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道光皇帝死前為何留下四道令人費解的遺囑

道光皇帝死前為何留下四道令人費解的遺囑

  道光帝在臨死前﹐留下了四道遺囑﹐簡單的說就是﹕
   一、他死後不配天。也就是不要將他的神牌供奉到天壇的皇穹宇和皇乾殿內;
   二、他死後﹐其神牌不升祔太廟。但可以升祔奉先殿﹐其畫像可以懸掛到壽皇殿、安佑宮;
   三、他死後﹐不要在他陵寢的五孔橋南為他建聖德神功碑;但要把「大清某某皇帝」文字鐫刻在明樓碑上﹐陵寢名稱刻在明樓碑的背面。碑文不可以有「以聖神功德」字樣稱呼﹐如果新皇帝要寫歌頌我生平的碑文﹐則可以把碑文刻在神道碑亭的石碑背面。
   四、在他死後﹐只將他生前穿用過的幾件衣服供奉在皇宮內的四執事庫﹐以示節儉和留念。自鳴鐘殿內一些不常用的硯墨﹐也沒有必要長期保留收藏。
  這四道遺諭看似簡單﹐但在事實上卻給剛繼位的只有20歲的咸豐帝出了不小的難題。後來咸豐帝經過仔細思考﹐且在諸王大臣的參議下﹐最終將道光帝的遺諭作了如下的決定﹕
  一、道光帝神牌仍配天、升祔太廟。只是從咸豐帝開始﹐清代帝王不再配天壇。皇帝死後配天﹐升祔太廟都是大清國歷代奉行不替的祖制家法﹐是神聖不能改變的。也是中國歷朝歷代都照辦不誤的成憲﹐是天經地義的。在民間老人去世了﹐還要立牌位供奉起來﹐按時按節上香行禮﹐接受後代人的香火。作為大清皇帝﹐一代人王地主﹐豈能死後不升祔太廟?後兩條比較好辦﹐咸豐帝都照辦了﹐唯獨這前兩條﹐使咸豐帝左右為難。特別是道光帝在遺諭中十分堅決地說﹕「若繼體之君、顧命之臣不遵朕諭﹐任意強行﹐則是甘為我大清之不孝不忠之人矣!」是「誣朕以不德不孝。」是照辦還是不照辦?
  在道光帝死後的第三天﹐咸豐帝下令朝臣們﹐就這件事進行了一次大討論。參加這次大討論的﹐上至親王﹐下至六部九卿、翰詹科道。大家各抒己見﹐紛紛發言﹐討論得十分熱烈﹐甚至發生了激烈的爭吵。經過20多天的討論﹐基本上達成了共識﹕仍遵照以往成憲辦理。也就是仍配天、仍升祔太廟﹐不按道光帝的遺囑辦。這一意見由禮親王全齡將上奏給皇帝。咸豐帝看了眾臣的意見後﹐經過再三考慮﹐最後決定採納群臣的意見﹐配天祔廟。同時決定從自己開始﹐以後各帝不再配天。他降旨將道光帝的第一條朱諭和自己的這道諭旨抄錄一份﹐懸掛在天壇的齋宮內﹐永世法守。
  二、道光帝的龍泉峪陵寢不再建聖德神功碑樓﹐將聖德神功碑文按照道光帝的意思﹐刻寫在神道碑亭的石碑背面。為道光帝補建陵寢方城明樓。道光帝的第三道遺諭﹐可是一個很令人費解的問題事情。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我們需要知道清楚聖德神功碑及其陵寢功能﹐也許才能正確理解道光帝的真正用意。古制﹐陵寢的功德碑均由後人樹立。是記錄死者一生功德事跡的石碑﹐為了有保護該石碑和裝飾陵寢作用而建造的建築﹐則稱為功德碑樓。因此﹐聖德神功碑樓﹐也稱聖德神功碑亭(現在也可以簡稱大碑樓)。外形是神道碑亭的縮小版本﹐裡面豎有兩通高近7米的石碑﹐石碑上用滿漢兩種文字鐫刻碑文。聖德神功碑樓的附屬建築是海墁四角各樹一根潔白晶瑩的盤龍石柱﹐正式名稱叫華表﹐也有稱擎天柱的。在清代陵寢建築中﹐只有順治帝及其以前的皇帝陵的功德碑亭才能稱之為神功聖德碑亭﹐從康熙帝的景陵開始﹐一律改稱為聖德神功碑亭。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