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外夷傳奇] 意大利戰爭的時代背景

意大利戰爭的時代背景

  意大利戰爭發生在15世紀末到16世紀中葉﹐此戰導致意大利城邦國家體系覆滅﹐同時也是是歐洲歷史的轉折點。
  15世紀正經歷著文藝復興洗禮的意大利是一個經濟繁榮發達﹐文化輝煌燦爛的富庶之地﹐然而它在政治上卻是四分五裂﹐殘破不堪。羅馬教廷、威尼斯、佛羅倫薩、那不勒斯和米蘭是五個旗鼓相當的國家﹐儘管規模和性質有很大差異﹐但大致上維持著政治勢力上的均勢。除此以外﹐略遜一籌的小國﹐如埃斯特家族的費拉拉﹐貢薩加家族的曼托瓦和羅韋雷家族的烏爾比諾﹐以及波洛尼亞、佩魯賈、錫耶納等共和國﹐地位也都不盡相同﹐各有自己當地的特色﹐都對豐富多彩的意大利文明作過貢獻﹐實際上也都是意大利孱弱的根源﹐統一的障礙。更致命的是﹐意大利諸國的統治者們在發生內爭時總是習慣尋求外國的支持﹐使得國外列強對意大利事務越來越感興趣。與此同時﹐川流不息的新知探求者從歐洲各地彙集而來﹐其中不僅有窮苦的學者﹐而且有在本國地位顯赫有權有勢的人物。此外還有前往各主要宮廷的外交人員和商務客人。所有這些人都在他們自己的國家製造了一種印象﹕意大利是一個藝術的寶庫﹐它富庶而分裂﹐軍事力量薄弱﹐是不難擊敗又獲利頗豐的戰利品。
  自從天主教大分裂結束﹐教廷從阿維尼翁遷回羅馬之時起﹐它就不遺餘力的試圖將在教皇宗主權之下的所有意大利土地置於教廷直接控制之下。文藝復興的光輝也讓這裡為之眼花繚亂﹐從尼古拉五世開始﹐教廷進入了一個世俗的榮譽和藝術的光輝使宗教信仰黯然失色的發展過程。教宗們專心致志於塵世的尊榮﹐甚或更加卑鄙的一味追求擴大家族勢力﹐即使君士坦丁堡的陷落(1453)也未能改變。到「教會三惡魔」西克斯特四世、英諾森八世和亞歷山大六世的時代﹐這些文藝復興舞台上的偉大人物均不能掩蓋羅馬日益衰落的現實﹐寡廉鮮恥的任人唯親、巧取豪奪和橫徵暴斂﹐以及羅馬城一次次遭受的蹂躪﹐預示著基督教即將到來的分崩離析。
  15世紀﹐威尼斯共和國在亞平寧半島上不斷取得土地﹐它的疆域由阿爾卑斯山直至波河﹐由阿達河直至伊松佐河﹐成了意大利政治的重要因素。它在國內的統治穩定而健康﹐各個階級都能從繁榮的對外貿易和工商業中獲利。由於財富殷實﹐總能按時關餉﹐供養僱傭兵擴充國防的方針也很成功。但威尼斯作為新興國家﹐不免引起鄰國的嫉妒﹐它的利益是以侵害其他國家為前提而獲得的。羅馬教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米蘭、曼托瓦和弗拉拉都因它的興起損失大量財富﹐對它貪得無厭的領土慾望感到不安。威尼斯的海外利益又不免使它與奧斯曼土耳其對峙﹐爭奪東地中海的控制權﹔而隨著繞好望角到印度的航線的開闢﹐出現了打破它香料貿易壟斷的致命前景。儘管如此﹐15世紀末﹐威尼斯從外表上看﹐還是一個富麗堂皇﹐奢侈糜費﹐政治清明﹐公民團結的城市。
