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三國時期魏吳兩國戰船可通巢湖直達逍遙津

三國時期魏吳兩國戰船可通巢湖直達逍遙津

  記者從合肥市檔案局獲悉,該館目前正在進行一項題為「千年巢湖」的研究項目。而在這個研究進行過程中,曾經擔任過中科大圖書館副館長的68歲老教授寧業高,為合肥市檔案館的這個項目提供了120多萬字的文字書稿和80餘張巢湖不同歷史時期的地圖圖片。這些地圖是他在幾十年間隨機收集而來的。我們通過對比這些歷代巢湖地圖,可以見證巢湖的滄海桑田。
  「我出生於巢湖岸上,從小在湖邊長大,對巢湖有著特殊的感情,所以平時讀書查資料凡發現有關巢湖方面的文字或圖片資料,都會特別留意。」在寧業高的家中,他一邊向記者介紹著近幾年他對巢湖研究的成果,一邊告訴記者自己研究巢湖的緣由:由於長期在圖書館管理工作崗位上,而且先後經歷了4家高校圖書館,所以能夠接觸到大量的歷史文獻和圖片資料,當他看到各種典籍資料中的古代巢湖地圖時,都會通過複印、拍照的方式,將這些地圖搜集分類。在幾十年的時間裡,他一共搜集了84張巢湖各個歷史時期的地圖資料,並彙編成《江淮巢湖圖》,其中包括宋代出版圖書中的《禹貢導江圖》等古時手繪的巢湖地圖。
  合肥市檔案局開始籌備進行一個名為「千年巢湖」的研究課題。一個偶然的機會,市檔案局的工作人員在網上得知寧教授手中搜集了大量巢湖歷代地圖。為了尋找巢湖的歷史資料,市檔案局的工作人員找到了寧教授尋求幫助。於是,寧教授便將花費了幾十年心血搜集而來的巢湖歷代地圖和文字資料共計兩本書稿提供給合肥市檔案局用以課題研究。
  在寧教授搜集的各個時期的巢湖地圖中,記者發現不同歷史時期巢湖的水域面積一直是變化著的。
  在宋代出版的《禹貢導江圖》中,巢湖是用中國工筆畫的形式畫出碧波,並沒有如今地圖的精確,但可以看出其距離廬州城並不遠;清代早期編撰的《巢縣志》中的一幅巢湖地圖上顯示,當時的巢湖呈一個半圓形,水域覆蓋了如今合肥、肥西、巢湖市周邊的一些陸地;而在一幅抗戰時期日軍精確繪製的軍用地圖中,巢湖水面已經初步呈現一個巢形,但水域面積比現在都要大許多,湖北岸許多如今是陸地的地方當年依舊是湖面;而寧教授在搜集巢湖地圖時,在一份解放後編撰的《巢湖志》中,也找到了一份通過衛星遙感測繪顯示巢湖水域面積變化的地圖,地圖上勾勒出了巢湖曾經的湖岸,顯示出巢湖湖面北側曾經蔓延至包河區附近,西側一直延伸到肥西上派,距離湖西岸不遠處的三河鎮所在曾經都是巢湖的水面。
  為了驗證巢湖水面的變化,寧業高查閱了大量的史料,通過史料記載中的巢湖邊長,他測算出巢湖的水域面積最大的時候在2000平方公里左右,比現在700多平方公里的面積大了三四倍。寧教授說,根據史料記載,當年三國時期張遼大戰逍遙津的時候,水師可以通過巢湖將戰船開到逍遙津附近,從這一點可以推斷出當年巢湖之大,水面至少在今天包河區靠近老市區的範圍內,絕非如今的巢湖水面。
  同時,寧業高認為,在古時,巢湖也曾被古人認為是中國淡水湖中最大的一個,地位居古人認為的「五湖」之首。最有力的證據就是隋代開皇元年,隋文帝特派欽差大臣盧思道來廬州祭祀巢湖,盧思道在湖邊祭祀時發表了《祭漅湖文》,文中指出了巢湖在我國湖泊中的地位:「彭蠡莫儔,具區非擬」,顯示出當時巢湖面積之大、地位之高。
  對於地圖上顯示的巢湖水域逐漸縮小,寧業高介紹說,經過對巢湖地方志和一些史料的研究,他發現在歷史上巢湖經歷了幾次大規模長時期的「圍湖造田」運動。光是史料中有記載的就有好多個集中時期:首先是一千八百年前的三國時期,曹操率軍隊在巢湖岸邊屯田圍堤,名為軍屯,造成了一部分湖面的萎縮;其後的宋代這一長期穩定發展時期,湖邊居民人口增加,圍湖造田行為開始興起,造成了湖面逐漸縮小;另外,明代初期,大量移民人口遷入巢湖岸邊,加上當時大力發展糧食生產,導致了那一時期也成為圍湖造田的高峰期;此外,新中國成立初期,也曾興起過這樣的熱潮,比如巢湖邊的大聯圩就是這個時期的產物,曾經與巢湖相通相連的白湖,經過圍湖造田,如今已經被改造成為白湖農場了。
  寧業高說,歷經歷朝歷代的圍湖造田的活動,巢湖的水域面積漸漸地變小。比如同大圩、東安圩等巢湖岸邊那些帶「圩」字的地名,就是當年圍湖造田圍成的一個圩。此外,周邊河流流入巢湖造成的泥沙堆積,地殼運動,近代的湖畔圍路工程,也使得巢湖的面積越來越小。直到1963年,巢湖大閘築成啟用才穩定了巢湖的水位,巢湖水面縮減的勢頭才有所放慢。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