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飲食健康] 破解雞肉食安迷思

破解雞肉食安迷思

破解雞肉食安迷思

雞隻長這麼快,是不是有施打生長激素?台大動物科學技術學系教授陳億乘表示,民眾常誤認為雞隻長得快速,是因施打生長激素。事實上,藥劑成本高,還須需要額外耗費人力一隻一隻雞分別注射,再加上施打的動作其實容易造成雞隻緊張、死亡,這是完全不符合經濟效益,因此養雞業者並不會為雞隻施打生長激素。而白肉雞之所以生長快速,主要出自於優良的基因品種、育種選拔技術及飼料營養配方的改進,了解如何讓雞隻在不同階段獲得應有的營養,再加上養雞設備及環境升級,才能夠短時間內達到上市規格。

然而,雞肉中含有抗生素最好少吃?雞隻生病時,一般會在飼料或水中給予合法抗生素預防雞隻生病。而到飼養後期基本上都不會給予抗生素,讓雞隻有時間能將生病時使用的抗生素自然代謝掉,避免藥物殘留超標。同時,農政單位也會至養雞場進行抽驗,確認雞場是否有遵守安全停藥期。

貼骨的雞肉有血色是沒煮熟?在食用靠近雞骨頭邊緣的肉時,民眾常發現交接處呈現紅色,因此擔心是否沒有煮熟。事實上,雞骨頭與雞肉間的血紅色部分,並不是沒熟的雞肉,而是從雞的骨髓滲出所造成。

若要分辨雞肉是否煮熟,只要看肉的顏色就可以知道。生雞肉呈透明的粉紅色,經加熱會使雞肉蛋白質變性,改變原本質地與顏色。所以當肉的透明感消失,從粉紅色變為白色時,就代表肉已煮熟。另要注意,若貼在骨頭邊緣的肉仍是半透明粉紅色時,則代表尚未煮熟,需再加熱直到煮熟,才能食用。

近年食安議題不斷,越來越多人關注從源頭把關、重視食材來源及產地。國產雞肉經過主管機關把關,不僅在食安方面有保障,更有在地的特性,具有新鮮、降低碳足跡環保的概念。農委會李宜謙科長說明,雞肉新鮮才會好吃!而進口雞肉通常需經過1~2個月以上船運,且至少經過2次以上反覆解凍。所以,國產雞肉具在地直送新鮮優勢,不但有效減少食物里程,更使肉汁不會流失,口感更佳。

李宜謙科長表示,選擇新鮮國產雞肉可從外觀來看,新鮮國產雞肉未經長期冷凍保存,皮肉合一,靠近關節的骨頭呈現粉紅色,而非皮肉分離且骨頭處呈現暗紅色或暗黑色。可注意認明屠宰衛生檢查合格標誌、產銷履歷驗證等。此外,雞胸肉幾乎都是國產的,因此選購時不忘「認標章、選胸肉、看骨頭」三口訣。

衛生福利部新訂「散裝食品標示規定」,自110年1月1日起,雞肉需標示「原產地(國)」,未來民眾選購國產雞肉時,可注意認明產地台灣標示,就可安心享用國產雞肉。

台灣新生報

TOP

發新話題
最近訪問的版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