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清末河南首富多有錢

清末河南首富多有錢

  當時的中國,「博大而腐朽、蒼老而倔強」,守舊勢力之強超乎想像,用魯迅的話說:「即使搬動一張桌子,改裝一個火爐,幾乎也要流血」。在這樣的環境中,她出巨資捐助革命雜誌,冒天下之大不韙興辦女學,凡此種種,都需要非凡的膽識和勇氣。
  劉青霞的個性,與她的家庭背景有關。她是那種「銜著金鑰匙出生」的人,1877年出生後,正趕上家族蓬勃興起,父親馬丕瑤一路陞遷,從知縣、知州、知府一路陞遷,十三四年後就做到巡撫,成為封疆大吏。在此期間,馬氏莊園開始興建,歷時十年建成中原一帶聞名的豪宅。成長在家族強勁上升期,劉青霞養成一種蓬勃向上的銳氣,她後來行事果決,不甘受制於人,大約源於此。
  馬丕瑤赴任廣東巡撫之前,將18歲的劉青霞嫁到了尉氏劉家。劉家也是當時河南有名的家族,與馬家門當戶對。馬家「父子兩進士」(馬丕瑤和他的二兒子馬吉樟),官高位顯;劉家則是「一門兩進士」,其八世祖劉致中是乾隆十三年(1748)進士,十一世劉鴻恩是道光二十四年(1844)進士,曾任陜西按察使。
  相比之下,馬家官運正盛,劉家在官場上多少有點「過氣」,但這個家族已興旺了一百五十多年,一向既重讀書仕進,又擅長經營商業,家族字號「七十二茂、八十二盛」遍佈中國東部,積累了巨額財富,僅土地就有20多萬畝,所謂「門懸雙千頃牌」,當時號稱「河南首富」。馬丕瑤選中的女婿名叫劉耀德,是劉氏家族中擁有財富最多的人,捐了個「山西試用道」,這是個四品候補官,相當於名譽副省級幹部。
  馬丕瑤為女兒選定的親事,原本可謂門當戶對,劉耀德的巨額財富,也是後來劉青霞慷慨捐助、致力社會進步的基礎。但甲午戰爭之後,兩個家族價值取向出現重大差異,受父兄影響的劉青霞,愈來愈成為劉氏家族眼中的「異類」。這種狀態,使劉青霞興辦新興事業面臨重重阻力,由此產生的矛盾和衝突,數十年難以化解,給劉青霞的個人生活帶來巨大的痛苦。
  百年前,尉氏劉氏家族號稱「河南首富」;如今的尉氏,這個昔日無比富有的家族,已沒有多少痕跡,當年他們到底有多少財產,已無人能說清楚。如今的尉氏人,對劉氏家族只存留著一些大致的印象:劉家號稱「劉半縣」,尉氏縣城一半以上的房子是劉家的;劉氏家族的「七十二盛、八十二茂」,以及其他大小生意遍佈數十個城市,劉家人自誇:「南京到北京,不飲別家水,不宿別家店」;劉耀德(劉青霞丈夫)曾在開封城樓撒「金葉子」,在南京玄武湖扔銀元寶,任人拾搶,以此為樂… …
  關於劉青霞及劉家的史料,于中華先生掌握得最全面,他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即開始研究劉青霞,採訪過不少當時仍健在的知情人,並在一些大圖書館遍查清末民初的報刊,成為對劉青霞最有研究的專家。據于先生介紹,土改時,尉氏縣辦展覽展示地主罪惡,劉家地畝冊、生意字號冊等摞起來有一兩尺高,他曾採訪到見過這些東西的人,但這些東西後來不知所終。
  劉家資產的確鑿數字,大多是劉青霞在《自由報》上發表的《豫人劉馬青霞披露》(也稱《告四萬萬男女同胞書》)留下來的。這些數字主要涉及劉耀德名下、由劉青霞掌管經營的資產,從此可以看出當年劉家之富有。
  1905年豫學堂興辦時,時任直隸總督的袁世凱捐白銀1萬兩,其他河南籍京官共捐1萬兩,劉青霞獨自捐款3萬兩。當時一兩白銀的購買力,約相當於今天的300~400元,3萬兩就是將近1000萬。1911年劉青霞獨自經營的桐茂典盈利狀況良好,而族人共同經營的公茂典虧損50餘萬兩,在族人苦苦請求下,劉青霞撥銀十八萬五千兩捐助公茂典,折合人民幣有七八千萬。
  據于中華介紹,劉家是明初從山西洪洞縣遷居尉氏的,初居尉氏井劉村,到六世時,克勤、克儉、克從兄弟三人遷居大橋村,以農耕兼做豆腐為生,老大克勤的兒子劉銘善於經營,家庭開始富有。劉銘的兒子劉致中於乾隆十三年考中進士,曾出任保定知府、大名道等職,此後這個家族勃然而興,他們一方面重視讀書仕進,百年時間,家族知縣以上官員有數十人之多;另一方面擅長經商,先後開設100多個當鋪、錢莊、銀號及其他生意鋪面,生意遍及中國中東部。做生意掙了錢,就買房置地,逐漸在尉氏、開封、南京等地擁有了20多萬畝土地。