  佛羅倫薩共和國的大權在15世紀後期﹐逐漸落入美第奇家族的一小撮人手裡。統治階級中大多數人自願接受「僭主」統治﹐大多數市民對此也無異議。事實證明﹐與大金融銀行家合作﹐對工商業者很有利。第三代「僭主」洛倫佐·德·美第奇治下﹐佛羅倫薩進入黃金時代﹐成為文藝復興的典範。城市糧食供應充足﹐慈善事業興旺﹐娛樂享受人人參與﹐藝術家和學者得到慷慨贊助﹐美第奇府邸成為各地遊客嚮往的寶庫。洛倫佐晚年是意大利和平的保護人﹐他國爭端都請求他調解仲裁。與外交上的天才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佛羅倫薩軍事上的軟弱。美第奇家族的政治資本就是巨大的聲望﹐至少在形式上保持了佛羅倫薩的獨立和自由﹐但是他們的地位自始至終是不穩固的。
  那不勒斯在15世紀還是一個封建王國﹐保留著諾曼征服留下的烙印。法國安茹家族在西西里王國的統治已宣告結束。阿拉貢的阿方索五世和費蘭特以卓越的才能建立起權威﹐他們改革財政﹐靠佛羅倫薩資本擴大貿易。對立的安茹派貴族遭到無情鎮壓﹐安茹的勒內的領土要求也被抵制。但阿拉貢王室治下的那不勒斯﹐始終是意大利政治中的不安因素。在宗主權問題上﹐那不勒斯國王與羅馬教廷摩擦不斷﹔威尼斯和那不勒斯在亞得裡亞海上競爭激烈﹐威尼斯竭力想取得阿普裡亞的幾個港口。這些局部的衝突很容易引來外敵干涉﹐威尼斯和羅馬一直在鼓勵安茹家族重申對那不勒斯的要求﹐國內外的安茹派也不斷請求法國出兵。即使在這樣的隱憂之下﹐費蘭特之子﹐好戰的野心家卡拉布裡亞公爵阿方索仍然不顧一切的擴充勢力﹐其女婿吉安·加萊亞佐·斯福爾扎的米蘭公國就是他的目標。
  米蘭公國在維斯孔蒂家族斷絕後﹐轉入僱傭兵領袖弗朗切斯科·斯福爾扎手中。他的繼承權來自與末代維斯孔蒂公爵私生女的婚姻﹐更多是出於民意而非法律。有維斯孔蒂血統的奧爾良家族的對米蘭似乎擁有更充分的權力﹐這就為日後路易十二的入侵埋下伏筆。15世紀後半葉﹐米蘭在歷代斯福爾扎公爵統治下﹐繁榮昌盛起來﹐大興水利灌溉﹐農業、絲綢業迅速發展。它還擁有優於意大利除那不勒斯外的任何一個國家的軍事組織﹐控制著法意之間幾條主要通道﹐是抵禦外國侵略的屏障﹐也是對威尼斯領土擴張的鉗制。盧多維科·斯福爾扎(摩爾人)當權(1480年)以後﹐米蘭進入它最鼎盛的時期。但年輕的公爵夫婦對凡事都得聽從這位叔父攝政非常不滿﹐阿拉貢的伊莎貝拉一再向父親﹐那不勒斯王儲卡拉布裡亞的阿方索抱怨。有此良機﹐阿方索更適時宣稱菲利波·馬裡亞·維斯孔蒂曾指定阿拉貢王室為米蘭公國的繼承人。他的進攻似乎即在旦夕。
  為建立一個抵抗無論來自意大利本土還是外部強國侵略的防禦體系﹐意大利各國曾制定一套複雜的機構﹐但從未得到實現。15世紀後半葉半島的和平主要依靠米蘭、佛羅倫薩和那不勒斯之間的密切諒解﹐和洛倫佐·德·美第奇的不懈努力。正當米蘭和那不勒斯關係急劇惡化的時候﹐洛倫佐於1492年4月去世﹐這加速了戰爭的到來。
  路易十一重建起來的法蘭西王國從百年戰爭的創傷中恢復﹐戰爭的結果也使它擺脫了由於佛蘭德斯-勃艮第國家的存在而產生的威脅。它的國力迅速恢復﹐人口遠遠超越西歐其他強國﹐也擁有歐洲最大的常備軍。查理八世經歷了由博熱的安妮攝政的七年之後﹐終於獨立掌權。在成功的與布列塔尼的安妮締結婚姻之後﹐法國已無任何近憂。儘管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連一世還要求繼承勃艮第﹐英國國王亨利七世仍不放棄法國王位﹐他們皆無力再啟戰端。