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兵燹錄] 巨鹿之戰中長城兵團與秦主力

巨鹿之戰中長城兵團與秦主力

  在有關秦末戰爭的討論中﹐經常聽到「秦主力軍王離的長城兵團30萬在鉅鹿之戰中全軍覆沒」﹐但是細想之下﹐卻發現這是一則誤讀。個人以為這是《復活的兵團》的一處瑕疵﹐結果卻以訛傳訛﹐成為了公論。個人以為﹐要討論這則問題﹐必須要從史料入手﹐而目前最具權威和幾乎唯一的資料就是《史記》﹐《漢書》。所以我就從《史記》﹐《漢書》原文出發﹐提出我的看法。以後所說個章﹐均是出自這2書﹐因為漢初以前雙方幾乎一致﹐所以大多數材料均來自《史記》。
  首先﹐我們看看《史記》中對王離軍的失敗的具體記述。
  1.《卷七·項羽本紀第七》﹕「項羽已殺卿子冠軍﹐威震楚國﹐名聞諸侯。乃遣當陽君、蒲將軍將卒二萬渡河﹐救鉅鹿。戰少利﹐陳餘復請兵。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於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絕其甬道﹐大破之﹐殺蘇角﹐虜王離。涉間不降楚﹐自燒殺。當是時﹐楚兵冠諸侯。諸侯軍救鉅鹿下者十餘壁﹐莫敢縱兵。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於是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項羽由是始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焉。」。
  很明顯﹐這則記敘有誇大楚軍之處。「諸侯軍救鉅鹿下者十餘壁﹐莫敢縱兵」﹐這只可能是戰場形勢明瞭之前的表現﹔當楚軍盛勢明顯時﹐諸侯軍不可能繼續作壁上觀。楚軍起的是催化劑作用﹐所以首功屬楚。但是由於司馬遷親楚的態度﹐文中給人映像是楚軍孤軍破秦﹐而且是全殲秦軍。
  2.《史記》有一個特點﹐那就是頗多前後不一之處。其實﹐這是因為作者司馬遷是一個浪漫主義者決定的。有時﹐為了文章的情節需要﹐不惜歪曲具體情節。這就使《史記》成為了24史中最為好看但是頗多矛盾之處的一本。其實《史記》是私修史﹐而且先秦從橫之風尤存﹐因而這些都是正常的。不過司馬遷處於自己的歷史道德感﹐在另外的篇章中改正了以往的錯誤﹐這也導致《史記》有大量的前後不一之處。
  下面我們引用另外2位鉅鹿之戰經歷人的傳記﹐來說明這種不一之處。《卷八十九·張耳陳餘列傳第二十九》﹕「當是時﹐燕、齊、楚聞趙急﹐皆來救。張敖亦北收代兵﹐得萬餘人﹐來﹐皆壁餘旁﹐未敢擊秦。項羽兵數絕章邯甬道﹐王離軍乏食﹐項羽悉引兵渡河﹐遂破章邯。章邯引兵解﹐諸侯軍乃敢擊圍鉅鹿秦軍﹐遂虜王離。涉間自殺。卒存鉅鹿者﹐楚力也。」。
  與上則記錄相呼應﹐我們可以知道了。在鉅鹿大戰之前﹐項羽先「遣當陽君、蒲將軍將卒二萬渡河」﹐這支部隊起到了「絕章邯甬道」的作用﹐而後才有「王離軍乏食﹐項羽悉引兵渡河」﹐此時切斷了章邯軍和王離軍的聯繫「章邯引兵解」﹐終於「諸侯軍乃敢擊圍鉅鹿秦軍﹐遂虜王離。涉間自殺。」。以上便是復原後的鉅鹿大戰的過程。我們的討論便由此而發。
  1.先討論戰果。《項羽本紀第七》「與秦軍遇﹐九戰﹐絕其甬道﹐大破之。殺蘇角﹐虜王離。涉間不降楚﹐自燒殺。」。其中﹐真正描述戰果的便是「大破之」。「殺蘇角﹐虜王離。涉間不降楚﹐自燒殺」都是這一「大破之」的結果。「大破之」到底是指什麼呢﹖是指殲滅嗎﹖