  劉致中的曾孫劉鴻恩於道光二十四年考中進士,官至陝西按察使,此時家族達到鼎盛。據于中華介紹,劉鴻恩寬宏有雅量,他鄉居20餘年,為人低調,因此遭到縣令輕視。當時的河南巡撫與他私交甚篤,來尉氏巡訪時,曾問及該縣令優劣,鴻恩不計私怨,公允地稱讚那位縣令。縣令得知此事,對他感激莫名。
  劉鴻恩為人簡樸,卻不惜錢財培養家鄉人才,開設學館,選擇品學兼優的寒門子弟免費讀書,一時尉氏才俊皆出其門。劉氏家族自劉致中兄弟五人分為「老五門」,劉青霞丈夫劉耀德是老五家的後人,這一門沒出過官員,他們專心經商,家財豐厚。美中不足的是,這一支人脈不旺,歷代單傳,不過因此財產未經分割,反倒成為家族中最富有者。
  清朝末年,諸多事件一次次向人們發出清晰的信號:一個新的時代即將到來。但大多數人沒能感知到這樣的信息,有人這樣描寫那時的中國:「博大而腐朽、蒼老而倔強。」作為高官的馬家感覺到了時代風雲之變,屢有改弦更張之舉;作為富商的劉家,本來更應敏銳地感受到時代變化,但遺憾的是,已經富有了150多年的劉氏家族,已完全沒有進取之心。從現有資料看,劉家基本固守祖業,沒有進入新興產業領域,任由時代變遷中的機遇擦肩而過。更有甚者,創業之時的勤奮節儉蕩然無存,族人大多「沾染富家習氣甚深,驕奢淫逸幾成第二天性」,他們炫豪誇富、揮金如土,很少有人靜坐書房,苦讀上進,家族中幾十個道、府、州、縣,多是拿錢捐來的。
  據于中華介紹,當時劉氏家族中,男性基本都抽大煙,孩子尚在襁褓,就往其臉上噴煙氣,有意讓孩子染上煙癮。他們這樣做的邏輯是:抽大煙的人不會賭博坐不住。在他們看來,劉氏的家產,怎麼也花不完,只有賭博這個無底洞會「造完」,而抽抽大煙無傷大雅。
  這樣的做法,昭示著家族十足的暮氣,他們只想保住和享用祖先留下的財富,完全沒有積極進取、創造新財富的雄心。以這樣的心態,在社會巨變即將來臨之時,家族的沒落時日不遠。馬丕瑤選擇的「門當戶對」婚姻,並沒有給女兒帶來幸福。劉耀德是典型的紈褲子弟,為人不壞,出手大方,在族人中頗有好評,但輕薄肆意之舉,更是名聲遠揚。除了「扔金葉子」、「撒銀元寶」外,尉氏還流傳著他另一個故事:在各地巡視生意時,晚上閒來無事,常包下整座妓院,令妓女脫光衣服在各自室內等候,他逐一走進房內,僅在每個妓女臀部拍兩下即離去,稱作「拍響瓜」,以此為樂,以此為榮。
  劉耀德自幼體弱,又嗜好鴉片,婚後六七年,他生了「瘩背瘡」,久治不愈,最終因此病去世。上世紀80年代,于中華採訪知情老人時,聽到一種說法為了給劉耀德治病,他母親楊氏(其父已病故)曾遍貼告示,廣請天下名醫,聲言有來為兒子診治的,每天賞一個銀元寶。令她沒想到的是,有無良大夫把劉耀德當成「提款機」,為了多得賞銀,故意拖延時日,結果不但沒有治好劉耀德的病,反倒誤了性命。用尉氏人的話說:「『能』過了。」劉耀德死後不久,其母意識到自己的失誤,悔恨交加,哀傷過度,不久也撒手人寰。
  劉耀德母子死後,偌大的家業,劉青霞成了唯一合法繼承人。但在劉氏家人看來,劉青霞不過是個過渡性人物,為謀奪這份巨額的產業,族人爭著做劉耀德的「繼子」。劉青霞當然不甘如此被人無視,聲稱遺子在腹,去開封住了半年,抱養了劉耀德姐姐之子,起名劉鼎元,稱為自己親生。但劉氏族人紛紛懷疑,對劉青霞懷恨在心,這對孤兒寡母的處境極為險惡,此後圍繞財產權產生的禍端接踵而至。
  其實稍加分析就可知道,劉青霞的財產權是毫無疑問的。劉耀德四代單傳,血緣最近的族人,也將出「五服」。按照現在的法律理解,不但劉青霞有絕對的繼承權,即便劉耀德姐姐的兒子,也在劉青霞身後擁有繼承權。但在百年前,宗法制社會中家族勢力強大,女性繼承權完全被漠視,族人將謀奪財產視為理所當然。
  當時劉氏家族的財產狀況已難確知。按照劉青霞的自述,大約家族有不少共同財產,如家族土地沒有分割,作為「老五門」之一,劉青霞應該擁有五分之一;再如公茂典劉青霞擁有一半股份,其餘一半為族人共有。這些共同財產中屬於劉青霞的份額完全被剝奪。家族共同財產之外,各門還有完全屬於自己的私產,劉青霞對這份財產的支配權,也為族人不能容忍。劉青霞曾極力彌合與族人矛盾,「節衣縮食勞神焦思」地管理自己的產業,表現出了極為傑出的經營才能,但最終還是被逼得退無可退。
  掌管家產後,劉青霞慷慨捐助社會公益,致力推動社會進步,令無數人受益,但她所遭受的無端仇視,卻很少為人所知。在宗法制仍根深蒂固的環境中,劉青霞所承受的壓力超乎我們的想像,其個性之堅韌,令人肅然起敬。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