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稗官野史] 商朝的都城

商朝的都城

  商湯滅夏後﹐定都於亳(今河南商丘)。商代前期多次遷都﹐到盤庚在位時﹐定都於殷(今河南安陽)﹐並固定下來﹐從此商朝也稱殷朝。
  契始居商(今河南省商丘南)﹐後徙番﹐昭明遷砥石後復歸於商﹐相土遷於蕃﹐後復徙相(今河南省內黃縣)、上甲微遷鄴(今河北省臨漳縣)西南之上司馬﹔成湯居商﹐後遷亳(今河南省商丘北)﹐太甲自亳徙桐宮(今河北省臨漳縣)﹐仲丁自桐復歸於亳﹐河亶甲復徙相﹐祖乙由相遷耿(今山西省河津市南)﹐由耿遷邢(今河北省邢台市)﹐由邢遷庇(今山東菏澤鄆城)﹐另一說法是(今河南安陽境內)﹐南庚自庇遷奄(今河南省漯河市)﹐盤庚自奄遷殷﹐武丁自殷徙宅小屯(今河南省汝州市)﹐復自小屯遷亳﹐武乙自亳歸小屯﹐帝乙自小屯遷朝歌(今河南省淇縣)。
  關於耿與邢同音﹐這種說法是錯誤的﹐祖乙由相遷到耿後﹐次年由於河患才遷到邢的﹐遷耿歷時兩年左右。後封弟弟祖丙在其商都上建立商朝的附庸國耿國﹐至今還存有商遺址。
  殷有三亳﹐二在西漢梁國﹐一在河洛之間。榖(谷)熟為南亳(今河南商丘虞城縣谷熟鎮﹐即商朝都城﹐湯曾居此﹐商朝開國之都﹐帝嚳曾建都於此地)。蒙為北亳(在今河南省商丘市梁園區﹐諸侯於此擁戴湯為盟主)。洛陽偃師為西亳(在今河南洛陽偃師市西)。傳說帝嚳曾都於此地﹐商湯遷都於此﹐此地又是以後的商王盤庚所遷之地﹐相傳盤庚五遷﹐復都亳之殷地。。
  夏商兩朝先後在鄭州地區建都﹐周朝春秋戰國時期管國、鄭國、韓國也先後建都鄭州地區。約公元前2070年至前1600年﹐夏朝的元老人物禹建都於登封陽城王城崗﹐以嵩山為中心的伊洛河和穎河上游一帶以及山西南部是夏人的活動中心。
  商部落從君主契開始至商湯共遷徙8次﹐公元前1675年﹐商湯以「弔民伐罪」的名義攻佔夏朝國都封丘﹐滅掉夏桀﹐創立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奴隸制王朝﹐商湯建都亳(後稱南亳﹐今商丘)﹐後遷都鄭州﹐亦稱亳。現存的鄭州商城遺址有內外兩重城垣﹐內城城垣呈長方形﹐外城城垣呈圓形圍繞著內城。其「外圓內方」的城郭佈局體現了古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它的規模亦超過中東兩河流域的巴比倫城和亞述城﹐以及印度恆河流域的摩亨佐-達羅。
  公元前1046年﹐姬發滅商殷建立西周﹐周王將其弟管叔封於鄭州﹐稱管國。周王在鄭州的封國還有鄶國、東虢國、祭國和密國等。鄭武公將鄭國國都建在滎陽﹐成為鄭國第二代國君。鄭國隨後吞併了鄶國、東虢國和胡國。今天考古發現的比較肯定的商代城址都邑也就鄭州商城、偃師商城、小雙橋遺址、殷墟、洹北商城而已。
  個人感覺遷都原因才是最重要的。我懷疑當時商朝並不是真正的朝代﹐應該還是處於遊牧民族生活。才可能頻繁遷都﹐而且真的是遷都嗎﹖看看周的制度﹐根據後來者繼承前輩的東西﹐總會留下一些痕跡﹐並針對前任的錯誤﹐作出一些特別明顯的改革﹐周的分封制度﹐最突出﹐那麼肯定是前任在統治疆域方面沒做好﹐那麼商多次遷都的問題就凸顯出來﹐並不是自然災害等東西造成的﹐應該是政治原因造成的。比如叛亂﹐或者商的首腦是通過戰爭來決定的﹐也許是通過部落大會選舉來產生的﹐這樣一來才可能出現頻繁遷都問題。甚至更複雜﹐有初選和決賽等方法。個人懷疑﹐春秋戰國爭霸的習慣就是由這個遷都的背後原因造成的。
  我估計也是遊牧民族﹐遷移不定﹐不過遷都殷後﹐可能開始定居。殷商王朝「不常厥邑」﹐屢次遷都﹐「前八後五」。成湯定天下後仍有五次遷移﹐直到盤庚遷殷後才算穩定下來。這在殷商史上是一個十分值得注意的現象。商朝為何屢次遷都﹖學術界說法不一。
  一種說法是殷人為了躲避水災的威脅而遷都的。《書序》稱「祖乙圮於耿」﹐《正義》曰﹕「圮﹐毀也﹐河水所毀曰圮。」後人據此發展成了「河患」說﹐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就持此說。對此﹐有的學者提出不同意見﹐「上古黃河流域的水災當是常常發生的﹐那幾百年間常常發生的水災﹐絕不能解釋幾百年間才有幾次遷徙的事實原因。」。其實當時的河患可能並不嚴重﹐而成湯以前的八遷地點都是離河甚遠的高地﹐因此「河患」說不足信。
  一種說法是殷商的遊牧經濟特點決定了其屢次遷都。早在1935年丁山在其《由三代都邑論其民族文化》中說﹕「部落時代之生活﹐農業方在萌芽﹐大部分生活基礎仍為遊牧﹐遊牧者因水草而轉徙﹐部落之領袖因其族類亦轉徙不定﹐於是政治中心之所在﹐… …無固定可言。」其後有不少人從另一角度論證。「殷代是一個農業社會﹐其經濟發展早已超過漁獵和遊牧階段」﹐因此遷都並不是為了「遊牧」﹐而是為了農業生產的需要去改換耕地﹐實行「游農」。
  第三種說法是朝廷內亂導致殷都屢遷。從《史記·殷本紀》和卜辭記載的殷王世譜來看﹐殷都屢遷時期也正好是殷王繼承關係最複雜的時期。殷人自商湯以來﹐即實行以父死子繼為主線﹐以兄終弟及為補充的習慣繼承製度。但這種制度不可避免地帶來許多問題﹐發生兄弟和子侄的王位紛爭。這就是《殷本紀》中所說的「自仲丁以來﹐… …弟子或爭相代立﹐比九世亂。」朝廷內亂導致殷王朝的削弱和貴族勢力的膨脹﹐史稱「諸侯不再來朝」﹐在這種情況下﹐遷都不失為重整和加強王室勢力的一種辦法。
  此外﹐還有人從探尋青銅礦源的角度來說明殷都屢遷的原因。這就是著名的美裔華人學者張光直教授。他認為﹐青銅器在當時的政治鬥爭中有著重要的地位﹐而商代都城是「沿山東、河南山地邊緣逡巡遷徙﹐從採礦的角度來說﹐也可以說是便於採礦﹐亦便於為採礦而從事的爭戰」。

TOP

發新話題