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軍事] 遏制中國進攻的「刺蝟戰略」降低美國直接介入風險

遏制中國進攻的「刺蝟戰略」降低美國直接介入風險


12月15日台灣第一艘「沱江」級導彈輕型護衛艦下水

美國對台軍售背後的新戰略:讓台灣以小博大,加大解放軍入侵風險,同時又能降低美國介入導致戰爭升級的風險。

12月15日台灣第一艘「沱江」級導彈輕型護衛艦下水。台灣總統蔡英文在下水儀式上說,台灣在2023年要建造6艘「沱江」級導彈護衛艦,之後還計劃建造另外5艘。

英國《簡氏防務周刊》報道說,這種新型護衛艦將令台灣海軍取得高端打擊手段,能夠對兩棲登陸威脅進行不對稱作戰。報道說,這種新型護衛艦採用雙體,低雷達截面設計,使用先進的泵噴推進系統,可以取代更大型,造價更高昂的驅逐艦和護衛艦執行低烈度的海上安全任務,還能對大型敵對艦艇展開不對等攻擊。

美國著名戰略分析與羅伯特•沃克(Robert O. Work)曾撰文介紹過上世紀90年代末美國海軍出現的新思維,即強調信息時代小型戰艦組網,而非航母艦隊作為提高戰鬥力,降低損失的主要手段。

最近英國智庫皇家聯合三軍研究所發表文章說,美國對台軍售的武器裝備構成反映了背後的「刺蝟戰略」,即台灣防禦不求在台海水面和空域同中國大陸軍隊爭奪控制權,而側重以小博大,讓其冒難以承受的巨大損失的風險而不敢貿然對台動武。

「刺蝟戰略」

中國海軍的航母山東號上的艦載機

上世紀90年代,美國海軍中將亞瑟•賽布羅斯基(Arthur Cebrowski)為代表的海軍改革派認為美國海軍在未來的近岸海戰中會面對新的威脅,即岸基的遠程探測傳感系統和遠程反艦導彈等,因此軍艦設計也要與時俱進作改變。

他們認為,美國海軍在21世紀的側重應該由艦隊群作戰轉到信息時代的指揮控制網絡下化整為零的作戰思維,即靠網絡系統連接,把海軍戰鬥力分佈在眾多不同的作戰平台上。他們強調建造高速,隱身的小型,造價低的戰艦,降低損失風險。

最近英國皇家聯合三軍研究所的海軍研究員西德哈特•考沙爾(Sidharth Kaushal)發表文章說,近期美國對台34億美元的軍售構成體現了美國幫助弱小盟國的新策略,即提供一些列低造價的非對稱武器裝備,讓弱勢一方能夠進行不對等對抗,加大投送力量一方承受代價的風險,使其不敢輕舉妄動。

考沙爾把軍售體現對新戰略稱為「刺蝟戰略」,其並不以台灣同大陸爭奪制空和制海權為目標,只是謀求以最低代價,提高強大一方入侵所承受的風險。

「以小博大」

數月以來中國大陸多次派軍機和軍艦接近台灣,顯示武力統一的決心

考沙爾說,美國最近對台灣軍售的意義主要在其中武器裝備的構成,例如100輛車載「魚叉」艦導彈發射裝置,提高了台灣對中國數量不多的兩棲攻擊艦艇的威脅,特別是當兩棲攻擊艦向灘頭運送裝甲部隊的時候。

軍售中的地雷和無人機也體現了上述戰略思路,即從挑戰解放軍控制台灣海峽和海峽空域的控制,轉向提高對強大對手造成消耗的策略。另外還有HIMARS多管火箭可以用來打擊在灘頭登陸的解放軍,裝上雷神公司的DeepStrike彈道導彈還能向海峽對岸集結的部隊發動攻擊。

許多上述裝備台灣都有自己本土版本,例如台灣的「雄風」巡航導彈系列和RT-2000多管火箭發射系統。除上述裝備外,軍售中還有更廉價的系統諸如滯空型彈藥,和大批低成本的打擊戰車和人員的地雷。另外台灣也有可能自己迅速大量生產類似的武器。

聯合三軍研究所的文章說,上述裝備的特點是造價低,台灣能大量採購。另外這些系統都方便部署和偽裝,能對中國昂貴的軍事裝備構成嚴重威脅。文章作者認為這反映了廣義上戰爭性質的變化,即越來越對小國家有利的趨勢。

「避免升級」
作者認為,美國對台灣軍售體現的新策略還可以運用到波羅的海國家,支持弱小盟友對企圖改變地區現狀的大國提高威懾。

聯合三軍研究所的海軍研究員考沙爾說,最近美國對台灣34億美元的軍售招致北京憤怒反應。但歷史地看,過去的幾次軍售從價值和規模來說都超過這次。例如在2010年美國批准了64億美元的對台軍售,其中包括PAC-3地對空導彈,對台灣的F-16戰機升級改造。

在那次軍售前,小布什政府還在2001年對台灣出售了價值180億美元的軍事裝備,其中包括柴電潛艇。

數月以來,中國大陸多次派軍機和軍艦接近台灣,顯示武力統一的決心。12月8日,中國國防部發言人表示中國堅決反對美國對台軍售,強調台灣是中國核心利益,不容外部勢力干涉,並表示中國軍隊有能力捍衛中國主權,安全和領土完整。

考沙爾認為,現在美國對小盟友軍售的新策略讓他們通過購買或自己製造武器裝備從軍售中最大獲益,一方面讓美國的「小伙伴國」承擔更多負擔,與此同時美國既能向他們提供支持,又能夠避免直接介入導致大國對抗,避免戰爭升級的危險。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