  同樣在《項羽本紀第七》中﹐有這樣2段﹕「秦果悉起兵益章邯﹐擊楚軍﹐大破之定陶﹐項梁死。」﹔「王章邯已破項梁軍﹐則以為楚地兵不足憂﹐乃渡河擊趙﹐大破之。」。這兩次都叫「大破之」﹐但是很明顯﹐諸軍只是被擊潰而已﹐並沒有全殲﹐甚至沒有造成較為嚴重的傷害。否則項羽不可能迅速反擊﹔趙軍不可能堅守鉅鹿﹐而且同在文中有「陳餘為將﹐將卒數萬人而軍鉅鹿之北﹐此所謂河北之軍也。」﹐這當然只能做擊潰講﹐否則全殲之敵不僅能逃入堅城﹐還可以互為犄角、並在短時間內馬上再戰﹐這是講不通的。
  至此﹐我們得出第一個結論﹐《史記》中的「大破之」是擊潰的意思。
  2.王離軍是否是前來會合的長城兵團呢﹖並沒有任何史料說明這一點。相反﹐在《項羽本紀第七》中有﹕「章邯令王離、涉間圍鉅鹿」﹔《卷八十九·張耳陳餘列傳第二十九》「章邯引兵至邯鄲﹐皆徙其民河內﹐夷其城郭。張耳與趙王歇走入鉅鹿城﹐王離圍之。」。
  這些說明什麼呢﹖只能認為王離是章邯的部將﹐而非所謂秦主力兵團長城兵團的統帥。否則﹐《史記》中最起碼要記載一下雙方的會師。相反﹐《史記》中幾乎只有章邯一個主角﹐沒有絲毫對王離的描述。而且﹐如果王離是河套地區的主力統帥的話﹐為何還需要久戰的章邯軍從南方破楚之後馬上北上﹖要知道﹐章邯軍可是征戰以久﹐迫切需要休息的。
  而且在《史記》中﹐地位相當的軍團均稱為「約」、「會」﹐例如「令沛公西略地入關。與諸將約﹐先入定關中者王之。」、「大破荊軍。信又攻鄢郢﹐破之﹐於是引兵而西﹐與蒙恬會城父」﹐這裡的個人地位是平等的。其實我們今天的約會﹐即使一例。而主帥對部下則稱「令」、「使」﹐例如「使沛公、項羽別攻城陽」。說來這麼多﹐總體意思﹐是說王離是章邯的部將﹐根本不是一支主力軍的統帥。這是第2個結論。
  3.所謂長城兵團存在嗎﹖這是一個核心問題﹐如果秦軍只有章邯一個主力﹐所謂長城兵團根本就不存在。那麼對鉅鹿大戰的意義與影響﹐秦軍的歷史都要重寫。相信有很多人都會反駁﹕「秦軍百萬之眾﹐怎麼會只有章邯一個主力﹖」就是基於這種信念﹐才導致所謂長城兵團的出現。
  我們來分析一下﹐秦軍的常規軍到底有多少人﹐大秦帝國到底能動員多少人。秦軍的常規軍到底有多少人﹖誰也不知道。我們估計大秦帝國的主基地關中和巴蜀共有1000萬人左右。其成年男子不會超過300萬﹐而要進行戰爭﹐必須還有後方支援人員。即使全部男子動員﹐也只有最多150萬人在前線。何況還要有大量的農業人口從事生產﹐後方的駐防軍隊。所謂百萬之眾﹐是指秦軍的極限動員能力。因此﹐秦軍最多能在本土動員投入長期戰爭的人數為60萬﹐所以才有王翦「今空秦國甲士而專委於我」。因此﹐在非戰爭狀況下﹐秦的主力不會多於60萬。
  這只給出了一個上限﹐或許有人很不滿﹐認為秦國全民皆兵﹐怎麼反而兵力不及宋、明﹖其實﹐這裡所說的主力常備軍﹐是指脫離生產﹐能夠隨時戰鬥的軍隊。宋軍有戰鬥力﹐視為常備軍的主力只有禁軍﹐但禁軍100萬是靠6000萬人養活的﹐換算到秦軍﹐只有不足20萬。明軍的位所﹐實際相當於專門的兵戶﹐等同於漢代的郡縣民兵。真正脫離生產﹐馬上就能使用的部隊不過3大營而已。土木之變中﹐三大營50萬人全軍覆沒﹐馬上導致幾乎無兵可用。這支部隊的比例更低﹐換成秦軍﹐不過10萬。到明末﹐全國有戰鬥力的部隊﹐不足50萬。大多數軍隊﹐都是將領以私兵為核心﹐憑湊而成。吳三桂的10萬軍﹐只有3000主力而已﹐其餘的都不過是相當於遊民、民兵湊數而已。這些都不能視作正規軍﹐否則太平天國擁軍50萬﹐為什麼被10萬湘軍困擾﹖只有萬餘人北伐﹖因為真正可戰之人不超過10萬。
