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為何清朝的「奴才」們地位比「臣」高?

為何清朝的「奴才」們地位比「臣」高?

  「奴才」一詞,本是指北方遊牧民族的一句罵人的話,它的意思是無用的人,只配為奴才,所以又被寫作「駑才」,「奴才」一詞雖含鄙意,卻在清朝典章制度上有著一個特殊的位置。清朝規定,給皇帝上奏章,如果是滿臣,便要自稱「奴才」;如果是漢臣,則要自稱「臣」。那為什麼漢人不可以稱「奴才」,這樣的稱呼難道是有意提高漢人的地位嗎?滿臣自稱「奴才」,不僅表示自己是皇帝的臣子,更表示自己是皇帝的家奴;而漢臣則沒有這種關係,也就不能稱「奴才」,漢臣如果在皇帝面前自稱為「奴才」那就算犯了冒犯之罪,因為漢人稱自己為「奴才」是不夠資格的。
  在乾隆三十八年,滿臣天保和漢臣馬人龍共同上了一道關於科場舞弊案的奏折,因為天保名字在前,便一起稱為「奴才天保、馬人龍」。乾隆皇帝看到奏折以後,大為惱火,認為漢臣馬人龍冒稱「奴才」,於是乾隆皇帝便作出規定:「凡內外滿漢諸臣會奏公事,會奏公事,均著一體稱臣、以昭畫一。」可見乾隆帝寧可「我」不叫,也不許你叫。這個規定為的就是嚴格區分滿人漢人。不讓漢臣稱「奴才」,目的也在於讓漢人歸化於自己,臣服於自己,強迫漢人剃頭髮,易衣冠,和滿人穿著一樣的衣服等等措施都是為了達到此目的。
  滿洲人入關以前,一直處於北方奴隸制向封建制度過渡的階段,雖然在北京成立了清朝政權,但是奴隸制的胎記並沒有完全退去,即使到了晚清,清朝滿族人內部仍然保持著濃厚的奴隸制習氣,主奴之間的等級森嚴。這個習慣也反映在清朝典章制度上面,滿臣在奏事的時候要自稱為「奴才」,滿臣們之所以自稱為「奴才」,不僅表示著自己是皇帝的臣子,更表示著自己也是皇帝的家奴,是「自己人」;而漢臣們並沒有滿洲人這種傳統的主奴關係,也就只有「臣子」的身份,並不能稱為「奴才」。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馬人龍在奏事的時候誤稱了「奴才」,以至被乾隆帝認為是冒犯。
  而滿人不論是在文書上還是在口語上,「奴才」二字都使用極為普遍。在主子面前,滿人進退都是「奴才」。滿族官員進宮以後,就得先跪稱「奴才某某,恭請聖安」,然後脫帽、磕頭,並且說「奴才叩謝天恩」,再戴上帽子向前走,跪下。然「臣」比「奴才」在我們現代人的眼中要好聽的多,「臣」無疑要高過「奴才」。但在當時滿族人眼裡,「奴才」可要比「臣」金貴的多了,因為這實際上是滿洲人主奴之間的「自家稱呼」,顯得親切,而漢人可是沒有資格這樣稱呼的。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