭相來長安觀光、旅遊。唐太宗時,有康國(中亞古國,位於錫爾河至阿姆河之間)的人,獻金桃銀桃,種在皇家花園裡面;唐玄宗時,又送來胡旋舞,連跳胡旋舞的舞女,一起送給唐朝。中亞的其它國家乃至大食國(阿拉伯帝國),也都送來馬匹等禮物。這些使者按照他們的風俗,不拜也不跪,唐朝的皇帝照樣很高興。不像清朝,1793年英國馬戛爾尼使團來中國,為了跪拜不跪拜,爭論一個月。
  當時長安還有很多外國貴族,因為各種原因前來,都受到唐朝政府的禮遇。他們在長安照樣做官。不少人都融入中華文化之中,與唐朝的著名詩人往來相送,成為好友。有的外國貴族,在長安住久了,就娶唐朝女子為妻,落地生根,以華夏為故土。西域的安國有李抱玉、李抱真兩兄弟,是唐朝有名的良將。還有一個叫樸球的新羅(古朝鮮)人,是唐朝的棋待詔,回去時,唐朝有官員寫詩贈他,說:「海東誰敵手,歸去道應孤。闕下傳新勢,船中覆舊圖。」說你回去之後,應該沒有敵手了。
  日本一個叫晁衡的人,隨遣唐使來留學,學成後留在長安做官,前後待了50年,與很多唐朝上層人士關係密切。天寶年間他歸國,王維寫詩送他:「鄉樹扶桑外,主人孤島中。別離方異域,音信若為通。」晁衡的船遇到風險,民間誤傳他可能死了,李白寫詩哭悼:「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可見雙方友誼之深。
  文化是相互影響的,唐朝文化遠播外域,同時也受外域文化的影響。直到現在我們的很多樂器、生活用具、食物等,都帶「胡」字,就是證明。野史筆記中有一種叫《東城老父傳》,說當時的長安,唐人與胡人雜處,娶妻生子,致使「長安中少年,有胡心矣」。唐朝人佩戴的首飾靴服也不同往昔。唐憲宗元和年間,長安流行胡服,所以白居易的《時世妝》說當時女性是「斜紅不暈赭面狀」,把面孔塗成紅褐色,像歌舞伎一樣。
  唐朝的開放是全面的開放,是人心的充實,是社會的喜悅。但盛衰總是更替,當後來黨爭加劇,宮廷內鬥到火拚的地步,唐朝的氣象就黯淡下去。不過,即使是衰敗的晚唐,文化照樣發出微芒,詩人李商隱、杜牧、溫庭筠也恰逢其時地出現了。只不知李白和杜甫會如何看待這些後來者的文學掙扎。
  閒翻古籍發現,中國古代女子的妝飾,登峰造極者當首推唐朝;而唐代之代表,又首推皇室。白居易《上陽人》云:「小頭鞋履窄衣裳,青黛點眉眉細長。外人不見見應笑,天寶末年時世妝。」這首詩的意思是說,一些白髮宮女,在冷宮中消磨了40多年光陰,一直保持著進宮時最時髦的打扮,卻不知道已徹底過時了。這不僅說明唐代已經有了非常明確的時尚概念和「時世妝」的說法,而且也告訴今人唐代女子追求時尚是堅持與時俱進的。
  至於什麼叫「時世妝」以及唐代女子追求時尚到了何種程度?《舊唐書》裡有一段話,現在讀來仍然叫人忍俊不禁:「風俗奢靡,不依格令,綺羅錦繡,隨所好尚… …上自宮掖,下至匹庶,遞相倣傚,貴賤不諱。」這簡直就是男人對女子不服管束、追逐時尚的滿腹牢騷和相當不滿。至今一些保存比較完整的唐代女俑壁畫也對當時男人的指責「供認不諱」:唐代女性的化妝的確是濃艷、大膽、奢華、標新立異。
  當然唐代的一切時尚都是從長安開始的。《後漢書》中長安時諺:「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廣眉,四方且半額。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雖然本意是譏諷「上之所好,民必甚焉」,但若從時尚的角度來考察,卻也絕好地說明了長安不僅是唐朝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時尚之都。總體來說,唐代女性時尚的主要潮流是:由遮蔽而趨暴露(樣式),由簡單而趨複雜(花紋、妝飾),由簡樸而趨奢華(服裝風格),由清秀而趨豐腴(身材和體型)。
  具體說,唐代女子追求時尚是全方位的,在「發」、「眉」、「唇」、「胸」以及「衣」等諸方面都有不俗的表現。她們的髮式愛梳「高髻」和「墮馬髻」;眉毛的化妝也有兩種,一種是細而長、一種寬而廣,但畫得都很淡,即所謂的「淡掃蛾眉」;嘴唇喜歡注烏膏。白居易《時世妝》詩曰:「烏膏注唇唇似泥。」《唐書·五行志》也有記載:「元和之末,奇異化妝流行,不施朱粉,唯以唐代女子的『時世妝』(烏膏注唇)。」至於露「胸」,可以說中國古代社會沒有哪一個朝代敢與唐代女性媲美。唐代女俑和壁畫是這方面形象的鐵證,「她們」無視禮法,一反傳統,坦然表現出對人體美的大膽追求;服裝上,唐代就更不用提了,地球人都知道的「唐裝」,雖然是中國傳統服裝的統稱,但足以說明唐代服裝的千姿百態、燦爛奪目。據《舊唐書》載,唐代女子的服裝主要有三大類,即上衫下裙、胡服和男裝。「唐裙」中最負盛名的就是石榴裙,而胡服則為唐代的舶來品,元稹曾說過:「女為胡婦學胡妝… …五十年來竟紛泊。」也有研究者認為,唐朝統治者出身胡族,因而尚武,導致胡服流行。
  至於唐朝為什麼流行男裝,也是眾說紛紜。有人說,唐代女子喜歡穿男裝的始作俑者就是大名鼎鼎的太平公主。據說,有一次,太平公主參加唐高宗的內宴,不但男裝,而且全副武裝,弄得高宗和武則天都大笑不止,由此引領了女性男裝化的熱潮。不過,研究者認為,唐朝社會開放,女性自我意識強,加上女性參與社會活動較多,為了體現曲線美和方便拋頭露面,男裝便自然而然地引起女性的關注。
  唐代女子大膽追求時尚折射出當時女性在社會和家庭的地位,也說明唐朝非常重視「男女平等」和「保障女權」的。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