  再舉幾個例子。隋唐府兵﹐最接近秦漢﹐全國常備軍不超過30萬(府兵總共不超過80萬)。實施世兵的滿清﹐其八旗也不過15萬左右﹐綠營不超過50萬。就是現代﹐美國的主力軍不超過100萬。中國達到美軍這一標準的軍隊﹐大概不超過50萬。說了這麼多﹐只是要得出一個結論﹐秦軍的主力部隊﹐常規軍不可能多於30萬。
  為什麼說秦軍主力不過30萬呢﹖因為漢軍主力大致是30萬的樣子。秦漢幾乎一脈相承﹐所以可以互補。考慮到秦大戰之後﹐其主力不會比漢軍多。在考慮到秦軍的本土防衛軍隊﹐那麼可用的野戰部隊就非常有限了。所以我們在戰國史上最常見的是10~30萬人的軍隊﹐而很少有40萬人以上的廝殺。除非是長平之戰﹐滅楚、滅齊之戰這種生死之戰。
  如果考慮到秦所佔領的大量歸附不久的土地﹐那就可以認識到秦的兵力緊缺。因此﹐在對外用兵時﹐大多是招囚徒、入贅、犯罪之人。那麼在河套地區﹐秦會動用什麼軍隊呢﹖又會駐守多少人呢﹖《匈奴列傳第五十》﹕「後秦滅六國﹐而始皇帝使蒙恬將十萬之眾北擊胡﹐悉收河南地。因河為塞﹐築四十四縣城臨河﹐徙適、戍以充之。而通直道﹐自九原至雲陽﹐因邊山險巉谿谷可繕者治之﹐起臨洮至遼東萬餘里。度河據陽山北假中。」。
  司馬遷說的很明確﹐「蒙恬將十萬之眾」是進攻時軍隊的總數﹐其餘為強行移邊之人。舉個現代的例子﹐為鞏固新疆﹐建立了生產建設兵團﹐但是這些移民與正規軍是有很大差距的。如果有30萬之眾﹐還何必修直道作戰略通道﹖這和蘭新鐵路、青藏鐵路是一個道理。因此﹐我們可知﹐秦北部邊境只有不足10萬守軍﹐這隻軍隊還分散在漫長的邊境、承擔戍邊職責。這只部隊是重兵﹐但絕不是主力﹔沒有人會把主力放在一個遠隔千里的偏僻之地。
  趙軍的主力是長平被殺的45萬大軍﹐不是李牧的邊防軍。使用邊防軍﹐是趙國無軍可用的最後掙扎﹔同樣﹐山海關吳三桂的部隊只是明軍僅存的最後力量﹐而不是主力。明軍的主力﹐是洪承疇部下的那13萬之眾。由於分佈分散﹐任務艱巨﹐所有邊防軍都是在最後關頭使用。而且是典型的飲鴆止渴。綜上所述﹐根本不存在30萬秦軍長城軍團。自然也沒有所謂馳援。所謂30萬一說﹐是把移民與軍隊混同了。
  經過分析可以發現﹐由於被勝利沖昏了頭腦﹐秦軍沒有在任何地方有集中優勢的兵力。根本不存在主力軍﹐所以在陳勝軍入關後﹐無法立即動員﹐只有臨時將驪山囚徒武裝起來。隨後則是以動員後的秦軍補充章邯﹐由於大量的傷亡﹐不可能在補充章邯外另組建軍團﹔章邯軍才是唯一一支秦軍主力。在章邯連戰連勝的情況下﹐沒有必要飲鴆止渴﹐調用為數不多的邊防軍救急。
  4.還原後的王離兵團﹐在鉅鹿大戰中只是章邯的一部分圍城部隊。章邯是想進行一場圍城打援﹐所以王離兵團是在主力保護下進行強攻的誘餌。如果諸侯援軍向其發動進攻﹐馬上會成為章邯主力的盤中餐。要解鉅鹿之圍﹐只有先行切斷甬道﹐隔絕章邯主力和王離兵團的聯繫﹐而後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立即擊潰王離兵團。項羽所率楚軍完成的是使「章邯引兵解」的艱巨任務。當章邯主力的保護消失後﹐諸侯群起而攻之﹐導致王離兵團潰敗﹐從而主帥獲擒、或死。正是因為楚軍的傑出表現才解除了鉅鹿之圍、而作為唯一一支可以與公認的天下第一秦軍相對抗部隊的楚軍﹐理所當然成為了駐軍之首。
  5.鉅鹿大戰並沒有起到殲滅秦主力的作用﹐秦軍主力之勢受挫而已。所以章邯只是避戰﹐而非逃竄。是秦統治集團的絕頂腐朽﹐使秦軍主力投降。而項羽因為對秦軍的恐懼與憎惡﹐外加對自己能力的懷疑﹐終於選擇了新安殺降。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