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健康] 抗擊病毒東風壓倒西風

抗擊病毒東風壓倒西風

面臨病毒進攻,東方國家及地區官民均以嚴防死守的決絕態度待之,歐美則顯得散漫輕敵。

西方飄雨東方晴。新冠病毒流竄三個多月,從東方中國爆發後向外蔓延,現在歐美國家遭狂風暴雨侵襲,反倒東方國家疫情多過了高峰期,變得和風細雨。而在抗疫手法上,原先手忙腳亂的東方政府現在多沉穩篤定,西方國家領袖卻多焦頭爛額。

當中國猝遭病毒攻擊時,歐美國家譏嘲「亞洲病夫」者有之,做壁上觀者有之,就是沒有未雨綢繆超前部署的作為,都把準備抗疫的黃金時間白白糟蹋了,等病毒飄洋過海而來,呈現手忙腳亂的情狀與束手無策的窘態比中國猶有過之,還欠缺中共領導人的果斷與決絕,所以幾乎都洋相百出。

一向霸氣凌人的美國總統特朗普根本瞧不起新冠病毒,以為跟流感沒兩樣,每年流感都死幾萬人了,它有什麼了不起;誇稱聯邦政府已有「完美」協調。然而,股市接連兩次斷熔,驚醒他的連任大夢,不得不亡羊補牢,宣布美國進入緊急狀態。

一切都太晚了,光是加強檢測已緩不濟急,確診病例數不斷攀升。何況美國醫療體系全然商業化,而醫保與健保體系漏洞百出,如何能應付蜂擁而至的病患?美國極可能步意大利的後塵,成為病毒肆虐的煉獄。防控措施不比全國封鎖的意大利嚴密,醫療資源雖比意大利充沛,但醫不起的眾多窮人難免要像意大利放棄老人一樣被棄之不顧,哀鴻遍野可以預見。

美國應對疫情晚了好幾拍,但終究還未放棄抵抗,英國和瑞典鬥志不振還走偏鋒,幾乎和二次大戰一些國家對德國採取的不抵抗主義一樣。瑞典政府宣布收縮防控措施,停止對輕患者和疑似患者做檢測,而把主要醫療資源用於重症患者的救治。德國採取類似作法。英國不採取積極的阻擋疫情傳播措施,唯一的辦法就是放任其傳播而達到「群體免疫」界線,從而使疫情擴散被已有免疫力的血肉長城擋住。

「群體免疫」有其科學依據,特別是對傳染率較高致死率較低的病毒,可能行之有效。但是,新冠病毒雖然基本性質相符,但畢竟是新型,未來可能變異,傳播力是否增強、毒性是否變大、重症率和致死率是否增加?在在都是未知數,怎可不去積極防堵就拿人民生命安全去進行一場豪賭?英國許多公衛學者認為此舉大謬不然,因為英國若要達到六成人口感染並康復的目標,表示至少有近四千萬人染病,將賠上數十萬性命為代價,因此,群體免疫的策略若要奏效,必須能控制數百萬起感染在相對長的期間發生,否則國民健保系統將加速崩潰。

英國走偏鋒令人錯愕,「輕敵」則是歐洲各國共同毛病,致使錯失了最佳防疫窗口期。其次,有些國家防控措施看似嚴格,實際上漏洞百出,人民根本不當一回事,我行我素,社會紀律顯然不如儒家文化浸染的亞洲國家。在東方,從中國大陸及其行政區香港、澳門到台灣、新加坡、韓國,面臨病毒進攻以嚴防死守的決絕態度待之,歐美國家相形之下顯得怠忽、散漫、輕敵。

新加坡嚴密而精準的防疫表現堪稱典範。其策略是盡可能圍堵病毒,延緩病毒傳播的時間,而為了避免醫療系統負荷過重,輕症居家治療,重症才收治入院,至於篩檢站,則以基層診所為主,在診所就進行發燒篩檢和病人「分艙」。政府還提供誘因,增加診所加入意願,也使民眾願意接受檢測。平時訓練有素的公衛體系善盡職責,加上政府迅速反應,採取精確的科學防疫措施,且訊息透明詳盡、體制完備,都讓許多專家推崇新加坡的防疫管控接近完美。

韓國防控疫情迅速取得亮眼成果,展現了高度科學化而代價更小的防疫新模式。二月間韓國疫情爆發階段,每天新增確診病例超過五百例,有時高達一千多例,靠著廣泛而快速的檢測與周密的隔離,三月後病例迅速減少,近期已在百例之下。韓國並沒有採取中國式的封城措施,也沒有完全限制居民的活動自由,只是管制大型集會活動。歐美國家哪一個做到了?台、港對於檢測、隔離和追蹤接觸對象、旅遊史的認真程度則有過之而無不及,所以防控情況良好。中國大陸在疫情吃緊之下,用嚴密控制社會活動的方法戰勝了疫情,但付出的經濟代價較大。

中國及鄰近區域與國家防控病毒卓有績效的原因之一是中央政府擁有強大全力,可以全國一盤棋調度,不像美、意、德等國家,地方分權妨礙管制效能,尤其是美國聯邦體制。美國抗疫表現遜色太多,去年底就開始流行的流感,由於從未對罹患及死亡者檢測,讓人懷疑其中是否有相當比例其實不是流感而是新冠肺炎,美國疫管局官員也不得不承認。甚至於低劣的檢測能力,不能快速篩選、隔離、醫治,當然造成疫情擴散燎原之勢。

中國模式與美國模式的最大區別就是中國公衛醫療體系公私部門並存,以公部門為主;美國則幾乎全是私營醫療診所。公、民營並行的混合醫療體制,基本上兼顧了社會公平與經濟效率。公立醫院效率偏低,但收費相對低廉,能盡可能讓所有百姓有病可醫;民營醫院收費較高,但效率品質相對較好,可以滿足社會中消費能力較高的群眾。兩岸四地、星、日等國家地區以公有為主體的醫療體制對於新冠患者的醫療權益照顧有加,這正是美國這類醫療體制高度資本主義化國家抗擊病毒的弱項。東風壓倒西風,其來有自。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