這為意大利事業掃清了道路﹐以薩萊諾親王安東內利·迪·聖賽維裡諾為首的安茹派流亡分子極力敦促查理八世進軍那不勒斯。雖然查理八世繼承那不勒斯王位的要求缺乏法律依據﹐但按照安茹的勒內遺囑﹐他是安茹家族的事業的代理人﹐而且他充滿了童年時代就建立起來的十字軍的豪情﹐一直夢想著以那不勒斯為基地﹐進攻土耳其﹐收復聖地。1493年4月﹐與那不勒斯調解失敗後﹐急於尋求靠山的盧多維科·斯福爾扎公開宣佈自己是法國的事業的支持者﹐米蘭從此門戶大開。紅衣主教圭利亞諾·德拉·羅韋雷投奔法國宮廷後﹐更加火上澆油﹐他是教皇亞歷山大六世的政敵﹐想借助法國的力量將對手廢黜。發動進攻之前﹐查理八世又通過妥協取得阿拉貢國王斐迪南二世和皇帝馬克西米連的默許。巴塞羅那條約把魯西永和塞爾達涅交還西班牙﹔森裡斯條約則將弗朗什孔泰和阿圖瓦交給皇帝。為了征服意大利﹐查理八世將前任在擴張法國邊界上取得的成就前功盡棄。
  西班牙在15世紀迅速成長為地中海強國﹐建立宗教裁判所(1478年)﹐攻克格拉納達(1491年)和探索新大陸均顯示出這個正在上升的國家的信心和狂熱。雖然在「二王並主」(1479年)之後﹐它也還只是一個特拉斯塔馬拉家族統治下的諸王國聯合體——卡斯蒂裡亞、阿拉貢、巴倫西亞、加泰羅尼亞等國均擁有相當獨立的地位——但王室的力量始終在不斷加強。由於連年對摩爾人作戰﹐由於全國大部份土地貧瘠﹐西班牙的貴族比法國人更依賴軍事冒險﹔西班牙人也被人看作好戰的民族﹐認為榮譽主要建立在武功上。在軍隊的體制建設方面﹐西班牙也是最先由中世紀進入近代的國家之一。阿拉貢王室與安茹家族爭奪南意大利的鬥爭已達三個世紀之久﹐國王費迪南德二世領有西西里島的土地﹐他希望舊西西里王國的海島部分和半島部分歸於統一﹐因此樂於看見他那不勒斯的表兄弟即將陷入的困境﹐並加以利用。
  在這一歷史階段﹐德意志人的民族意識開始上升﹐體現為「德意志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這一口號。但自私自利﹐充滿了離心主義的諸侯讓帝國空有眾多人口和豐富資源卻無法利用。帝國各個階層迫切希望改變現狀﹐加強中央集權﹐以應對咄咄逼人的土耳其和法國的威脅。然而﹐在實現集權的途徑上﹐貴族和皇帝卻發生了激烈的衝突﹐以帝國大法官、美因茨大主教貝特霍爾德為首的帝國議會要求組建對國會負責的中央政府﹐而皇帝馬克西米連一世則希望將他在奧地利屬地實行的改革推廣到全德意志﹐建立起強大的君主國家。此外﹐馬克西米連在帝國邊緣進行的軍事冒險也很不對貴族們的胃口﹐他的所為擴大了哈布斯堡家族的力量﹐但和德意志的利益中心卻關係不大。因此﹐當查理八世的侵略帶給帝國意想不到的擴張良機時﹐厭倦了皇帝的空頭支票的帝國各界反應平平。馬克西米連只得孤軍奮戰﹐他默許法國對那不勒斯的征服﹐換取查理八世對他打擊威尼斯的支援﹔而後﹐他又與盧多維科建立了密切關係﹐授予他米蘭公爵稱號﹐並迎娶了他的侄女比安卡·瑪麗亞·斯福爾扎。有了法國和米蘭的支持﹐馬克西米連就可以把竊取了大片神聖羅馬帝國領土的威尼斯共和國趕出大陸﹐並進軍羅馬﹐完成他的加冕禮﹐最終實現從亞得裡亞海對巴爾幹的十字軍征討。

TOP

發新話題
最近訪問的版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