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認識疾病] 食道鱗狀上皮癌 占食道癌9成

食道鱗狀上皮癌 占食道癌9成

食道鱗狀上皮癌 占食道癌9成

食道癌是一個無聲無息、預後又不好的惡性腫瘤,要注意的就是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最好的方針就是針對危險因子下手,國泰綜合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陳信佑表示,有長期菸酒檳榔的患者,應該要定期胃鏡追蹤食道黏膜有無變化,若發現有早期小的變化便可以內視鏡完整切除,不必動用到後續的開刀或放射化學治療。若是待有症狀才進行檢查,通常面對的是較為晚期的食道癌,預後也就相對差了。

食道是一個約25公分左右的長管狀器官,當食物吞入後便經由上、中、下段食道進入胃部。食道癌依據細胞的變化,可以區分成食道鱗狀上皮癌與食道腺癌。食道鱗狀上皮癌約占90%左右,食道腺癌則占10%左右。成因方面,食道鱗狀上皮癌最常出現於食道的中上段,其成因和抽菸、喝酒、吃檳榔這三大危險因子高度相關,其他的成因則包括了醃漬燒烤類食物、食道弛緩不良(一種蠕動異常)與愛喝高溫飲品等。食道腺癌則出現於食道下段接近食道胃交接口的地方,與胃食道逆流、巴特瑞氏食道病變與肥胖高度相關。

以上危險因子,最重要的就是抽菸、喝酒、吃檳榔這三大惡習。要知道食道的黏膜上皮和我們的飲食內容息息相關,因此食道癌的危險因子都和吃的相關。其中喝酒誘發食道癌的成因非常特殊,乃因台灣人有接近一半比例的人在ALDH2這個基因上有特殊的變化,導致無法將酒精代謝至最後的產物,只能代謝到乙醛這個中間產物,而乙醛又是一個致癌的因子,長期的累積便容易使細胞產生癌變。

另外,吃檳榔而產生的口腔癌患者,也有研究指出大約有30%同時合併有食道癌,不可不慎。最後,食道壁黏膜其正常耐受溫度為40到50度左右,若食用超過65度以上的高溫,食道黏膜就會被燙傷、損傷,進而引發食道黏膜炎症,再進一步誘發癌症的產生。

食道癌多發生在50歲以上的病人,又以男性居多。食道癌的早期僅有黏膜表面的變化,可能是以發紅或輕微黏膜凹陷來表現,因此初期完全沒有任何症狀,執行一般檢查時也不容易被發現。待食道癌進展到後期,則會形成腫瘤狀病灶或大片黏膜潰瘍,此時就會產生吞嚥困難之症狀,吞東西時容易有食物卡在胸口的感覺;另外也可能會產生吞嚥疼痛之症狀。

更有少數人因為食道癌表面的大型血管增生,會產生消化道出血的臨床症狀如吐血或是解黑便。       

台灣新生報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