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保健資訊] 年紀、疾病、劇變 會改變飢餓訊號

年紀、疾病、劇變 會改變飢餓訊號

年紀、疾病、劇變 會改變飢餓訊號

讓身體感到飢餓的訊號有很多,源自習慣、味覺、嗅覺、視覺、觸覺、甚至聽覺,以及胃腸、荷爾蒙和大腦化學物質。但隨著年紀增長,這些訊號會改變;加上藥物、疾病與人生大事的影響,很快就會接收到「不餓」的訊息,開始過餐不食或食量減少。

奈爾·霍賓斯(NgaireHobbins)提到,人生大事特別影響食慾,但難以察覺。生病時,好幾天吃不下飯是正常的,失去生命中的摯愛、罹患憂鬱症,或生活壓力也會讓人食不下嚥。

若被食慾不振所惑,了解背後原因可以幫助你克服難題。奈爾·霍賓斯提到,食慾不振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消化系統的改變、味覺和嗅覺的改變等等。

消化系統的改變,吃東西時,大腦裡的食慾中心會接收來自胃、消化系統的訊號,讓人產生飽足感,經過幾小時,又會再提醒該進食了。令人遺憾的是,隨著年齡增長,這個系統變得不再精準,還會發出錯誤訊息。

味覺和嗅覺的改變,年紀大了之後,味覺和嗅覺的敏銳度亦隨之降低。還會因疾病、藥物變得遲鈍。一般來說,美食的味道和香氣難以抵擋,當然,這也是享受食物的樂趣之一。因此,當感官逐漸消失時,的確很容易失去進食的熱情。此時不妨想辦法增加食物的魅力,或不論想不想吃,只要身體需要,就開口吃東西。

味覺不再敏銳,對食物失去興趣,或許可以在食物裡添加多一點鹽、糖或調味料刺激味蕾。然而,攝取過量的鹽、糖對身體不好,但因年紀漸長,只能兩害相權取其輕。

對身體來說,食量減少、體重減輕帶來的健康風險,遠比鹽和糖大得多。如果已高齡85歲,只要多灑一點鹽就能多吃幾口炸魚和薯條、多加3大匙紅糖就能吃完一碗粥,而非吃兩口就停下筷子,這時候的調味料絕對利大於弊。民眾要知道吃什麼對自己最好,必要時跟醫生討論,千萬不要擅自把給年輕人的飲食建言直接套到老年人身上。       

台灣新生報

TOP

發新話題
最近訪問的版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